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五十九章 水患共治
灵州农具坊的打铁声从清晨响到晌午,铁匠王老铁正拿着锤子,对着一块烧红的铁坯敲打 —— 这是他第三十次修改犁头,只为让吐蕃农户用着顺手。旁边的吐蕃工匠措姆蹲在地上,手里拿着木炭在木板上画着:“王师傅,俺们种青稞要深耕,犁尖得再锋利些,木柄也得短点,方便在坡地用。”
王老铁抹了把汗,照着画样调整铁坯:“放心,这次准成!前两次改的犁,论布说在平地里好用,坡地费劲,这次定让你们在坡上也能顺顺当当地耕。” 他拿起旁边的成品犁,犁尖闪着冷光,木柄上还刻着简单的青稞穗花纹 —— 这是措姆教他的吐蕃纹样,说是能让族人看着亲切。
恰好苏琬琬带着属吏来巡查,见两人合作得热闹,笑着走上前:“王师傅,措姆,这改良犁啥时候能成?灵州西郊的吐蕃农户还等着用呢。”
“苏大人,再有三天就能出十把!” 王老铁举起铁坯,“措姆姑娘懂他们的耕作习惯,改出来的犁肯定合用。往后俺们还想改锄头,让回纥弟兄在草原边缘种地也方便。”
措姆也点头:“俺们部落的人说,中原的农具好用,就是有些地方不合草原地形,改好了不仅能种青稞,还能种中原的粟米,往后吃饭更不愁了。”
苏琬琬刚要回话,就见农户慌慌张张跑来:“苏大人,西郊的灌溉渠堵了!汉族和吐蕃农户正为浇水吵呢,都说自家的地先该浇!”
赵江月今日正好在灵州查蒙学,听闻消息立刻往西郊赶。刚到渠边,就见两拨农户围着渠口争执 —— 汉族农户张老汉说 “俺们的粟米快抽穗了,缺水就完了”,吐蕃农户巴桑则急得脸红:“俺们的青稞也等着浇水,再旱下去就绝收了!”
赵江月没立刻开口,先蹲在渠边查看水流,又让人去量两边田地的面积和作物长势。片刻后,他站起身:“张老汉,你家三亩粟米,巴桑家两亩青稞,粟米需水多,但青稞耐旱些。咱们分两段浇水,上午先浇粟米,下午浇青稞,渠口派两个人看着,确保水流均匀,咋样?”
张老汉和巴桑对视一眼,都没说话。旁边的论布站出来:“俺觉得行!世子殿下分得公平,俺们吐蕃人认理,只要不偏不倚,咋都行。” 张老汉也点头:“俺也不是不讲理,就是怕误了庄稼,既然世子定了规矩,俺听着。”
可新的问题又来了 —— 渠口有处塌陷,水流漏得厉害,光分时段还不够。赵江月正琢磨着,远处传来马蹄声,慕容芷带着一队范阳军赶来:“世子,听闻渠堵了,弟兄们来搭把手!”
士兵们立刻下马,有的搬石料补塌陷,有的帮农户清理渠里的淤泥。论布也喊来吐蕃族人,跟着一起干。巴桑见汉族士兵帮着修渠,不好意思地递上青稞饼:“辛苦弟兄们了,吃点饼垫垫。” 士兵们笑着接过,还把随身携带的中原糖块分给农户的孩子。
柳萱带着医女路过,见大家忙得满头大汗,立刻在渠边支起摊子,煮了清热解暑的草药汤:“大家歇会儿再干,别中暑了!” 她还特意给帮忙的士兵检查手上的伤口,用草药膏细细包扎。
傍晚时分,灌溉渠终于修好,水流顺畅地淌进田里。张老汉看着粟米喝饱水的模样,对巴桑道:“今日是俺急了,往后浇水咱们商量着来,都是种地的,哪能为这点事闹别扭。” 巴桑也笑着递过一袋青稞:“俺家的青稞磨了面,你拿回去尝尝,往后咱们互相换粮吃。”
赵江月站在田埂上,看着农户们一起收拾工具,士兵们帮着把农具扛回村,心里忽然明白 —— 父亲说的 “威震天下”,从不是靠号令百姓,而是靠陪着他们解决每一件小事:改一把合手的犁,分一碗公平的水,修一条能救命的渠。这些小事攒起来,就是百姓心里的 “安稳”,也是天下稳固的根基。
苏琬琬拿着改良犁的图纸走来,上面画着适合草原、坡地、平原的三种犁型:“世子,这图纸要发给各地农具坊,往后不管是汉族还是异族农户,都能用上合手的农具。” 赵江月接过图纸,见上面还有措姆画的青稞穗纹样,忍不住笑:“这才是最好的新政 —— 不仅要有用,还要贴心。”
(第二百五十九章完)
请大家记得我们的网站:品书中文(m.pinshuzw.com)雪月大明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