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胤的第三个丰年,连西域的商队都带着香料和宝石,来京城参加上元节。沈清辞站在城楼上,看着街上流光溢彩的花灯,听着此起彼伏的笑声,忽然觉得,那些年在后宫的算计、在战场的厮杀,都化作了此刻的人间烟火。
“在想什么?”萧煜从身后走来,递给她一盏兔子灯——是当年御花园那只雪貂的模样。
“在想,”沈清辞接过花灯,指尖划过温暖的灯罩,“我们好像……真的做到了。”
做到了父亲枪尖上的“忠勇”,做到了萧彻遗诏里的“守护”,也做到了七星泉边那个“看草原日出”的约定。
这三年,寒门官员在朝堂上站稳了脚跟。李三郎成了工部尚书,带着匠人改进了织布机、水车,让江南的丝绸、淮南的粮食源源不断运往各地;巴特尔镇守的雁门关,成了西域互市的重镇,牧民和士兵在同一片草原上赛马,用对方的语言唱着歌谣;连那位农官,都带着新粮种走遍了大胤的田野,让“饿肚子”三个字渐渐成了老人们口中的传说。
世家虽未完全消失,却再不敢仗势欺人。赵氏的后人洗去了罪籍,在江南开了家书院,专收寒门子弟;王御史告老后,带着孙子跟着巡政队伍走了半年,回来后写了本《天下见闻》,成了坊间最畅销的书。
“明日,我们就走。”萧煜忽然说,语气带着不容置疑的笃定,“让太子监国,内阁辅政。这次,谁也拦不住。”
太子是他们的长子,刚满十岁,却已跟着巡政队伍去过三次淮南。小家伙继承了萧煜的沉稳,也有沈清辞的敏锐,临睡前还抱着《农桑法》啃:“父皇母后放心,儿臣会看好粮仓的。”
沈清辞笑了。原来,所谓传承,从来不是把孩子锁在宫墙里,而是让他们见过人间疾苦,才懂得何为责任。
离开京城那日,没有惊动太多人。还是那辆朴素的马车,车夫换成了当年七星泉驿站的络腮胡老板——他后来跟着商队跑遍了西域,说要给他们当“活地图”。
马车驶出城门时,沈清辞回头望了一眼。宫墙在晨光中泛着柔和的光,不再是困住她的牢笼,而是无数人用忠诚和热血守护的家。
走了整整一个月,才再次踏上北疆的草原。七星泉的水依旧清澈,牧民们认出了他们,远远就骑着马送来奶酒和羊肉。那个瞎眼的老婆婆已经去世了,她的孙子成了启蒙堂的先生,教孩子们写“大胤”二字时,总会说起“巡政的皇上皇后”。
“看,”萧煜牵着沈清辞的手,站在泉边,“日出。”
朝阳从草原尽头跃出,把两人的影子拉得很长,像当年画里的模样。沈清辞忽然想起初见萧煜时,他还是那个带着一身寒气的七皇子,在碎玉轩的海棠树下,问她“你不怕我吗”。
那时的她,怎会想到,这个男人会陪她走过宫墙的血雨腥风,走过天下的沟壑纵横,最终站在这片草原上,看一场迟到了太久的日出。
“萧煜,”她轻声说,“我们好像……再也不用回去了。”
萧煜笑着摇头,从怀里掏出一枚小小的玉玺——是太子偷偷塞给他的,上面刻着“守心”二字。“要回的。但不是为了龙椅,是为了看看那些孩子是不是又改良了织布机,看看雁门关的赛马是不是又多了几个西域的骑手。”
他顿了顿,握紧她的手:“这天下,从来不是用来‘守’的,是用来‘看’的。看它越来越好,看它像这草原一样,长出无数种可能。”
远处传来牧民的歌声,苍凉而辽阔。沈清辞靠在萧煜肩上,看着朝阳洒满草原,忽然觉得,他们的故事,就像这草原上的风,穿过了宫墙的狭窄,越过了战场的硝烟,最终化作盛世的弦歌,在人间永远流传。
请大家记得我们的网站:品书中文(m.pinshuzw.com)朱墙玉碎:重生为后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