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会全部记起来。
为了不让她多想,
朱雄英很快开口:“奶奶,我是从京城来这儿游玩的,偶然听见这偏僻地方有孩子在念《千字文》,”
“就被吸引过来了。”
“哦?京城来的?”
妇人显然有了兴趣,“听说最近洪武爷搬到钟山去了,又是给百姓发银两,又是发粮食……”
“难道是发了什么大财不成?”
朱雄英一怔。
他不知这话里带着几分调侃,
只轻轻一笑:
“朝廷大事,我这小书生哪里清楚。”
“不过听说是从钟山里发现的。”
他迅速转移话题,
“只是——”
朱雄英望着底下那些孩子,忽然灵光一闪。
“奶奶,这么小的孩子就念《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认字效率是不是太低了?”
“等他们认得一些字,再学这些也不迟啊!”
这是他第一次意识到,
古代孩子认字有多困难。
是啊,
古代识字率极低,
一是因为读书成本高,孩子稍大就得帮农或服役,家里供不起;
二来,也是因为基础读物太少,难以普及。
这时代给孩子启蒙的书,
大致就三本:
《三字经》!
《百家姓》!
《千字文》!
这三本启蒙书好不好?
即便放在整个人类文明里看,
它们涉及姓氏、人伦、道德、天地认知、人性探讨……
都堪称集华夏五千年智慧的精华,
更是以朗朗上口的形式流传,
成为无数人的启蒙读物,
意义重大。
可——
话虽如此,
作为启蒙书,对刚开始识字的孩童来说,还是太难了。
而朱雄英此时提起这点,
自然是想到了,
第四阶段“名声外显”,不正是眼前的机会吗?
此时,
马皇后也察觉出这年轻人似乎有话要说。
她有些讶异:
“难道你有比这些更简单的法子?”
“有!”朱雄英肯定地点头。
马皇后眼睛一亮,
满是好奇。
旁边那个穿红衣、模样喜庆的小孩也眨着亮晶晶的眼睛问:
“大哥哥,是什么呀?”
朱雄英顿了顿。
看着这群孩子,又望了望眼前的奶奶。
他轻轻说了一句:
“从拼音开始!”
“拼音?”马皇后一听,顿时露出不解的神情。
这是什么?
孩子们也都一脸茫然,显然从未听过。
连马皇后也微微皱眉,困惑不已。
朱雄英索性蹲下身,捡起一根树枝,随手开始讲解。
“拼音,是以二十六个字母为基础,比如 a、o、e,i、u、u,b、p、m、f……”
他一一写在地上。
马皇后自然并不认识这些拼音,孩子们也更加不懂。
不过,虽然不明白,他们仍然安静地看着,认真聆听。
等到朱雄英写完,他逐一念出每个字母的发音。
随着他的声音,马皇后从最初的疑惑,渐渐转为明白,
再到后来——
她忽然站起身来,仔细看着那些字母,口中低声重复。
眼中,渐渐浮现出惊讶之色。
她完全没想到,这几个看似简单的字母,
竟然隐藏着如此深刻的智慧。
她仿佛能感受到,这些字母背后,
不知凝聚了多少人多年的心血。
否则,怎会有这样“大道至简”的存在?
仔细读来,这些字母按照“声母、韵母”的规则拼读,
几乎能发出所有复杂汉字的读音。
她更能清楚地意识到:
这对孩童启蒙的意义有多重大!
比起《说文解字》《三字经》《百家姓》等启蒙读物,
这种方式更为直接、明了。
若能普及,对整个大明的教育将带来何等变革!
“了不起……真是了不起!”
马皇后连声感叹,“第一眼看似平常,细品才知其中深意!”
“这些固定组合,能让孩童在最短时间内,轻松认识大量汉字。”
“不像《说文解字》那样枯燥难懂,
也不像传统启蒙那样无从着手。
这样一来……这样一来……”
她情绪激动,一时竟不知如何表达。
朱雄英接过话说道:
“这样一来,孩子不必一开始就学复杂的文字,
而是从拼音入手,从最简单的音节开始,
逐步组合、拼读、识字……”
“它看似简单,对已识字的人或许如鸡肋,
但对一个完全不识字的孩童而言,却无比实用。”
“这哪是鸡肋!”马皇后立即反驳,
“若这是鸡肋,那什么才算有用?
谁敢在咱面前说是鸡肋……咱……”
说到这儿,她忽然一顿,
发觉自己语气里带了些脾气,
不由得微微一笑,化解了刹那的尴尬。
随后,她更加好奇地问:
“这些……你是从哪儿学来的?
这些东西,可不简单啊。”
朱雄英微微一笑。
“您说得对,这并非一人之功,而是历经数百年演变、无数前辈积累钻研,才逐渐完善的。”
“对于不识一字或尚在幼年的孩童,此法尤为便利。”
“用它来识字,不仅效率更高,还能提升准确性。”
“譬如‘月’‘越’‘岳’‘约’‘曰’这类字,若依《说文解字》之法,需逐字讲解。”
“但用拼音,只需一个‘yue’即可。”
“即便遇到生僻字,只要读出其音,孩童也能迅速掌握。”
“之后,再引入《说文解字》深入讲解。”
朱雄英语调平缓,语气却十分坚定。
“《说文解字》是一部极珍贵的典籍,是汉文化传承的结晶。”
“拼音并非要取代它,而是作为补充。”
“为年幼学子提供一条简便有效的入门途径。”
“更关键的是,若能在整个大明推行,便可形成统一的官话雅言。”
“不论南北西东,各地之人虽用同样的汉字,却因方言各异难以沟通——拼音将消除这一障碍。”
马皇后闻言,目光愈发明亮。
“不止如此,远不止如此!”
“若使天下百姓皆能识字通文,其利远胜千军万甲。”
“一旦大明子民皆能诵读先贤经典,领会文意、感悟德义……”
“必将凝聚前所未有的民心力量。”
“这是功在千秋的大业!”
朱雄英含笑点头。
不愧是一国之母,眼光果然深远。
短短片刻,她已洞见长远之益。
“你为何愿将这珍贵之法传与不相识之人?若献于朝廷,皇上定会赐你翰林学士之职。”
“你如此年轻,前途无可限量,何不入朝为官?”
马皇后再次劝说道。
朱雄英却摇了摇头。
“如今世人多专注高深经义,学子崇慕大儒,大儒推崇儒家‘舍生取义’之德。”
“这样的人固然可贵,亦是我华夏文脉的瑰宝。”
“但若人人只望向高处、远处,终究有所偏失。”
这番话令马皇后深感震撼。
眼前这年轻人,见解之深,气度之远,竟让她觉得——
他骨子里,就该是大明最耀眼的那颗星辰。
而朱雄英的话语,仍在继续。
“启蒙读物,真正钻研的人还是太少,正如刚才所说,人人都盯着朝堂……却很少有人愿意俯身关注那些天真烂漫的孩子!”
“大明最重要、最根本、最关乎未来的,正是这些孩童!”
“因此,让他们开蒙识字的读物,至关重要。”
“世上最多的终究是普通人。”
“是那些背诵《三字经》需要七天、半个月,甚至整整一个月的普通人。”
“他们的平凡,甚至可能在数月、一两年不温习之后,就将所学遗忘。”
“但我们不能因为他们学得慢、会忘记、难教,就放弃他们。”
“正如您所说,若大明百姓的识字率无限提高,百姓的觉醒就能遍及每个子民。”
“让所有大明百姓都知道,他们的祖先是三皇五帝!”
此时,朱雄英的语气忽然激昂起来:
“五千多年的历史传承,让身为炎黄子孙的我们,能骄傲地立于这世间!”
“文脉的荣光,让我们能向异族投去轻蔑的目光……”
“这份轻蔑,从炎帝尝百草、黄帝播百谷时便已注定!”
“这是从心底到灵魂的俯视!”
“是居高临下的傲然!”
“所以……”
朱雄英站起身,望向那群孩童,语气坚定:
“大明,必须越来越好!”
“好!”
“好一个越来越好!”
“好一个越来越好……”
马皇后满脸笑意,望着这个年轻人,眼中的赞赏愈发浓厚。
“年轻人,你真是我所见最杰出的……”
忽然,马皇后神色一暗。
“恐怕我那大孙长大后,也未必及得上你!”
“唉!”
就在马皇后叹息时,旁边一个一直安静站着、眼睛亮晶晶的喜庆小孩忽然开口,打破了沉郁的气氛:
“大哥哥,我能把这些教给家里的弟弟妹妹吗?”
朱雄英看向这孩子——他刚才听说,孩子的爷爷似乎是朝中某位大臣,在此地兴修水利,大概是工部官员。
他当即点头答应:“当然可以!”
“稍后若有纸笔,我会写下更详细的内容,你们可以抄录一份带回去,想教给谁都行!”
“这是好事!”朱雄英笑道。
马皇后闻言先是一怔:“你真愿将它公诸天下,惠及万民?”
“这……”
她原以为对方先前只是客气——毕竟这样经过几代人钻研的学问,应是传家之宝般的珍贵之物。
马皇后自有见识:如今各大士族家中,都有一套独有的启蒙之法。
请大家记得我们的网站:品书中文(m.pinshuzw.com)大明:陈圆圆跪地求饶!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