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僧归日本》
上国随缘住,来途若梦行。
浮天沧海远,去世法舟轻。
水月通禅寂,鱼龙听梵声。
惟怜一灯影,万里眼中明。
只要在内心深处留存着机缘和对未知远方的深深向往,无论是阳光明媚的清晨、静谧安宁的午夜,还是阴雨绵绵的午后,你皆可毫不犹豫地背上行囊,毅然决然地踏上那通往神秘东方国度——中国的漫漫旅程。
当你踏上这段旅途,置身于浩渺无垠的大海之上时,便会发现四周常常被一层如轻纱般朦胧的雾霭所笼罩。这层雾霭宛如一条轻柔的绸带,将整个世界温柔地包裹其中,营造出一种如梦似幻般的奇妙氛围。
船只犹如一只孤独的海鸥,在这片茫茫雾海之中缓缓前行。它劈开重重迷雾,留下一道道若隐若现的水痕,就像是在一张洁白的画布上随意挥洒的水墨线条。而你站在船头,望着眼前那片模糊不清的景象,心中不禁涌起一股奇异的感觉:仿佛自己正身处一个虚幻的梦境之中,周围的一切看似近在咫尺,却又遥不可及;看似清晰可见,实则影影绰绰。然而,正是这种亦真亦假的迷离感,让人的思绪得以自由驰骋,脑海中不断涌现出无数美好的遐想和无尽的期待。
缓缓地抬起头来,目光向着远方延展而去。展现在眼前的景象令人震撼不已:天空和海洋相互交融,形成了一片无垠无涯、广阔无边的壮丽画面。极目远眺,水天相接之处模糊不清,让人难以分辨哪里是海的尽头,哪里又是天的起点。
一艘小小的船只,孤独而坚毅地行驶在这浩渺无垠的海洋之上。它宛如沧海一粟般渺小,但却坚定不移地朝着那遥远得似乎永不可及的天际边际奋力前行。在这片广袤的天地之间,小船显得那么微不足道,然而它所承载着的希望与勇气却是如此巨大。
当我们的心灵能够摆脱尘世纷繁复杂的干扰时,就如同登上了一艘名为“法舟”的轻舟。这艘法舟并非沉重的负担,相反,它给予我们一种轻盈自如之感,带领我们穿越人生道路上的重重迷雾和惊涛骇浪。即使身处波涛汹涌、风云变幻的大海之中,只要心中有法舟指引方向,我们便能始终保持那份难得的宁静和平和。
此时此刻,心境犹如静谧的湖面一般凝定而清寂,周遭的一切宛如水中月影、镜花水月那般虚幻却又美得令人心醉神迷。我们已然放下对眼前功名利禄以及纷繁喧嚣的执念,取而代之的是以一种更为辽阔且宽容大度的胸怀,欣然接纳这世间所有的良辰美景以及悲欢离合。
在这片广袤无垠、深不见底的茫茫海域之中,海中的鱼群与蛟龙似乎也深深受到这份宁谧与祥瑞之气的浸染。它们不约而同地从海底探出脑袋,竖起耳朵,静静倾听那自遥远彼岸传来的诵经之声。那诵经声婉转悠扬、深沉幽远,恰似天上仙乐飘飘,轻而易举地穿透了一重又一重汹涌澎湃的滚滚浪涛,直直抵达它们灵魂的最深处。
而其中最为惹人怜爱的,当属那一盏能够点亮人们内心深处的佛灯。它仿若漆黑夜幕里的璀璨明灯,始终坚定不移地为我们指明前进的道路和方向,使得我们即使在漫漫征途、远航万里的艰辛历程当中,目光所及之处永远都能看到一片辉煌灿烂的光明盛景。这份难能可贵的光明,不但将我们脚下的道路映照得通透明亮,更是照亮了我们原本晦涩阴暗的心灵角落,让我们得以在漫长的人生旅途之上,时时刻刻都怀揣着一份温馨宜人的暖意以及充满希冀的光芒。
这是一首专为日本僧人量身打造的送别之作。诗篇的起笔颇为独特,并未直接描绘送归的场景,而是从僧人的来路缓缓展开。“若梦行”三字,精妙地捕捉了长时间航海后那种疲惫而恍惚的心境,巧妙地映射出归国路途的艰辛,同时也为后续的诗句铺设了情感基调。
颔联部分,诗人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海上航行的迷茫与浩渺。“浮天”二字,不仅展现了海路的遥远与海面的辽阔,更蕴含了对僧人长途跋涉的深切关怀。而“法舟”一词,既紧扣僧人的身份,又寓意着人海泛舟、随缘而行的洒脱与超然,使得整句诗意境空灵,意蕴深远。
颈联则转而描绘僧人在海路中的修行生活。在月光下坐禅,于舟上诵经,僧人的虔诚与坚韧跃然纸上。“水月”喻指禅理之深邃,“鱼龙听”则巧妙地结合了海行的背景,同时委婉地展现了僧人独自诵经、严守佛律的高尚品性,想象之丰富,令人叹为观止。
尾联以“一灯”为引,既实写僧人归途中的孤寂与寂寞,只有一盏孤灯相伴;又虚指禅理、佛理之光,照亮了僧人的内心世界。虚实结合,相映成趣,使得整首诗在情感与哲理上达到了完美的统一。
在立意上,此诗巧妙地融入了佛教术语,如“随缘”、“法舟”、“禅寂”、“水月”、“梵声”等,不仅切合了僧人的身份,更深化了诗篇的宗教色彩与禅理风格。同时,诗人并未局限于送别的具体场景,而是将笔触延伸至广阔的海路,通过描绘海上的景物与僧人的修行生活,拓宽了诗境,使得整首诗在内容上更加丰富多元。
全诗前半部分回顾了日本僧人来华的历程,后半部分则展望了其归国的路途。在字里行间,诗人以深厚的学识与精湛的艺术功底,将海趣与禅机、深情与厚谊完美地融为一体,成就了一首感人至深的送别佳作。
请大家记得我们的网站:品书中文(m.pinshuzw.com)每日一诗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