明末穿越,闯王一统

云竹居士

首页 >> 明末穿越,闯王一统 >> 明末穿越,闯王一统最新章节(目录)
大家在看我在影视世界和主角抢机缘抗战之中国远征军镇国傻世子佣兵的战争玄武裂天我大方士不欺君误国还能干什么?帝国皇太子,老子不干了!万千世界许愿系统虎狼明骑
明末穿越,闯王一统 云竹居士 - 明末穿越,闯王一统全文阅读 - 明末穿越,闯王一统txt下载 - 明末穿越,闯王一统最新章节 - 好看的历史军事小说

第206章 朔风砺刃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阅读记录

漠北的寒风,如同无数把无形的锉刀,持续不断地刮过被战火燎灼过的广袤草场。昔日丰茂的牧草,如今只剩下焦黑的根部与裸露的泥土,空气中混杂着硝烟燃尽后的呛人气息、泥土的腥味以及一丝若有若无的血腥,与深秋那深入骨髓的凛冽交织在一起,构成一幅胜利背后苍凉的画卷。

昨日顺军奇袭俄军粮草囤地的喧嚣与混乱已然彻底平息,取而代之的是一种大战过后特有的、沉重的肃穆与有序的繁忙。

晨曦挣扎着穿透稀薄的云层,将微光洒向大地,光线中,那些尚未完全沉降的尘埃与忙碌士兵们呵出的浓重白气清晰可见,仿佛给整个山谷蒙上了一层流动的纱幔。那座至关重要的山谷要隘,如今已彻底换了主人,猩红的“顺”字大旗取代了残破不堪的沙俄双头鹰徽,在渐亮的天光与凛冽寒风中猎猎作响,宣示着不容置疑的主权。

吴三桂与李定国并肩立于刚刚夺取的敌军辕门之上,木质望楼在他们的脚下发出轻微的吱呀声。他们的目光如鹰隼般扫过山下那片因失去后勤命脉而明显陷入混乱的罗刹军营。那里的炊烟稀疏零落,与往日那种密集而规律的景象相比,透着一股难以掩饰的仓皇与窘迫,营寨的布局也显得散乱了许多,失去了往日的严整。

“元芝与刘姑娘此番探营,居功至伟。”李定国声音沉稳,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赞许,他宽阔的手掌按在冰凉的木栏上,指节因用力而微微发白,“若非他们不避艰险,探明虚实,我军焉能如此精准一击,断其根本。此等胆识与心细,实乃我军之幸。”他的目光投向远处俄营的混乱,语气中充满了对后辈的肯定。

吴三桂微微颔首,冷峻的面容上难得地露出一丝松快,但那松快之下,依旧是挥之不去的警惕:“确是少年英杰,可堪大用。只是,俄虏火器犹在,其铳炮之利,你我皆亲眼所见。困兽之斗,犹不可小觑,需得严防其狗急跳墙。”他的视线锐利如刀,投向远方俄军营寨,那里虽然人马喧嚣,却已然失了章法,更像是一头被扼住喉咙、因饥饿而焦躁不安的猛兽在做最后的挣扎,这反而让他更加谨慎。

戚睿涵与刘菲含此刻正站在两位主帅身侧稍后的位置,他们脸上带着彻夜未眠的疲惫,眼窝深陷,但眼神却异常明亮,闪烁着混合了胜利喜悦与沉重责任的复杂光芒。听着主帅毫不吝啬的称赞,戚睿涵上前一步,拱手行礼,声音虽略带沙哑却清晰坚定:“国公爷、蜀国公过誉了,此乃分内之事,全赖将士用命,上下同心,晚辈等不过是尽了些许绵薄之力。”他的姿态谦逊而沉稳,并未因功劳而沾沾自喜。

刘菲含则更专注于观察,她纤细的手指轻轻搭在望楼的栏杆上,目光依旧锁定着山下俄军的调动,闻言轻声补充道:“敌军移动似乎已无前几日那般协调,各部之间联络亦显迟滞混乱,斥候回报其内部似有争执之声。看来断粮之效,已开始显现,其指挥体系正在瓦解。”她的分析冷静而客观,带着理科生特有的条理。

不久,派出的侦察兵带回更确切的消息:俄军营地内已为所剩无几的粮秣发生了数次小规模冲突,甚至有军官为控制存粮而拔刀相向,军心涣散,士气低迷已至谷底。

吴三桂与李定国相视一眼,那是一种胜券在握、心照不宣的默契。李定国抚掌,声音中带着一丝决断后的轻松:“宁国公,看来元芝与刘姑娘所言不虚。我军现已占据绝对主动,与其此刻强攻,承受其濒死反击之火器之利带来的不必要伤亡,不若以静制动,深沟高垒,待其自溃。时间,如今站在我们这一边。”

“正合我意。”吴三桂抚须颔首,眼中精光一闪,“传令下去,各部严守要道,深挖壕沟,高筑营垒,加固寨栅。多设旌旗疑兵,派遣游骑不断骚扰其外围,使其不得安宁,亦不敢轻易全力突围。我们要做的,便是将这包围圈扎得如同铁桶一般,让北地这日益酷烈的寒风和无法抵御的饥饿,替我们兵不血刃地瓦解这支罗刹大军。”他的命令清晰而冷酷,充满了老将于战场算计的智慧。

命令迅速下达。顺军将士们虽经一夜苦战,体力消耗甚巨,但胜局在望,士气正盛,立刻如同精密的器械般运转起来。挖掘壕沟的沉闷声响、设置拒马的撞击声、加固营垒的号子声此起彼伏,动作迅捷而有序。蒙古土司阿布鼐率领的骑兵则如同漠北草原上最狡猾的狼群,不断在俄军营地外围游弋穿梭,时而突前佯攻,引得俄军阵地一阵慌乱射击,时而发射冷箭,精准地收割着落单者的性命,搅得俄军风声鹤唳,草木皆兵,精神时刻处于紧绷状态,片刻不得安宁。

包围圈内的俄军,最初的狂躁与愤怒逐渐被一种更深沉的、几乎令人窒息的绝望所取代。粮仓被焚掠一空的消息如同瘟疫般无法隐瞒,饥饿——这最古老也最可怕的武器,开始无情地啃噬着每一个士兵的肉体与意志。原本珍贵的战马被一匹匹宰杀充饥,可这也不过是杯水车薪,反而加剧了机动力的丧失。

试图小股突围的队伍,往往还没靠近顺军的防线,就被以逸待劳的顺军哨骑或神出鬼没的蒙古骑兵发现并击溃。顺军的营寨壁垒森严,望楼上的哨兵目光如炬,壕沟后的火铳、弓箭严阵以待,让俄军每一次求生的尝试都付出惨重代价,却看不到丝毫希望。

时间在一种紧绷的、仿佛拉满的弓弦般的沉默中流逝。三天过去,俄军营地上空仿佛笼罩着一层无形而厚重的阴霾。原先还能听到的军官声嘶力竭的呵斥声、部队调动的嘈杂声,如今已变得稀稀拉拉,几不可闻。偶尔响起的火枪声,也显得有气无力,更多是出于夜间莫名的恐慌而非任何战术目的,如同垂死之人的最后几声呻吟。

戚睿涵、刘菲含与其他四位女子在顺军大营中并未闲着,她们各自以其独特的方式贡献着力量。白诗悦和袁薇主动去了军中医官那里,帮着照料此前战斗中受伤的兵士。营帐内弥漫着浓重的草药味和血腥气,她们虽不精医术,但包扎伤口、递水喂药、擦拭身体这些事做得细心周到,温言软语安抚着伤兵们的痛苦与不安。刁如苑和董小倩则协助军需官清点、分发物资,她们心思缜密,账目清晰,确保粮秣、被服、箭矢等军需无虞,井井有条。

刘菲含更是利用这段相对平静的时间,仔细研究了从俄军丢弃的营地中搜集到的一些损坏的火绳枪和少量火药样品。她与戚睿涵在营帐中私下讨论时,眉头深锁,指尖轻轻拂过那冰冷的、带着异国风格的枪管,低声道:“他们的火器制造工艺,尤其是枪管的钻膛工艺和铸件精度,以及火药颗粒化的处理和配比,确实比我们目前军中所用的要精良一些。这直接影响了射程、威力和可靠性。此战若非断其粮草,迫其自乱,而是正面交锋,依仗城防或阵列对射,我军伤亡恐难预料。”她的语气中没有恐惧,只有一种基于事实的严峻认知。

戚睿涵站在她身旁,目光同样凝重地落在那些缴获的武器上,深以为然地点点头,低声道:“菲含所言,正是我心中所忧。科技之力,于战场上已显现如此差距。待此间战事了结,回京之后,此事需列为重中之重,禀明陛下。方以智先生于格物之道钻研极深,他那边,或可再深入合作,集思广益。”

到了第五日黎明前最黑暗的时刻,天地间万籁俱寂,只有寒风呼啸。俄军营地终于爆发了最后的、也是最大规模的一次突围。成千上万饥饿而绝望的士兵,在军官残存的意志和求生本能的驱使下,如同决堤的洪水,朝着他们认为包围圈最薄弱的一处——主要由李定国部防守的东南方向发起了亡命的、毫无章法的冲击。呐喊声、脚步声、稀少的马蹄声汇成一片混乱的狂潮,打破了夜的宁静。

然而,这一切早已在吴三桂和李定国的预料之中。顺军事先得到了夜不收的精准预警,早已严阵以待。当黑压压的、衣衫褴褛的俄军人群嚎叫着、步履蹒跚地冲来时,迎接他们的是壁垒后方密集如雨的箭矢和训练有素的排枪射击。

“砰、砰、砰”火铳的轰鸣次第响起,火光在黑暗中不断闪烁,如同死神的眼眸。铳声、弓弦震动声、顺军将士的喊杀声、俄军的惨叫声震耳欲聋,交织成一曲残酷的战争终章。阿布鼐率领的蒙古骑兵如同幽灵般从侧翼狠狠切入,马刀闪烁着寒光,将俄军本就混乱的阵型冲得七零八落,进一步加剧了他们的崩溃。

战斗激烈而短暂。失去有效组织、体能濒临极限的俄军,尽管在求生本能下爆发出最后的力量,但在以逸待劳、战术得当、士气高昂的顺军面前,无异于以卵击石。天色微明时,战场已然逐渐安静下来,只剩下零星的抵抗和垂死者的呻吟。

视野所及,一片触目惊心的狼藉。倒伏的奇异旗帜、散落一地的各式兵器、以及无数不再动弹的人马尸体,无声地诉说着这场突围战的惨烈与注定失败的结局。残余的、面黄肌瘦的俄军士兵见大势已去,眼中最后一点光芒熄灭,纷纷丢弃手中沉重的武器,颤巍巍地跪倒在地,用生硬的语调或仅仅是通过动作乞求投降。

阳光终于彻底驱散了最后的晨雾,毫无保留地照耀在这片刚刚经历血与火最终洗礼的土地上。顺军将士们开始有条不紊地打扫战场,收押俘虏,清点堆积如山的战利品,其中那些制式统一的火绳枪和几门轻便火炮引起了特别的关注。

吴三桂和李定国在亲兵的严密护卫下,缓步巡视着这片最终的胜利场,脚下的土地已被鲜血浸染成暗褐色。空气中弥漫着浓重得化不开的血腥味和刺鼻的硝烟味,与初升太阳那充满生机的光芒形成一种奇异而残酷的对比。

“启禀宁国公、蜀国公,”一员盔甲沾满血污的副将快步上前,抱拳躬身禀报,“罗刹军主力已尽数被歼或投降,初步清点,俘获其主将以下官兵三千余人,缴获完好及损毁火铳约八百杆、各式火炮十五门、尚可驱使之战马百余匹。我军伤亡正在详细统计,然初步看来,远低于预期,可谓大胜。”他的声音带着激战后的沙哑,却也难掩兴奋。

吴三桂点了点头,脸上并无多少喜色,只有历经无数沙场后的沉静与深入骨髓的疲惫,目光扫过那些俘虏和阵亡者的尸体,沉声道:“妥善安置俘虏,勿要虐待,我军士卒亦需热水热食,好好休整。伤员,无论敌我,尽力救治。阵亡将士,务必仔细收敛,登记造册,回京之后,厚加抚恤其家眷。”他的命令透着一种超越阵营的、对生命的基本尊重与对己方士卒的体恤。

李定国望向远方蔚蓝如洗的天际,长长地舒了一口气,那气息在寒冷的空气中凝成一道白练:“漠北边患,经此一役,挫败罗刹东窥之锋锐,至少可保边境数年安宁。陛下那里,总算可以有个圆满的交代了。”他的语气中,带着完成重任后的释然。

戚睿涵、刘菲含等人也在战斗结束后不久来到了战场边缘。看着眼前这片尸横遍野、兵器狼藉的惨状,几位女子面色都有些发白,呼吸为之一窒。白诗悦紧紧握着袁薇的手,指尖冰凉;刁如苑望着那些年轻却已失去生命的面孔,轻声叹息,眼中满是怜悯;董小倩则默默握紧了手中的马槊,指节泛白,似乎想从中汲取一些力量。即便是早已见识过战阵残酷、亲手搏杀过的戚睿涵,望着这大战后的景象,心中亦不免沉重如铁。战争的胜利,从来都是以无尽的鲜血和生命为代价,这个认知在此刻无比清晰而刺痛。

“我们赢了,”刘菲含的声音打破了沉默,她的声音不高,带着一种理科生特有的、试图用理性剥离情感的冷静分析,“但赢得很侥幸,也很…古典。”她转向戚睿涵,眼神锐利如手术刀,仿佛要剖开胜利的表象,“睿涵,你看到了吗?他们那些遗留的火器,虽然大部分被我们缴获了,但其背后代表的制造思路、标准化工艺和火药化学水平,差距是实实在在存在的。这次是靠谋略断了他们的粮草,利用了其补给线漫长的弱点。若下次是在旷野正面遭遇,对方是装备相当甚至优于我们、且后勤无忧的敌人呢?我们还能靠奇袭、靠围困、靠将士的血勇来弥补技术的代差吗?”

戚睿涵沉重地点了点头,刘菲含的话如同重锤,敲打在他心坎最深处,与他这些日子以来的隐忧不谋而合。“菲含说得对,一语中的。此战虽胜,斩除外患,却如同一声警钟,暴露了我朝在军械科技、乃至整个格物体系上的明显短板。罗刹人远道而来,补给漫长,尚有如此利器。那些更远的泰西本土之国,如我们魂游太虚时曾惊鸿一瞥的葡萄牙、英吉利、尼德兰,其火器与航海之发展,恐怕更为迅猛,日新月异。”他顿了顿,目光扫过周围略显枯黄的草场,继续道,“还有农业。漠北苦寒,地广人稀,此次北伐,粮草转运之艰难,耗费之巨,你我亲眼所见。若能在此地,乃至全国,推广种植那些产量更高、更耐瘠薄的作物,使粮草能就地生产、储备,则我军日后行动将更为自如,国力亦将更为雄厚。我记得你之前曾详细提过的,那种理论上产量极高的稻种…”

“杂交水稻。”刘菲含接口道,眼中闪烁起科学探索的光芒,暂时驱散了战场带来的阴霾,“原理我大致知晓,三系配套育种法——雄性不育系、保持系和恢复系,思路是清晰的,虽然具体操作极其复杂,涉及大量选育、测交和田间管理工作,周期也长,但并非不可尝试。还有玉米、番薯、马铃薯这些来自泰西或南洋的高产作物,耐旱耐瘠,应在此地及北方旱区大力推广。军事与民生,实为一体两面。强兵必先富国,仓廪实而知礼节,而富国之道,在于科技与农业并进,根基在于百姓能吃饱饭。”她的思路清晰,将一场战役的胜利,瞬间引向了一个更深远、更根本的国策层面。

两人的对话,在这胜利的战场上,显得格外凝重而富有前瞻性。凯旋的号角即将吹响,但他们都明白,一场无声的、关乎国运长久兴衰的、更为艰巨的竞赛,其实才刚刚拉开序幕。

数日后,大军班师。队伍浩浩荡荡,旌旗招展,押解着长长的俘虏队伍,携带着缴获的军械物资,踏上了南归之路。漠北的天空在深秋时节显得异常高远湛蓝,秋风送爽,却吹不散刘菲含眉宇间那抹凝重的思虑。

她回头望了一眼那片渐行渐远、曾经浴血搏杀的山谷草场,对身旁并辔而行的戚睿涵低语,声音几乎被马蹄声和风声淹没:“回去之后,我们有的忙了。显微镜的磨制、牛痘疫苗的完善推广,这些是筑牢根基;杂交水稻是解决饥馑、稳定民生的根本;而这火器改良…”她没有再说下去,但目光中那份不容置疑的决心与紧迫感,已说明了一切。

戚睿涵迎着她的目光,坚定地点了点头,握紧了手中的缰绳。阳光洒在他们年轻却已历经风霜与重任的脸上,也照亮了前方那条漫长而充满挑战的道路。朔风砺刃,此战磨砺的,不仅是边关的和平,更是他们推动这个新生王朝走向更强盛、更稳固未来的决心。

回到京城,缴旨叙功,朝堂之上一片欢庆。李自成对北伐大捷甚为满意,对吴三桂、李定国及戚睿涵等一众有功人员不吝封赏。然而,戚睿涵、刘菲含等人并未沉醉于胜利的荣耀与赏赐之中。在得到李自成的默许和方以智等开明官员的支持下,他们很快便投入了另一场无声的“战役”。

之后的日子里,六人小组开始了密集的调研。他们首先将目光投向了国之根本——农业。一行人轻车简从,首先走访了京畿及北直隶地区的民间田庄。时值冬末春初,田野里尚残留着去岁的枯梗,新绿未发,一片萧瑟。他们深入村庄,与田间地头的老农交谈。

戚睿涵凭借其亲和力与对农事的了解,很容易便与老农们打成一片。他蹲在田埂上,抓起一把略显贫瘠的泥土,仔细捻着,听着老农用带着浓重乡音的话语诉说着往年收成的好坏,哪种稻子耐旱,哪种麦子怕涝,哪年风调雨顺,哪年颗粒无收。他听得认真,不时追问细节,从土壤的墒情到肥料的施用,从播种的深浅到收割的时机,仿佛要将这千百年来积累的农耕经验都吸纳进去。

刘菲含则更专注于数据的收集和样本的观察。她随身带着一个厚厚的牛皮笔记本,用炭笔仔细记录着不同村庄主要种植的稻种、麦种的名称、特性、生长期和平均亩产。她注意到,即便是同一地区,不同农户种植的同一种作物,在株高、穗型、颗粒饱满度上也有细微差异。她小心翼翼地收集那些看起来穗子稍大、颗粒稍多或者植株更健壮的单株稻穗或麦穗,用油纸包好,贴上标签,注明采集地点和特征。她的目光锐利,不放过任何一点可能具有育种潜力的自然变异。

白诗悦和袁薇负责整理大量的访谈记录和收集到的民间种植经验、土法。她们将老农们口耳相传的农谚、看云识天气的窍门、防治害虫的土方一一记录下来,并尝试用更系统的方式归类。白诗悦心思细腻,字迹娟秀,将杂乱的访谈内容梳理得条理清晰;袁薇则发挥其组织能力,为收集到的各类信息建立索引,便于日后查阅。她们还时常走访农户家中,了解他们的生活状况,亲眼见到了在贫瘠土地上挣扎求生的艰辛,听到了因歉收而被迫卖儿鬻女的惨事,触摸到了那因为长期饥饿而瘦骨嶙峋的手臂,这一切都深深刺痛了她们,也更加坚定了她们改良农业的决心。

刁如苑以其文创工作者的细致和艺术敏感,承担起了绘制精细作物图谱的任务。她并不满足于简单的勾勒,而是力求真实、精准地再现不同作物在不同生长阶段的形态特征——根系的分布、叶片的脉络、茎秆的节间、花序的结构、籽实的形态。她用细腻的笔触,辅以淡彩,将一株株稻、麦、豆、黍描绘得栩栩如生,旁边还标注上详细的尺寸和特征描述。这些图谱不仅是珍贵的科研资料,其本身也具备了相当的艺术价值。

董小倩则协助管理整个调研团队的行程、物资与地方士绅的联络。她性格爽利,处事干练,将一行人的食宿行止安排得井井有条,确保了调研工作的顺利进行。遇到地方上有头有脸的士绅前来拜访或打探,也多由她出面周旋,既不失礼数,又能巧妙地保护他们的研究不受过多干扰。

为了获得更全面的了解,他们甚至不辞辛劳,远赴山东、河南等农业大区考察。沿途所见,并非总是田园牧歌。黄河沿岸的盐碱地、山区贫瘠的坡田、因水利失修而时涝时旱的洼地……种种制约农业生产的因素赤裸裸地呈现在他们面前。

在一次山东之行的傍晚,他们投宿在一个刚经历春荒的小村庄。村里孩童大多面有菜色,衣衫褴褛,一位老妪颤巍巍地端出招待贵客的,也只是掺了大量野菜和麸皮的稀粥。望着老妪浑浊眼中那近乎麻木的无奈,以及孩子们捧着粥碗时那渴望的眼神,所有人都沉默了。

刘菲含紧紧攥着记录数据的笔记本,指节发白;戚睿涵深吸一口气,望向远方暮色中沉寂的田野,目光更加坚定;白诗悦和袁薇悄悄别过脸去,擦拭眼角;刁如苑的画稿上,除了作物,也多了几笔这些瘦弱村民的身影;董小倩默默地将自己随身带的干粮分给了围过来的孩子们。

“必须要让地里长出更多的粮食,”当晚,刘菲含在摇曳的油灯下,对着摊开的数据和图谱,声音低沉却异常坚定,“不能再让百姓靠天吃饭,不能再让这样的惨状年复一年。”

与此同时,他们也多次前往工部辖下的军械局以及京营火器库考察。在那里,他们仔细对比了顺军制式的火铳、火炮与缴获的沙俄火器。军械局内炉火熊熊,锤打声不绝于耳,空气中弥漫着煤烟、金属和油脂的气味。刘菲含甚至小心翼翼地拿出了她珍藏的、来自现代、以这个时代难以理解的材质和精度绘制的枪械结构原理图鉴。戚睿涵、董小倩以及对此也表现出兴趣的刁如苑和她一起,在绝对保密的情况下,与军械局内几位经验丰富、思想不那么守旧的工匠大师傅进行探讨。

他们分析燧发机构相较于火绳机构的优势——不受天气影响,射速更快,但对其弹簧钢的材质和击发可靠性提出了极高的要求。他们讨论枪管镗床精度的重要性,如何确保内壁光滑笔直以增加射程和精度,但现有的水力或人力钻床难以达到理想效果。他们研究火药颗粒化、标准化的配比与生产工艺,试图提高威力和燃烧稳定性,但这又涉及到纯化技术和安全生产的难题。

每一次探讨,都伴随着工匠们时而恍然、时而困惑、时而为难的表情。火器改良之路远比想象中艰难,涉及冶金、加工精度、化学工艺乃至整个工业基础的提升,非一朝一夕之功,他们只能先将思路、图纸和初步改进建议留下,嘱托工匠们慢慢试验摸索。这个过程缓慢而充满不确定性,与农业领域可能带来的立竿见影的效果形成了鲜明对比。

研究的重心,在现实的迫切需求和初步评估后,最终更多地偏向了能更快见到成效、惠及万民的农业领域。在戚睿涵的积极争取和刘菲含拿出初步理论框架后,李自成特批了京郊一小片皇庄土地作为他们的试验田。

这片试验田位于西山脚下,土地算不得肥沃,但水源相对便利。拿到地的第一天,刘菲含就带着众人规划起来。她将土地划分为数个小区,准备用于不同品种的栽培对比和杂交试验。“这里是计划种植本地主栽稻种的对照区,这边要种我们从各地收集来的可能有特殊性状的品种,最里面那片,要专门用来进行杂交选育,需要精细隔离…”她指着划分好的地块,目光中充满了期待与审慎。

真正的挑战从选种开始。刘菲含将收集到的各种水稻品种进行分类,依据杂交水稻的理论,开始了漫长而繁琐的选育工作。这需要极大的耐心和细心。首先是要找到或培育出雄性不育系,这是杂交水稻的基础。她在成千上万的稻株中,借助刁如苑绘制的精细图谱和自己细致的观察,寻找那些花药发育不正常、不开裂散粉的个体。

这工作如同大海捞针,往往在田里弯腰寻觅一整天,也未必能找到一株符合要求的。找到疑似的不育株后,还需要用其他品种的花粉与之授粉,观察其后代是否仍保持不育特性,以确定是真正的遗传性不育。

戚睿涵等人只要得空,便会来试验田帮忙。春天,他们一起参与整地、施肥、育秧,赤脚踩在冰凉的泥水里,弯腰将嫩绿的秧苗一株株插入田垄。夏日,顶着炎炎烈日,在闷热如蒸笼的稻田里进行人工授粉。

这是最精细也最累人的活儿。需要在水稻开花最盛的时刻,用小巧的镊子小心翼翼地剥开颖壳,去除母本的雄蕊,然后再从父本植株上采集花粉,轻轻授到母本的柱头上。一套动作必须轻柔、准确、迅速,稍有不慎就可能损伤娇嫩的花器。一天下来,常常是腰酸背痛,眼睛干涩,满身都是稻花和汗水混合的气息。

白诗悦和袁薇负责将每日田间观测的繁杂数据整理成册——株高、分蘖数、抽穗期、穗长、粒数、千粒重……她们在田埂边搭起简易的凉棚,摆上桌椅,将一摞摞记录纸整理得清清楚楚。袁薇还设计了一套简单的表格系统,使得数据录入和查阅更加便捷。

刁如苑则继续用她的画笔,不仅记录作物形态,还画下了众人劳作的身影,画下了秧苗从青翠到金黄的生长历程。董小倩成了试验田的“保安主管”,她带着几名可靠的护卫,日夜巡视,严防无关人员窥探和鸟雀啄食,确保这片希望的田地不受干扰。

失败是家常便饭。有时辛苦培育了几个月的幼苗,一场突如其来的病害或虫害便前功尽弃;有时得到的杂交后代,产量非但没有提高,反而还不如亲本;有时因为授粉时机把握不准,结实率低得可怜。每当遇到挫折,刘菲含总会把自己关在临时搭建的实验室兼书房里,对着数据和失败的样本反复研究,查找原因。戚睿涵则会召集大家,一起分析问题,鼓励士气。

“没关系,菲含,”戚睿涵在一次因暴雨导致部分试验苗被淹后,对情绪低落的刘菲含说道,“农事本就是看天吃饭,失败乃成功之母。我们至少排除了一个不抗涝的亲本,这也是收获。”他的话语沉稳有力,带着一种让人安心的力量。

白诗悦会默默泡上一壶清茶,袁薇则整理好散乱的数据,刁如苑可能会画一幅雨后初晴、彩虹当空的速写放在刘菲含的案头,董小倩则会检查田间的排水设施,确保下次不再出现同样的问题。团队的默契与支持,是支撑他们走下去的重要力量。

寒来暑往,秋收冬藏。试验田里的稻苗绿了又黄,黄了又绿。经历了无数次失败、调整、再尝试,在永昌十四年的五月,那个阳光灿烂的上午,试验田里的一小片区域,金黄色的稻穗异常硕大饱满,沉甸甸地压弯了稻秆,与旁边普通稻田里稀疏的稻穗形成了鲜明对比。刘菲含几乎是屏住呼吸,小心翼翼地测量着穗长,数着粒数,心脏在胸腔里剧烈地跳动。

经过仔细的丈量和称重,这一小片代号为“永昌甲字一号”的杂交组合试验田,折算亩产竟然达到了普通稻田的两倍有余!这个结果经过反复核实,确认无误。

消息不胫而走,很快震动了整个朝野。李自成亲自率领文武百官前来视察。当皇帝和百官们来到试验田边,看到那金灿灿、密匝匝、几乎看不到田埂的稻穗时,所有人都被震撼了。

李自成这位出身贫苦、深知民间饥馑的皇帝,眼中竟激动得泛起了泪光。他蹲下身,亲手抚摸那饱满得近乎坠手的谷粒,连声赞叹:“此乃天赐祥瑞,社稷之幸,百姓之福。元芝、刘郡主,尔等立此不世奇功,功在当代,利在千秋!”

百官亦是纷纷称赞,以往对于这群年轻人“不务正业”、“奇技淫巧”的质疑之声,在这实实在在、关乎国计民生的巨大成果面前,彻底烟消云散。方以智捻着胡须,眼中闪烁着兴奋的光芒,连声道:“格物致知,此之谓也,此之谓也!”

杂交水稻的成功,以其看得见、摸得着的巨大效益,迅速得到了朝廷的高度重视和推广。李自成下旨,专门设立了农政司,由刘菲含主导,戚睿涵等人协助,在全国范围内选择适宜区域建立育种基地,培训农技人员,并拨付专款用于良种的繁育和推广。

新的稻种如同希望的种子,被小心地收获、储存,然后由专人护送往各地的皇庄和官田,开始第一轮的扩大繁殖。预计将在未来数年内,这些良种会逐步推广至民间,极大地缓解困扰中原王朝数千年的粮食短缺问题,使千万百姓不再因饥饿而铤而走险,发动民变,从根本上稳固了大顺的统治根基。

然而,与农业上的辉煌成功相比,火器的发明与改良则显得任重而道远。尽管有刘菲含带来的超越时代的图鉴和理念,但受限于材料、工艺和理论基础,进展十分缓慢。燧发枪的击发可靠性问题、枪管炸膛的隐患、火药威力和稳定性的提升……每一个环节都需要反复试验、摸索,消耗着大量的时间和资源,却难以在短时间内取得突破性进展。

军械局的工匠们虽然努力,但往往心有余而力不足,许多设想受限于加工能力无法实现。戚睿涵、刘菲含等人清楚地知道,这绝非凭几人之力在短时间内能够突破,他们需要更多的时间,更需要培养更多的人才,建立起一套完整的科研和工业体系,而这,或许需要一代人甚至几代人的努力。

站在农政司的试验田边,望着远处工部军械局方向冒起的、象征着力图革新却又步履维艰的缕缕青烟,戚睿涵对身边的刘菲含、白诗悦、袁薇、刁如苑、董小倩轻声说道,声音平静却蕴含着力量:“稻种之事,初现曙光,然强兵利器之路,才刚刚起步。前路漫漫,吾辈当更加努力。”

众人皆默然点头,目光投向远方。夕阳的余晖洒在金黄的稻田上,也映照在她们年轻而坚毅的脸庞上。目光中,既有对已获成就的欣慰,更有对未来的清醒认知与永不熄灭的坚定信念。他们知道,让这个帝国真正强盛起来的道路,还很长,很长。

请大家记得我们的网站:品书中文(m.pinshuzw.com)明末穿越,闯王一统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存书签
站内强推最强保镖诸界之深渊恶魔都市修仙:千年后的我归来无敌了茅山鬼道沙漏逆行岁月凡人修仙:从八十岁筑基开始秦风杨如雪小说全文免费阅读完整版领证当天被悔婚,她带崽改嫁豪门重生之天生我才私欲:江湖往事闯关游戏,词条太强了我带可爱徒弟重振宗门今夜来港剑圣狂想曲大夏王侯快穿:挖野菜系统崩溃了异世界开发手册天价萌妻法师乔安莲花楼:十年生死不思量
经典收藏重耳,我来助你成霸业汉室可兴时空锻造师是,教宗开局流放三千里归来时皇袍加身咸阳败家子戍边叩敌十一年,班师回朝万人嫌?战国之名士崛起明末:来自未来的金手指人在乱世:我靠打猎成为卧龙三国之乱臣贼子世子好凶我于历史中长生龙飞凤儛我保驾穿越高衙内后,林冲刚被害大秦:祖龙假驾崩,朕当真了!绝世狂妃:神医太撩人天才宝宝,神医娘亲抗战:啥,你说班长不是干部?汉贼开局,绝不做鱼肉
最近更新三国:开局结拜关羽,专刀天选者宸晏匠梦:林衍的火器传奇大秦:开局人屠,杀敌就变强全族扶我青云志,我赠族人朱紫袍石器星辰我在一万年前重启文明明末:坐拥十万死士,你让我低调水浒:爆杀宋江,再造梁山大唐有一帮古惑仔双经问渡逃荒是不可能的封御三国:潜龙问鼎如果是庞统指挥蜀汉北伐时空基石穿越大唐,全靠小公主!穿成太子,本想摆烂,却被人陷了风起赣南穿越大清,皇帝居然带头剪辫?穿越三国,我窃取宗室身份开局砍树,我砍出个五代盛世蓝月闪烁之时
明末穿越,闯王一统 云竹居士 - 明末穿越,闯王一统txt下载 - 明末穿越,闯王一统最新章节 - 明末穿越,闯王一统全文阅读 - 好看的历史军事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