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明寺的译经院,坐落于寺院中轴线东侧一处相对幽静的院落。院中古柏参天,隔绝了前殿法会隐约的喧嚣,唯闻风吹叶响,更添几分肃穆。院正中的主殿轩敞高阔,南向开设着巨大的支摘窗,将秋日明媚的阳光毫无保留地引入殿内,映照得纤尘毕现。
殿内,新制的檀木经架排列整齐,上面已摆放好部分自旧寺迁来的贝叶经卷与誊录稿本,泛着古朴而沉静的暗金光泽。巨大的书案以紫檀木打造,光滑如镜,案上陈列着文房四宝,以及译经所需的各类工具——朱砂、金粉、砑光石、裁纸刀等,一应俱全,皆显皇家敕建的考究与气派。空气中弥漫着新木的清香、墨锭的微臭以及若有若无的、来自经卷的陈旧纸张气息,混合成一种独特而令人心定的氛围。
玄奘法师褪去了昨日迁寺时所披的紫金袈裟,换上了一袭寻常的赤色袈裟,坐于主位书案之后。他的面容在充足的日光下更显清癯,眼神却依旧澄澈而专注,如同深潭,映照着智慧的微光。数十位精挑细选、通晓经论的弟子与助译僧侣,亦各依其职,分坐于两侧的经架或小案之前,屏息凝神。
今日,并非盛大的开光法会,而是玄奘法师在新道场主持的首次正式译经会议,选定开译的是一部关乎佛教名相辨析的重要论着。没有钟鼓齐鸣,没有万众朝拜,唯有铺开经卷的细微声响,与法师那平和而清晰的声音在殿中回荡。
他先引领众僧礼敬十方诸佛、历代菩萨,祈请加持,令译事无碍,正法流布。随后,便直接切入正题,就一段艰深的经文进行解读、辨析,并与座下弟子探讨其中关键词语最为精准妥帖的汉译。时而引证此前所译经论,时而追溯梵文原意,时而考量中土语境,每一个字的敲定,都凝聚着无比的慎重与智慧。
“法师,”一位弟子于探讨间隙,合十问道,“此寺初立,规制非常,陛下与皇后殿下恩遇隆厚,我等在此译经,实乃莫大殊缘。未知法师于新道场弘法,有何新的期许?”
玄奘法师闻言,目光缓缓扫过殿内诸弟子,又望向窗外那株苍劲的古柏,声音平和而深远:“寺宇虽新,佛法恒常。陛下与殿下敕建此寺,支持译经,乃是无上功德,于我沙门而言,是殊胜助缘。吾等当借此清净之地,殚精竭虑,务求所出经论,义理圆融,文字畅达,使中土众生,得窥如来真实义,此乃报国恩、酬佛恩之根本。”
他顿了顿,语气中多了一丝不易察觉的深邃:“然则,弘法利生,不止于文字。佛法在世间的流布,亦需观照世间因缘。譬如……”他略作沉吟,并未直接点破,而是借由正在翻译的经文中一段关于“恭敬”与“礼法”的论述,引申开去,“经云,于一切众生起慈悲心,是名真恭敬。然世间礼法,伦常有序,亦为维系人伦大道。如何使出世之慈悲与世间之礼教相辅相成,而非相互扞格,此亦是我等修行者,于弘法途中需深思、善巧应对之处。”
他并未明言即将颁布的诏令,但话语中已然触及了佛法与世俗伦理,尤其是孝道之间那微妙而敏感的地带。座下几位年长敏锐的弟子,似有所悟,微微颔首,面露思量之色。他们明白,师父此言,既是探讨佛法精义,亦是对未来可能面临的境况,一种未雨绸缪的开示。
译经会议继续进行,阳光在殿内缓慢移动,将众人专注的身影拉长。沉香清冷的气息在鼻尖萦绕,笔尖划过纸张的沙沙声与低沉的讨论声交织,在这座崭新的、承载着皇权期许与佛法理想的译经院内,智慧的薪火,正以一种安静而坚韧的方式,传承不息。玄奘深知,在此地的弘法之路,必将与皇权、与世俗有着更为密切的交集,而他所能做的,便是以不变的真谛为舟,以圆融的智慧为桨,在这新的洪流中,谨慎前行。
请大家记得我们的网站:品书中文(m.pinshuzw.com)千年一吻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