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意渐浓时,学堂的“共生角”结出了第一批“童心果”。那个把番茄籽种在玫瑰花架下的小姑娘,真的收获了一串挂在花丛中的番茄,红得像玛瑙,引得其他孩子纷纷效仿,把豆角种在月季旁,把南瓜藤缠在紫薇架上,让菜园和花园缠成了一团,却热闹得让人欢喜。
“这叫‘花菜一家亲’,”小姑娘捧着番茄,骄傲地对皇太孙说,“花给菜挡太阳,菜给花当肥料,它们好得很!”
皇太孙笑着摸了摸她的头:“说得好!人也该这样,互相帮衬着,日子才长得旺。”
他让人把“花菜一家亲”的景象画下来,印在《万国共生志》的儿童版里,配文写道:“没有规矩的田,长出最野的欢喜。”这本书很快成了孩子们最爱的睡前读物,连不认字的孩子,都能指着图画说出番茄和玫瑰的故事。
极北的耐寒麦种,在试验田经历了第一场秋霜后,竟冒出了嫩绿的芽。农官们又惊又喜,特意搭了暖棚,却被皇太孙拦住:“让它自己试试,雪地里能扎根,才算真本事。”
果然,小雪过后,麦种不仅没死,反而长得更壮实了,叶片边缘带着一层薄薄的白霜,像披了件铠甲。“这麦种有骨气,”老农们说,“跟极北的朋友一样,不怕冷!”
皇太孙把麦种的照片寄给极北部落,附言说:“你们的种子在中原扎根了,等明年结了麦,磨成面粉,做‘共生馍’给你们寄去。”
部落首领回信时,送了一把用鲸骨做的小锄头,说:“让中原的孩子用它种地,知道土地不分南北,都是好伙伴。”
沈清辞的精神好了些,常坐在窗边看皇太孙送来的儿童版《万国共生志》。看到“花菜一家亲”的图画时,她拿起针线,在萧煜的棉袍袖口又绣了一朵番茄花,旁边缀着颗小小的红番茄。
“你看,”她把棉袍举起来,“让树也结个番茄,热闹点。”
萧煜笑着点头,咳嗽了两声:“等开春,咱们去试验田看看那耐寒麦,说不定能赶上它抽穗。”
入冬后,万国馆举办了“童心共生展”,展出的全是孩子们的作品:有用不同种子拼贴的“万国树”,有用碎布缝制的“团圆锅”,还有个孩子用泥巴捏了一群不同肤色的小人,围着一口大锅吃饭,泥巴上还沾着几片真的稻叶。
“这才是最好的展品,”皇太孙对来看展的各国使者说,“没有技巧,只有真心,比任何精工细作都动人。”
西洋使者看着那泥巴小人,忽然说:“我要把这个带回西洋,让我们的孩子也知道,天下人该围在一口锅里吃饭。”
除夕夜,皇太孙带着学堂的孩子们去碎玉轩拜年。孩子们捧着自己种的“共生花”,唱着新编的《共生歌》,歌词是他们自己编的:“你种稻,我栽花,同浇一碗水,共看一片霞……”
沈清辞和萧煜坐在堂上,看着孩子们冻得通红的脸蛋和亮晶晶的眼睛,眼里满是笑意。皇太孙给孩子们分“共生糖”——用中原的麦芽糖、西洋的蜂蜜、南洋的椰糖熬成的,甜得层次分明。
“好吃吗?”他问。
“好吃!”孩子们齐声回答,“像花菜一家亲的味道!”
夜深了,孩子们的笑声还在院子里回荡。萧煜披着“万国树”棉袍,望着窗外的雪,轻声说:“以前总怕江山坐不稳,现在看这些孩子,才知道最稳的江山,是长在他们心里的。”
沈清辞握住他的手,掌心的温度透过棉袍传过来:“是啊,咱们播的种,他们会接着浇 water,总有一天,会遮天蔽日的。”
雪落在“万国树”模型上,像给枝桠裹了层银霜,却盖不住那些挂饰的光芒——鲸骨雕刻上的锅,还在“煮”着天下;种子墙上的叶,还在透着生机;孩子们的泥巴小人,在暖阁里守着那口永远冒着热气的锅。
皇太孙站在雪地里,看着这一切,忽然觉得,所谓传承,就是让童心未泯的人,永远相信种子的力量;让历经沧桑的人,永远守护这份相信。而这天下,就在这份相信里,一岁岁,一年年,长出新的希望。
请大家记得我们的网站:品书中文(m.pinshuzw.com)朱墙玉碎:重生为后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