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九四三年十一月十日,密支那的夜晚被电台滴滴答答的声响点缀得格外忙碌。林文澜在指挥部内来回踱步,手中紧握着刚刚收到的两份情报——一份来自重庆军统局,另一份则来自美军驻缅司令部。这些情报共同勾勒出日本帝国这台战争机器正在发出的刺耳摩擦声。
\"军座,情报证实了我们的判断。\"周志宏将译电文铺在作战桌上,\"日军兵源质量正在急剧下滑。\"
日军困境的确认
情报显示,截至1943年秋,日军在中国战场投入的总兵力已达百万之巨,但其精锐老兵在连续六年的战争中损耗严重。来自前线的可靠情报证实,日军新征士兵的年龄已降至十六岁,而征召上限却提高到四十五岁。
\"看看这个,\"林文澜指着美军提供的数据,\"日军在太平洋岛屿的守军中,甚至出现了身高不足一米五的士兵。他们的训练时间也从战前的一年缩短到不足三个月。\"
陈明远补充道:\"我们最近捕获的日军俘虏中,有三人只有十七岁。他们承认只接受了八周的基础训练就被送上前线。\"
然而,所有人都清楚,这些数据并不意味着日军战斗力的彻底崩溃。董振邦指着情报分析报告说:\"日军单兵素质虽然下降,但其军事传统和作战纪律仍在。特别是那些幸存的老兵,战斗力依然不容小觑。\"
资源匮乏的危机
更令人振奋的是经济方面的情报。日本国内的资源状况已经恶化到极点。
\"成人每日粮食配给量降至300克,而且还是大麦、高粱和玉米的混合物。\"周志宏念着报告,\"这解释了为什么我们在曼德勒战役后期发现日军士兵经常在战场上搜寻食物。\"
物资短缺不仅限于粮食。石油、橡胶、钢铁等战略物资的储备都已见底。日军被迫将有限的资源优先分配给海军和航空兵,陆军装备的更新与维护严重滞后。
\"这就是为什么最近与我们交手的日军部队缺乏坦克支援,\"孙明分析道,\"他们的燃油连训练都难以保证,更别说作战了。\"
各战场的连锁反应
林文澜走到巨大的世界地图前,参谋们已经用不同颜色的图钉标注出各战场的态势。
\"不仅仅是缅甸,\"林文澜的指挥棒在地图上移动,\"在太平洋,美军正在实施跳岛战术;苏德战场,斯大林格勒战役后德军转入战略防御;北非战场,隆美尔的非洲军团也已溃败。\"
一个个消息令人振奋:
· 美军在瓜达尔卡纳尔岛战役中重创日军
· 苏联红军在库尔斯克会战中取得决定性胜利
· 意大利已于九月投降,轴心国集团开始瓦解
\"法西斯势力正在全球范围内节节败退。\"林文澜总结道,\"日本虽然还在负隅顽抗,但失败的命运已经注定。\"
情报分析会议
十一月十五日,第十一集团军召开了高级军官情报分析会议。美军顾问布朗上校带来了盟军司令部的整体评估。
\"日本国内的经济已经到了崩溃的边缘,\"布朗指着图表说,\"他们的商船队损失惨重,原材料无法从东南亚运回本土。更重要的是,美军潜艇正在全面绞杀日本的海上运输线。\"
陈明远提出了特种作战师的计划:\"我们可以加强对日军补给线的袭击。既然他们资源如此紧张,任何损失都会造成倍增效应。\"
董振邦则持谨慎态度:\"但我们不能轻敌。日军在防御作战中依然顽强,而且随着战线的缩短,他们的兵力密度反而会增加。\"
敌我对比的转变
会议的结论令人振奋:到1943年底,敌我力量对比已经发生了根本性转变。
在兵力素质上,第十一集团军经过整训,官兵平均年龄28岁,正是年富力强的时期。而面对日军中新兵比例持续上升的情况,我军经验丰富的老兵比例却在增加。
在装备方面,美援物资正源源不断地通过驼峰航线运抵。每个步兵班都配备了加兰德步枪和勃朗宁自动步枪,火力远超日军。
更重要的是制空权的转移。美军p-51战斗机已经在缅甸上空取得了绝对优势,日军的零式战斗机因为飞行员素质下降和燃油短缺,出勤率大幅降低。
新的作战计划
基于这些情报,林文澜制定了新的作战方案。
\"我们将采取主动进攻的策略,\"他在作战会议上宣布,\"利用日军兵力分散、资源短缺的弱点,集中兵力打击其要害部位。\"
计划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特种作战部队深入敌后,破坏补给线和指挥系统。
第二阶段:主力部队实施正面突破,分割日军防线。
第三阶段:围歼孤立之敌,收复关键地区。
\"记住我们的优势,\"林文澜强调,\"我们有着充足的补给,而日军连子弹都要节省使用。我们要利用这一点,通过持续作战消耗他们本已紧张的资源。\"
战前动员
十一月二十日,林文澜向全军官兵通报了情报分析结果。当士兵们得知日军面临的困境时,士气空前高涨。
\"弟兄们!\"林文澜在动员大会上说,\"日军已经日薄西山,但困兽犹斗。我们绝不能轻敌,而是要抓住这个机会,为曼德勒死难的战友报仇!\"
各部队随即展开了针对性的训练。针对日军中新兵比例增加但老兵依然顽强的特点,训练重点放在了应对两种不同素质敌人的战术上。
\"对付日军新兵,我们要采取心理战和火力压制;对付那些顽固的老兵,则要依靠精准的火力和灵活的机动。\"董振邦在战术课上讲解道。
最后的准备
在进攻发起前,林文澜特别召集炮兵和航空兵指挥官,制定了详细的火力准备计划。
\"我们要在第一次突击中就摧毁日军的前沿补给点,\"他指示道,\"让他们的后勤雪上加霜。\"
工兵部队准备了大量的架桥设备和爆破器材,确保部队能够快速突破日军防线。
医务兵也做好了接收大量伤员的准备。\"日军在绝望中的反扑必然疯狂,\"卫生处长赵明德说,\"我们必须做好最坏的打算。\"
历史性的时刻
一九四三年十二月一日,一切准备就绪。林文澜在指挥部最后审视着作战计划。
\"军座,各部已准备就绪,随时可以出击。\"周志宏报告。
林文澜走到窗前,望着远方日军阵地的方向。他知道,这一次,第十一集团军将不再是被动防御,而是要以锐不可当之势,向敌人发起致命一击。
\"命令各部,按计划行动。我们要让日军知道,中国军人有能力把他们赶出我们的土地!\"
夜色中,一队队士兵悄无声息地向前线开进。新一轮的复仇之战,即将打响。
(第二十五章完)
请大家记得我们的网站:品书中文(m.pinshuzw.com)烽烟奉军:从排长到特级上将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