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月十五的“山海花田”,从午后便开始酝酿热闹。日头还挂在西天,乡亲们就陆续提着灯笼往花田边的空地上赶——那里早已搭好了灯架,文书正带着几个年轻人往架子上挂灯笼,红的、黄的、粉的灯笼串成串,在风里轻轻晃着,像一串串会发光的果子。
谢怜和花城刚把最后一盏荷花灯挂好,就听见小海娃的喊声从远处传来。转头一看,小海娃穿着新做的蓝布棉袄,手里提着个自己糊的兔子灯,灯杆上还系着红绸带,墨尾跟在他身后,嘴里叼着个小灯笼的骨架,像是在帮忙,却把骨架蹭得满是泥土,惹得谢怜笑着接过骨架:“墨尾也想做灯笼呀?咱们一起给它糊个小灯笼好不好?”
“好呀好呀!”小海娃立刻放下兔子灯,拉着谢怜的手往故事阁跑,“我还要给兔子灯点上蜡烛,晚上提着它去逛灯市!”老水手跟在后面,手里拿着几捆竹篾和红纸:“晚上风大,蜡烛容易灭,我备了些防风的灯芯,一会儿给大家的灯笼都换上。”
绣娘和姑娘们也来了,手里捧着绣好的灯穗和流苏。绣娘拿起一个绣着梅花的灯穗,往谢怜刚挂好的荷花灯上系:“这灯穗挂在灯笼下面,风吹起来晃悠悠的,好看得很。”姑娘们则帮着小海娃糊灯笼,有的剪红纸,有的粘竹篾,不一会儿,一个小小的南瓜灯就糊好了,墨尾凑过来闻了闻,像是在满意自己的“新配饰”。
傍晚时分,灯市渐渐热闹起来。花田边的空地上挂满了灯笼,有荷花灯、兔子灯、鲤鱼灯,还有乡亲们自己做的生肖灯,五颜六色的灯笼映着雪后的夜空,把整个花田都染成了彩色。文书提着一盏走马灯走过来,灯里的画片转起来,映出“五谷丰登”“年年有余”的图案:“这走马灯是镇上老木匠做的,晚上点上蜡烛,里面的画片就会转,可好看了!”
小海娃提着兔子灯,拉着墨尾在灯市里跑,一会儿指着鲤鱼灯喊“谢怜哥哥你看这个鱼好大”,一会儿又凑到走马灯前看画片转,眼睛里满是欢喜。谢怜和花城跟在后面,手里拿着刚买的糖画,是小海娃点名要的“龙”形糖画,晶莹剔透的糖丝绕成龙的样子,在灯笼光下泛着光。
“快看!放河灯了!”不知是谁喊了一声,大家纷纷往花田边的小河边跑。只见乡亲们手里拿着河灯,小心翼翼地把灯放进水里,河灯顺着水流漂走,一盏盏小灯在水面上连成串,像是天上的星星落进了河里。小海娃也放了一盏荷花河灯,灯里放着他写的小纸条,上面写着“希望明年花田收成更好,墨尾健健康康”。
放完河灯,戏班子的锣鼓声又响了起来。戏台前早已坐满了人,大家一边吃着点心,一边看着戏,有的还跟着戏里的调子轻轻唱。谢怜和花城找了个位置坐下,手里捧着温热的杏仁茶,听着戏里的唱腔,看着身边热闹的景象,心里满是踏实。墨尾趴在谢怜脚边,时不时抬头看看戏台,像是也看入了迷。
临近午夜,灯市的高潮来了——文书点燃了早已准备好的烟花。烟花“嗖”地一下冲上天空,在黑夜里炸开,变成了一朵巨大的荷花,紧接着,更多的烟花接连升空,有的像满天星,有的像流星雨,还有的像盛开的牡丹,把“山海花田”的夜空照得五彩缤纷。小海娃拉着谢怜的手,仰着头看烟花,嘴里不停地喊“好漂亮”,脸上满是笑容。
烟花放完后,乡亲们还意犹未尽,有的继续在灯市里逛,有的围在一起猜灯谜,还有的教孩子们做灯笼。小海娃也跟着老水手学做灯笼,虽然做得歪歪扭扭,却依旧笑得开心。谢怜和花城则坐在河边,看着水面上漂着的河灯,听着远处的戏声和笑声,心里满是安稳。
“三郎,”谢怜轻声说,“今天真热闹,感觉像是把新年的快乐都攒在了一起。”花城握紧他的手,温柔地说:“以后每年上元节,咱们都这样过,让花田的每一个节日,都这么热闹、这么温暖。”
月光洒在河面上,映着水面上的河灯,远处的海浪声轻轻传来,混着戏班子的唱腔和乡亲们的笑声,像是在为这个美好的夜晚奏响乐章。谢怜望着身边的人,心里满是幸福——原来最好的时光,便是与重要的人一起,守着一方小院,伴着烟火气息,把每个节日都过得热气腾腾。
请大家记得我们的网站:品书中文(m.pinshuzw.com)天官赐福:与君共赴烟火长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