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皇孙加入“送种队”的那年,刚满十岁。他穿着一身洗得发白的棉布短打,背着装满稻种的锦囊,腰间别着一把小小的木剑——是萧煜亲手刻的,说能“壮胆”。
出发前夜,沈清辞给他缝的披风不小心被烛火烫了个小洞。她连夜拆开重绣,在破洞的地方绣了朵小小的海棠花,针脚细密,像是把碎玉轩的春天都缝了进去。
“路上冷了就穿上,”她摸着孙子的头,眼眶有些红,“遇到难处别逞强,想想爷爷教你的——心稳了,路就稳了。”
小皇孙用力点头,把披风叠得整整齐齐放进背包:“奶奶放心,我会把稻种送到河西,还会给您带那边的瓜果回来!”
萧煜站在一旁,看着他背上的锦囊,忽然想起自己第一次领兵出征的样子。那时他比小皇孙大不了几岁,心里装着仇恨和惶恐,哪像现在的孩子,心里只有稻种和远方。
“这是给你的。”萧煜递过一本《农桑新记》,扉页上写着“因地制宜”四个字,“各地的土地不一样,别死搬硬套,多问问当地人。”
“嗯!”小皇孙接过书,像接过一份沉甸甸的责任。
“送种队”的队伍比去年更壮大了。除了中原和西域的孩子,还多了几个北疆的少年,骑着小马,背着干粮,像一群即将展翅的雏鹰。太子亲自送他们到城门口,递给小皇孙一面小小的旗帜,上面绣着“天下同耕”四个字。
“去吧,”太子拍着他的肩,“让天下人看看,大胤的孩子,能把种子种到天边去。”
队伍第一站是河西。这里的土地比淮南贫瘠,风也大,刚种下的稻种差点被风沙埋了。小皇孙想起爷爷的话,拉着当地的老农问:“爷爷,这里的地怎么才能留住水?”
老农指着远处的沙丘:“得先固沙。用麦秆编成方格,挡住沙子,才能种庄稼。”
孩子们立刻行动起来。中原的孩子会编筐,就教大家编麦秆方格;西域的孩子力气大,负责搬运麦秆;北疆的少年熟悉风沙,指挥大家顺着风向摆方格。小皇孙则翻开《农桑新记》,把固沙的法子一笔一画记下来,说要带回京城给农官看。
固沙用了半个月,手上磨出了水泡,却没一个人叫苦。当第一株稻苗在方格中冒出头时,孩子们围着它欢呼,声音比风声还响亮。
离开河西时,老农送给他们一袋当地的耐旱豆:“这豆子好养活,带着路上吃,也别忘了种到更远的地方去。”
队伍继续向西,走到漠北时,遇到了一场暴雨。帐篷被风吹破了,装种子的锦囊湿了大半。小皇孙急得快哭了,北疆的少年却笑着说:“别怕,我们部落有法子!”
他们找来干燥的羊粪,生火烘干种子,又用羊皮缝了个新袋子,把种子小心翼翼装进去。夜里,大家挤在牧民的毡房里,听老人讲漠北的故事——说以前这里的人靠打猎为生,常常饿肚子,直到中原的粮种传来,才学会耕种,日子才慢慢好起来。
“所以我们才要送种子啊,”小皇孙啃着烤土豆,忽然说,“让每个地方的人,都能吃饱饭。”
老人笑着摸他的头:“好孩子,你们做的事,比当年的军队还有用。军队能打赢仗,却种不出粮食。”
队伍走到西域边界时,阿木带着部落的人来接他们。看到小皇孙晒黑的脸和磨破的鞋,阿木的妹妹红了眼眶,递上一双新做的羊毛靴:“这是我娘给你做的,暖和。”
小皇孙穿上靴子,脚立刻暖和起来,像踩着一团阳光。他从背包里掏出那本《农桑新记》,上面记满了各地的耕种方法,还有孩子们画的草图——有河西的麦秆方格,有漠北的羊粪烘干法,还有西域的灌溉渠设计。
“阿木哥哥,你看,”他指着其中一页,“我们把这些法子合在一起,是不是能让更多地方长出粮食?”
阿木看着本子上稚嫩的字迹和图画,用力点头:“是!等你们回去,我就把这些抄下来,让西域的每个部落都看到。”
归程时,队伍里的锦囊空了大半,却多了许多新东西——河西的耐旱豆,漠北的草药种,西域的新棉种,还有孩子们晒得黝黑的脸上,那股挡不住的朝气。
小皇孙的背包里,除了给奶奶的瓜果干,还多了一块漠北的石头,上面刻着牧民老人的话:“土地记得每一粒种子的恩情。”
请大家记得我们的网站:品书中文(m.pinshuzw.com)朱墙玉碎:重生为后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