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特尔遇袭的消息传到京城时,赵大人正在府中宴请宾客。酒过三巡,他端着酒杯笑道:“那牧民将军怕是没福分享受荣华,沙狼的箭可不认人。”
话音刚落,府外突然传来甲胄摩擦的声响。影带着禁军破门而入,手中捧着圣旨:“赵嵩接旨!”
赵大人酒意全无,慌忙跪地。圣旨上的字迹凌厉如刀——着即查抄赵府,赵嵩及其党羽押入天牢,彻查与西域走私案及巴特尔遇袭案的关联。
“冤枉!”赵嵩挣扎着嘶吼,“皇上怎能仅凭一面之词就定我罪?”
影冷笑一声,示意禁军呈上证据:一箱西域的玉石,上面刻着赵氏的私章;几封与沙狼首领的密信,约定“除巴特尔,共分互市之利”;还有当年参与构陷沈老将军的账册,上面赫然有赵嵩的签名。
“这些,够不够?”影的声音像淬了冰。
宾客们吓得四散奔逃,赵嵩瘫在地上,面如死灰。他怎么也没想到,自己经营多年的势力,竟会败在一个牧民和一群寒门官员手里。
查抄赵府的同时,沈清辞正在召集寒门官员议事。李三郎站出来,捧着一本账册:“娘娘,臣查到赵氏在江南的织坊,用的都是拐卖来的孩童,工钱分文不给,死了就扔去乱葬岗。”
农官也上前一步:“赵氏在淮南的田庄,强占了百姓的土地,还放高利贷,逼得不少人家破人亡。”
一桩桩,一件件,听得众人义愤填膺。沈清辞看着这些眼中燃烧着怒火的官员,忽然想起他们刚入朝时的局促——李三郎会因为穿错官服而脸红,农官说句话都要紧张地搓手。可现在,他们敢站出来,为那些和自己一样出身的百姓说话了。
“传我命令,”沈清辞沉声道,“凡是与赵氏有牵连的官员,不论职位高低,一律停职查办。被赵氏侵占的土地、财产,全部归还百姓。那些被拐卖的孩童,由官府安置,给他们找学堂,找生路。”
“遵旨!”
这场风暴持续了整整一个月。京城的世家人人自危,有的主动上交贪墨的财产,有的则试图勾结宗室反扑。萧煜早有准备,让王御史带着巡政时记录的证据,在朝堂上当众宣读——哪家强占了寺庙的香火钱,哪家在赈灾粮里掺了沙土,听得宗室亲王们脸色发白,再不敢多言。
巴特尔在边关养伤时,听说了京城的变故,让亲兵送来一把弯刀:“告诉皇上和娘娘,这是沙狼首领的佩刀,现在,它属于大胤了。等我伤好,定要让西域诸国都知道,大胤不仅有铁的律法,还有护着百姓的刀。”
沈清辞把弯刀挂在坤宁宫的墙上,与那半截枪头并排。一个是父亲的忠勇,一个是寒门的血性,都在无声地诉说着,这天下不是哪一家的私产。
风波过后,萧煜下旨改革科举——不再只考诗词歌赋,加试农桑、水利、律法,让更多有实际才干的寒门子弟能通过考试入仕。他还在京城设立了“万民堂”,百姓有冤屈可以直接击鼓鸣冤,由巡政回来的官员轮流审理。
这日,沈清辞去万民堂查看,正遇到一个老农在告状,说地主又涨了租子。审理的官员正是当年淮南的那个农官,他耐心听完,当场传召地主,依据新颁布的《农桑法》,判定租子不得超过收成的三成,还让地主把多收的粮食退了回去。
老农千恩万谢地走了,农官擦了擦额头的汗,对沈清辞笑道:“娘娘,以前总觉得当官是遥不可及的事,现在才明白,当官就是为老百姓撑腰的。”
沈清辞看着他,忽然觉得,所谓“盛世”,或许就是这样——寒门子弟能凭着本事出头,老百姓能靠着律法挺直腰杆,而那些曾经高高在上的世家,终于明白,江山稳固的根基,从来不是族谱上的显赫姓氏,而是脚下这片土地上的每一个人。
夕阳西下,沈清辞走出万民堂,看到萧煜站在门口等她。他手里拿着一张画,画上是七星泉的草原,两个身影并肩坐在泉边,背景是漫天星辰。
“画好了。”萧煜把画递给她,“等处理完这些事,我们再去一次北疆。这次,没人能再打扰我们。”
沈清辞接过画,笑了。风拂过她的发梢,带着万民堂前那面“公正”匾额的檀香,温暖而踏实。
请大家记得我们的网站:品书中文(m.pinshuzw.com)朱墙玉碎:重生为后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