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六十章 旧勋归心
长安国子监的槐树下,春日的阳光透过枝叶洒下斑驳光影。赵江月身着储君常服,正陪着少帝翻看学子们的策论 —— 策论主题是 “新政之利”,其中既有寒门学子写的漕渠通粮故事,也有旧勋子弟论及 “异族共治” 的思考,少帝指尖划过一篇策论,笑着对赵江月道:“从前国子监里,多是旧勋子弟空谈义理,如今都在写民生实事,这都是赵王推行新政的功劳。”
赵江月刚要回话,就见前唐国公后裔李谦站在不远处,神色犹豫。李谦的祖父曾是张邦昌的党羽,去年被削去爵位后,他以普通学子身份入国子监,平日里总沉默寡言。赵江月走上前:“李兄有话不妨直说,策论里若有疑问,咱们可以一起讨论。”
李谦攥紧手里的策论,声音低沉:“世子,我写的‘农具改良’,总觉得没写透 —— 我家从前有千亩田,用的都是旧犁,去年见农户用新犁深耕,比旧犁快三成,可我还是不明白,新政为何要花这么多心思在农具上?”
赵江月拉着他往国子监外的民生市集走,市集里满是热闹景象:西域商队的驼铃响,农户们围着农具坊的摊位看新犁,柳萱的医女正给老人测脉搏。赵江月指着一个用新犁耕地的农户:“李兄你看,那农户从前用旧犁,一天耕半亩地,如今用新犁能耕两亩,还不累。新政不是为了‘改农具’,是为了让农户能多耕些地、多收些粮,不用再饿肚子。你家从前有千亩田,可天下还有无数农户没地种、没好犁用,新政就是要帮他们。”
李谦看着农户脸上的笑意,忽然红了眼眶:“我祖父从前总说‘农人为贱籍’,可如今才知,天下安稳,全靠这些农户。我想跟着农具坊的工匠学做新犁,也算为新政出份力。”
赵江月拍着他的肩:“好!苏大人肯定乐意教你,往后你做的犁,说不定能送到吐蕃、回纥的田里,让异族弟兄也能多收粮。”
此时,苏琬琬正在吏部衙门接待一群旧勋 —— 前礼部尚书之子王修、前镇军将军之孙陈默,他们捧着自家田契,主动要求按 “一条鞭法” 缴纳税银。“苏大人,” 王修躬身道,“从前家父总觉得新政会损旧勋利益,可去年见漕渠通了粮,蒙学开了课,才知新政是为天下好。我家愿将城郊百亩田捐出来,给流民耕种,再捐银千两,助农具坊扩产。”
苏琬琬接过田契,心里满是感慨:“王公子能有这份心,是天下百姓之福。旧勋若能与新政同心,何愁天下不安?” 她让人取来《新政参与册》,让众人签字,册子里很快添上了二十多个旧勋的名字。
傍晚,赵正接到少帝的旨意,召他去西苑。偏殿里,少帝捧着传国玉玺,身后站着太后和几位老臣。“赵王,” 少帝将玉玺递到赵正面前,“朕年幼,难担社稷重任。如今天下归心,百官拥戴,百姓安乐,朕愿禅位于你,只求你能护唐室宗亲平安,护天下百姓安稳。”
赵正连忙跪下,双手托住玉玺却不接:“陛下,臣辅佐陛下,非为皇位。如今新政初成,边境安稳,臣愿继续做摄政王,待陛下成年,再还政于您。臣要的从不是玉玺,是这天下再无战乱,百姓能代代安稳。”
太后含泪道:“赵王仁厚,可天下百姓都认赵王,不认唐室了。昨日长安百姓联名上书,恳请赵王登基,老身与陛下,只是顺民心罢了。”
赵正望向窗外,国子监的方向传来学子们的读书声,市集的热闹还未散去,漕渠上的粮船正缓缓驶向长安。他深吸一口气:“臣可以暂代朝政,但登基之事,需等天下彻底安稳,等陛下真正愿意。今日臣只收百官与百姓的‘民心’,不收这玉玺。”
老臣们闻言,纷纷叩首:“赵王仁明!”
夜色降临,长安的灯火比往日更亮。国子监里,李谦跟着工匠学画犁的图纸;吏部衙外,旧勋们正商量着如何帮流民开荒;民生市集上,西域商队与中原农户交换着货物,柳萱的医棚还亮着灯,慕容芷的轻骑在街道上巡逻,确保百姓平安。
赵江月陪着赵正站在摄政王府的楼上,看着这一片安稳景象。“父亲,” 赵江月轻声道,“如今旧勋归心,百姓安乐,真的圆满了。”
赵正点头,目光望向远方:“所谓‘威震天下’,从不是靠玉玺和皇位,是靠让每一个人 —— 不管是寒门学子、旧勋子弟,还是吐蕃回纥的弟兄,都能在这片土地上找到自己的位置,过上安稳的日子。这才是咱们守住的天下。”
(第二百六十章 完)
请大家记得我们的网站:品书中文(m.pinshuzw.com)雪月大明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