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败的“义旗”与冰冷的现实
郡守的征粮使者和被强征的“义勇”队伍离开后,坞堡陷入了一种诡异的沉寂。堡内储备大减,气氛压抑,人人脸上都带着忧虑和对未来的茫然。张伟依旧每日拨弄着算筹,记录着日益拮据的物资账目,心中却时刻关注着外界的消息。
日子一天天过去。春去夏来,田里的禾苗开始抽穗,但堡内却无人有心欣赏这生机勃勃的景象。所有人的心头都压着一块石头:那场声势浩大的“讨董”之战,结果如何了?
消息终于在一个闷热的午后,由几个侥幸从郡城逃回来的、被打散了的溃兵带了回来。他们衣衫褴褛,丢盔弃甲,脸上写满了惊恐和疲惫。带来的消息,如同一声惊雷,击碎了坞堡最后一丝侥幸。
“败了……全败了!”
“关东联军……各怀鬼胎……逡巡不进……”
“孙坚将军在阳人虽有小胜,但粮草不济……”
“董卓迁都长安,焚烧洛阳……百里无鸡鸣啊!”
“咱们郡的兵马……还没见着董卓的面,就被打散了……太守大人……生死不明!”
讨董联军,失败了! 而且败得如此彻底,如此难看!
这个消息在坞堡内迅速传开,引发了巨大的恐慌和混乱。佃户雇工们为被强征的亲人生死未卜而痛哭哀嚎;庄丁们则忧心忡忡,担心郡府垮台,坞堡失去官方庇护(哪怕是名义上的),将直接面对更凶险的局面;堡主和管家张福等人,则是面如死灰。
坞堡的应对,是彻底的现实和冷酷。
最初的震惊过后,堡主张老爷立刻召集心腹,紧闭大门,进行了长时间的密议。随后,坞堡采取了几个果断而实际的措施:
1. 彻底切断与郡府的联系。 不再承认那个可能已经败亡或逃窜的太守的任何命令。坞堡进入事实上的自治状态。
2. 进一步加强戒备。 将警戒级别提到最高,日夜严防,提防任何可能趁乱来袭的势力——无论是溃散的乱兵、其他觊觎资源的豪强,还是流寇。
3. 内部紧缩与管控。 立即大幅削减所有非必要开支,口粮配给降到最低维持线以下,同时严厉弹压任何不满和骚动,以铁腕维持堡内秩序,防止内乱。
4. 派出手下,四出打探消息。 不仅要了解董卓和关东联军的后续动向,更要密切关注周边其他坞堡、豪强的反应和动向,以便及时调整策略。
内心独白(自保的逻辑):
兵败如山倒……现在只能靠自己了,什么忠君讨逆,都是虚的,保住坞堡才是真的!
张伟看着这一切,心中充满了复杂的情绪。尤其是当他听到溃兵描述洛阳被焚,百姓流离,死者塞路的惨状时,一种巨大的荒谬感和悲愤涌上心头。
这就是讨伐国贼?
那些高高在上的诸侯,打着“匡扶汉室”的旗号,结果却是一盘散沙,各怀私心,眼睁睁看着国都被焚,百姓遭殃?他们真的是为了汉家天下吗?还是借此机会扩充地盘,捞取政治资本?
“政治”到底是什么?
张伟,这个来自现代的灵魂,此刻感到了深深的困惑和无力。在他曾经的世界里,“政治”虽然也有阴暗面,但至少表面上有着维护秩序、服务公众的准则。而在这里,在这个崩坏的末世,“政治”似乎赤裸裸地表现为强权、欺诈和掠夺。所谓的“大义”,不过是强者用来驱使弱者送死、谋取自身利益的漂亮借口。
内心独白(赤裸的真相):
没有人在乎汉室,也没有人在乎百姓……他们在乎的,只有自己的权力和地盘。讨董失败,死的都是小兵和百姓,诸侯们退回自己的地盘,依旧作威作福……
他想起被坞堡强征去、如今生死不明的那些庄丁和佃户。他们或许也曾怀着一丝“为国除奸”的朴素想法,但最终却成了诸侯们政治博弈中无足轻重的消耗品。他们的死,毫无价值。
那我自己呢? 在这个视人命如草芥的世道,我这样一个无依无靠的底层小民,存在的意义又是什么?难道只是为了像蝼蚁一样,在强权的夹缝中艰难求生,随时可能被碾死吗?
不!
一种强烈的不甘在张伟心中燃烧。他不想成为任何人棋盘上的棋子,不想让自己的命运被所谓的“大势”或“豪强”随意摆布!
讨董的失败,让他看清了这个时代的冷酷本质。 幻想和依赖都是徒劳的。要想活下去,并且活得有点人样,只能靠自己!
内心独白(觉醒的自我):
没有救世主,没有青天……能依靠的,只有手中的刀,和脑子里的东西!
他更加坚定了逃离的决心。这座坞堡,不过是另一个更大一点的牢笼。留在这里,永远只能是任人宰割的鱼肉。他必须去更广阔的世界,去寻找也许根本不存在的、但值得为之奋斗的“秩序”,或者,至少找到一条能让自己掌控自己命运的道路。
讨董失败的阴云,笼罩着中原大地,也笼罩着这座孤立的坞堡。但在这片绝望的阴霾中,一颗渴望自由和尊严的种子,却在少年心中破土而出。他不再仅仅是为了“活下去”而挣扎,他开始思考“如何活”,以及“为什么活”。
乱世如洪炉,要么被熔化,要么被锤炼成钢。张伟选择后者。他握紧了算筹,也握紧了怀中的柴刀,眼神中少了几分迷茫,多了几分冷冽的坚定。
请大家记得我们的网站:品书中文(m.pinshuzw.com)乱世求生录:我的三国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