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五十七章 义仓稳基,农兵归田
灵州义仓的木门吱呀开启时,守仓老兵周满正用布巾擦拭仓前的 “惠民碑”—— 碑上刻着义仓的规矩:“凡老弱无依、歉收无粮者,皆可凭户籍领粮,春借秋还,不征利息”。这是苏琬琬推行新政时立的,如今已过半年,周满每天都要把碑擦得锃亮,像守护着自己的命根子。
“周老丈,今日能领粮不?” 门外传来熟悉的声音,是城西的汉族农户王二,身后还跟着两个吐蕃族人 —— 是论布的堂弟论杰,手里攥着新办的户籍册。周满笑着点头,引他们进仓:“当然能!你们吐蕃弟兄的户籍刚入册,按规矩,每户能领两石粟米,春种后有收成了再还就行。”
论杰接过粮袋,掂量着沉甸甸的分量,眼眶有些红:“去年在凤鸣坡,俺还想着要打仗,如今不仅有地种,还能从义仓借粮,这日子俺从前想都不敢想。” 王二拍着他的肩:“这都是摄政王的新政好!去年俺家遭了水灾,就是靠义仓的粮撑过来的,今年秋收了,俺第一时间就来还粮。”
正说着,周满忽然皱起眉 —— 他掀开最里面的粮囤,发现底层的粟米有些受潮,虽没发霉,却怕再存下去坏了。“这可咋整?” 周满急得直搓手,“这囤粮能供五十户人吃一个月,要是坏了,春荒时可咋整?”
恰好赵江月带着苏琬琬来巡查义仓,见周满焦急,连忙上前查看。苏琬琬蹲下身,捻起一把受潮的粟米:“是仓底通风不好,得赶紧把粮倒出来晾晒,再在仓底铺一层干草木灰防潮。” 她转头对赵江月道,“世子,灵州周边的义仓都得查一遍,入春后雨水多,得提前做好防潮。”
赵江月立刻点头,让人去召集民夫,自己则跟着周满、论杰一起搬粮。论杰力气大,一次能扛两袋粮,王二也喊来邻里帮忙,义仓外的空地上很快晒满了粟米,金黄一片。周满看着忙碌的人群,抹了把汗:“从前义仓归官府管,粮少还苛刻,如今这义仓,才真叫‘惠民’啊!”
午后,远处传来马蹄声,阿古拉带着一队回纥商队赶来,骆驼上载着成捆的羊毛毡。“世子殿下!” 阿古拉翻身下马,手里捧着一张羊皮,“可汗听说中原义仓存粮怕潮,让俺们送些羊毛毡来,铺在仓底防潮正好!这毡子是回纥最好的手艺,能隔潮气还透气。”
赵江月接过羊毛毡,摸着手感厚实,心里一暖 —— 去年盟约签订后,回纥不仅通商,还常送些实用物资来,这正是 “边境互通、民心相通” 的模样。他让民夫把羊毛毡铺在义仓底,再把晾晒好的粟米归仓,周满试着摸了摸仓底,果然干爽了许多。
“对了,世子,” 论杰忽然开口,“俺们部落里有二十个吐蕃降兵,从前跟着论钦陵打仗,如今想弃刀归田,还想帮着守义仓,您看行不?” 赵江月眼前一亮 —— 吐蕃降兵熟悉草原地形,又懂武艺,守义仓既能让他们安稳生活,又能加强义仓防卫,一举两得。
他立刻点头:“当然行!让他们来义仓报到,周老丈带带他们,教他们认粮、管仓,每月发些粮米,春种时还能帮着农户耕地。” 论杰喜出望外,立刻跑回部落报信,傍晚时分,二十个吐蕃降兵就穿着新做的布衣来了,手里还提着自家晒的青稞饼,非要塞给周满。
夕阳下,义仓前的空地上,周满教吐蕃降兵辨认粮种,阿古拉的商队在旁整理羊毛毡,王二和邻里还在帮忙修补仓门,论布也带着孩子来领新磨的面粉 —— 孩子手里拿着蒙学教的 “粮” 字,凑到周满跟前:“周爷爷,这个字念‘粮’,是义仓的粮!”
赵江月站在一旁,看着这和睦的场景,忽然明白父亲说的 “威震天下” 的真意 —— 不是金戈铁马的威慑,而是让汉族农户有粮种、吐蕃降兵有归处、回纥商队有通途,让每个普通人都能在这片土地上安稳过日子。
苏琬琬走到他身边,递过新拟的《义仓管规》:“往后每个义仓都配两个异族联络员,再定期查防潮,这样义仓就能一直帮着百姓了。” 赵江月接过管规,上面的字迹工整,每一条都透着对百姓的体恤。
夜色渐深,灵州义仓的灯还亮着,周满和吐蕃降兵一起值夜,仓里的粟米散发着淡淡的清香。远处的漕渠上,传来粮船的号子声,与义仓的灯火相映,最坚实的根基,也是留给后续时代最珍贵的安稳。
(第二百五十七章 完)
请大家记得我们的网站:品书中文(m.pinshuzw.com)雪月大明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