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生微生物与共生者和解后,共享培育区成了新源星最热闹的地方。各族生命常常来这里观察:看微生物如何分解友谊花的花粉,看原生植物如何吸收转化后的能量,看不同生命之间那种小心翼翼又充满好奇的互动,像场永不停歇的自然实验。
“它们能帮我们做更多事。”星禾盯着显微镜,发现原生微生物在分解灰寂星的矿脉石时,会产生一种特殊的酶,这种酶能让坚硬的矿石变得松软,刚好适合地球的麦种发芽,“我们可以和它们一起‘做饭’!”
这个想法催生了“跨界食谱计划”——利用原生微生物的分解能力,将不同星球的食材转化为所有生命都能享用的食物。孩子们和各族的“美食家”组成了研发小组,在共享培育区旁搭建了简易的“共生厨房”。
厨房的设备充满巧思:
- “微生分解炉”:用硅基星的晶体打造,炉内培养着原生微生物,能根据食材特性调节分解强度,将矿脉石变成粉末,将能量晶体变成液态;
- “跨界搅拌棒”:锁心藤的藤蔓制成,搅拌时会释放温和的能量波,促进不同食材的分子融合;
- “星轨蒸锅”:用星轨鱼的鳞片拼接而成,加热时鳞片会释放星轨光,让食物在烹饪过程中保持能量活性。
第一份尝试的食谱是“彩虹能量粥”。食材包括:地球的燕麦粉、硅基星的晶体露、灰寂星的矿脉粉、新源星的原生果汁。研发小组将食材放入分解炉,引入适量原生微生物,看着它们像小厨师一样忙碌——有的微生物分解矿脉粉中的重金属,有的将晶体露转化为清甜的能量液,有的则让燕麦粉与原生果汁充分混合。
出锅时,粥呈现出柔和的七彩,舀一勺在嘴里,既能尝到地球燕麦的醇厚,又能感受到硅基晶体的清凉,还有矿脉粉带来的淡淡回甘,最神奇的是,不同种族吃起来味道略有不同:地球人尝到的是麦香,硅基族尝到的是晶体的清冽,灰寂星的蜥蜴人则尝到了重生草的微苦回甘,却都觉得“好吃”。
“是微生物在‘定制味道’!”地球小姑娘看着显微镜下的微生物,它们会根据接触到的生命能量,调整分解方式,让同一份食物适配不同的味觉系统,“它们比最厉害的厨师还懂我们!”
很快,更多跨界食谱诞生了:
- “共生能量卷”:用红土星球的金尘麦做皮,包裹焰星的冰焰草碎(微生物已中和其高温)和冰寂星的蓝焰果泥,咬一口,冷热交融,金尘麦的香气在口中炸开;
- “界域果冻”:影界族的跨界细胞与新源星的絮云汁混合,微生物将其转化为半固态,入口即化,能根据食用者的形态变化口感——实体生命吃起来是q弹的果冻,能量生命吃起来则是流动的能量液;
- “记忆面包”:用灰寂星的矿脉麦粉烤制,加入记忆苔藓的提取物,吃的时候能隐约“看到”灰寂星重生的画面,既是食物,又是“可食用的历史课”。
共享培育区旁渐渐形成了“共生市集”。各族生命带着自家星球的食材来这里交换,用跨界食谱做出的食物摆在摊位上,香气与能量波在空气中交织,形成独特的“烟火气”。灰寂星的前掠夺者们在这里支起了摊位,卖得最好的是“赎罪能量棒”——用矿脉粉和重生草籽制成,包装上印着灰寂星从荒芜到重生的图案,买的人都说“吃起来有希望的味道”。
一天,共生学校的孩子们带着跨界食物去看望原生微生物。他们把彩虹能量粥倒在共享培育区的土壤上,微生物立刻聚集过来,欢快地分解着粥的残渣,周围的原生植物因此长得更加茂盛,叶片上的彩虹光泽也更亮了。
“这才是真正的共享。”星禾看着这一幕,人类与其他种族分享食材,微生物帮忙转化,最后残渣又滋养了新源星的土地,形成完美的循环,“我们吃地球的麦,就要回馈地球的土壤;吃新源星的果,就要让新源星的土地更肥沃。”
共生市集的角落,立起了一块“感恩碑”,上面刻着所有参与食谱研发的名字,最后一行是:“感谢新源星的原生微生物——最沉默也最伟大的厨师。”
夜幕降临时,市集的灯光亮起,各族生命围坐在一起,分享着跨界食物,聊着各自星球的故事。原生微生物在土壤中发出微弱的绿光,像无数双眼睛,温柔地注视着这一切。
星禾知道,这些跨界食物不仅仅是填饱肚子,更是一种“味觉的共生”——当不同种族能在同一张餐桌旁,分享同一种食物,感受彼此的味道,心与心的距离,就会像口中的味道一样,变得交融而温暖。
请大家记得我们的网站:品书中文(m.pinshuzw.com)朱墙玉碎:重生为后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