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絮用暗物质拼出的“舞伴清单”上,标注着七组双星系统。这些恒星系统距离各异,最近的一组在螺旋星附近,最远的则靠近宇宙的边缘,但它们的引力波形都与双星谣高度吻合,像在宇宙中合唱同一首歌。
“第一组双星叫‘焰冰双星’。”星禾放大星图,两颗恒星一颗呈橙红色(类似焰星的恒星),一颗呈冰蓝色(类似冰寂星的恒星),它们的引力范围重叠处,有颗被潮汐锁定的行星,一半永远对着橙星,一半永远对着蓝星,“行星表面一定一半是火海,一半是冰原,和焰星、冰寂星的处境很像。”
飞船抵达焰冰双星的行星轨道时,果然看到了震撼的景象:行星的“昼半球”覆盖着沸腾的岩浆海,地壳在橙星的引力下不断隆起,喷发出红色的火山灰;“夜半球”则是冰封的荒原,蓝星的光芒让冰层反射出刺目的光,连大气都冻结成了冰晶云。
“有微弱的生命信号,在明暗交界线附近。”星禾的终端屏幕上,信号波像条挣扎的细线,“那里的温度在冰点与沸点之间波动,能存活的生命一定掌握了‘瞬间适应’的能力。”
孩子们驾驶登陆舱降落在交界线的峡谷里。这里的岩石一半滚烫,一半冰冷,地面上布满了因昼夜温差形成的裂缝,裂缝中生长着一种“变温苔”——它们在接触高温时会变成红色,分泌耐高温的粘液;接触低温时会变成蓝色,释放防冻的晶体,颜色变化的速度比眨眼还快。
“是‘焰冰苔’!”地球小姑娘用共生菌感应,发现这种苔藓不是个体,而是由无数微型“变温菌”组成的群落。变温菌能在0.1秒内调整细胞结构,适应从-20c到120c的温差,它们的群落像块会呼吸的调色板,在红与蓝之间不断切换。
焰冰苔的生存方式极其被动——它们只能在交界线的狭窄区域生长,依靠温差产生的能量存活,却无法向两侧的极端环境扩张。当孩子们播放双星谣时,变温菌的颜色变化突然变得有规律,红色与蓝色的切换节奏竟与旋律的节拍完全同步。
“它们在‘跟着音乐调整节奏’!”小藤手发现,随着旋律的起伏,焰冰苔分泌的粘液与晶体开始混合,在岩石表面形成一层淡紫色的薄膜。这层薄膜能缓冲温差的剧烈变化,让交界线的宜居区域扩大了一圈,“是双星谣在教它们‘主动适应’!”
孩子们决定帮焰冰苔突破限制。他们从焰星带来了“冰焰草”的种子,从冰寂星带来了“焰冰虫”的虫卵,将两者与焰冰苔的变温菌混合培育。在双星谣的旋律滋养下,新的共生体“冰火苔”诞生了——它既有冰焰草的耐高温基因,又有焰冰虫的抗冻特性,变温菌则让它能在瞬间切换适应模式。
“是‘没有边界的生存’!”地球小姑娘看着冰火苔向昼半球的岩浆海蔓延,红色的部分在高温下依然保持活性;向夜半球的冰原扩张,蓝色的部分在低温中继续生长,“它们终于可以走出那条狭窄的交界线,去看看整个世界了。”
离开焰冰双星时,孩子们在行星的明暗交界线处,种下了一棵“双星树”——树干是地球的传薪树,树枝嫁接了绿核星的锁心藤,树叶则是冰火苔形成的“变色叶”。树顶安装着音雾笛的发声装置,会永远播放双星谣,为冰火苔指引方向。
“下一组双星叫‘光尘双星’。”星禾看着星图上的新坐标,两颗恒星一颗能释放强烈的紫外线(类似硅基星的恒星),一颗能喷射金色的星尘(类似红土星球的恒星),它们的行星表面覆盖着能反射紫外线的水晶沙,沙粒中混着金色的星尘,“那里的生命,一定擅长在光与尘中舞蹈。”
飞船驶离焰冰双星的引力范围时,孩子们回头望去,行星表面的冰火苔已经连成一片红蓝色的带子,像给星球系上了一条会变色的腰带。星禾知道,这只是舞伴清单的开始,宇宙中还有更多的“焰冰双星”在等待,等待有人教会它们,如何在对立中跳出和谐的舞步。
而双星谣的旋律,就是最好的舞步指南。
请大家记得我们的网站:品书中文(m.pinshuzw.com)朱墙玉碎:重生为后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