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夏的蝉鸣刚起,清河镇与黑石镇之间的荒地上,已经立起了十几根粗壮的竹桩。周明光着膀子抡着斧头,将竹桩削得笔直,汗水顺着他的脊梁往下淌,砸在刚挖好的土坑里,溅起细小的泥花。
“再加把劲!”林辰扛着根长竹杠走过来,竹杠上还带着新鲜的竹青,“王大叔带黑石镇的乡亲们晌午就到,咱们得把桥墩子打好。”
苏沐月提着个竹篮,里面装着冰镇的酸梅汤,往周明手里塞了碗:“先歇会儿,这竹桩浸过两镇酿,结实得很,不急在这一时。”她指着远处的竹林,“你看,咱们分株的竹苗都长到一人高了,叶片上一半是清河镇的绿,一半是黑石镇的褐,多好看。”
那些竹苗沿着两镇之间的土路排开,像两串绿色的珠子,将原本荒寂的土地串了起来。竹语鸟落在最前面的竹苗上,叫出的调子一半是清河镇的竹风,一半是黑石镇的土韵,听着竟有种奇异的和谐。
凌霜正用清寒剑测量竹桩的间距,剑穗的冰蓝流苏垂在地上,与竹桩的影子交叠。“桥墩要埋三尺深,”她用剑在地上划出记号,“底下得垫上焚心洞的火土,防潮湿;再铺层东海的潮泥,让竹桩能吸着海脉的灵气,更耐腐。”
日头升到头顶时,远处的土路上扬起片黄尘。周明直起腰,眯眼一看,拍着大腿:“来了!王大叔他们来了!”
二十几个黑石镇的乡亲推着独轮车,车上装着捆扎好的竹篾、削尖的竹钉,还有几坛封得严实的酒——不用问,定是用两镇酿的方子新酿的酒。王大叔走在最前面,手里拄着根竹拐杖,杖头雕着个小小的竹节,正是清河镇养魂竹的样式。
“可算赶上了!”王大叔往手心吐了口唾沫,抓起周明身边的斧头,“俺们带了黑石镇的‘玄黄竹’,这竹子比寻常竹子硬三成,做桥面最结实。”他指着车上的竹材,竹身泛着淡淡的土黄色,竹节处还留着黑石镇特有的浅褐斑点。
两镇的乡亲很快熟络起来。清河镇的人教黑石镇的人用竹篾编桥面,指尖翻飞间,青黄相间的竹篾便织成了细密的网;黑石镇的人则教清河镇的人用玄黄竹的竹芯做铆钉,竹芯泡过地脉灵壤的水,干了以后比铁钉还牢固。
苏沐月和几个妇人在树荫下支起灶台,用带来的新米、腊肉,还有黑石镇特产的黄米,煮了锅香喷喷的竹筒饭。竹语鸟在灶台边飞来飞去,学着妇人们的说笑声,逗得孩子们直拍手。
林辰和王大叔蹲在土坡上,看着众人忙碌的身影。王大叔从怀里掏出个布包,里面是块磨得光滑的玄黄石,石上刻着条蜿蜒的线,一头连着清河镇的竹,一头连着黑石镇的土。“俺家小子刻的,”他把石头递给林辰,“说这是两镇的地脉,桥修好了,线就接上了。”
林辰接过玄黄石,石头温温的,像是被王大叔揣了很久。他从怀里摸出脉生玉,玉上的景象又添了新景:原本分开的水木火土四纹,此刻正围着座小小的竹桥,桥两头的红狐与土黄色小兽,正隔着桥面相望,鼻尖快要碰到一起。
“你看,”林辰将脉生玉与玄黄石并在一起,两石相触的瞬间,都泛起淡淡的光,“地脉早就盼着这桥了。”
傍晚时,竹桥的骨架已经搭好。二十根竹桩稳稳地立在土里,青黄相间的竹篾桥面像条柔软的毯子,铺在竹桩之间,踩上去微微发颤,却异常结实。周明扛着块写着“脉通桥”的木牌,往桥头的竹桩上一钉,木牌上的字是苏沐月写的,笔锋里既有清河镇的娟秀,又带着黑石镇的厚重。
“成了!”周明往桥上一站,使劲跺了跺脚,桥面发出“咯吱”的轻响,却纹丝不动,“走一个!”他大步从桥这头跑到那头,张开双臂喊,“黑石镇的乡亲们,俺们来送酒了!”
黑石镇的乡亲们在桥那头笑着应和,递过来几坛新酿的酒。王大叔拧开酒坛,酒香混着竹香漫开来,比清河镇的两镇酿多了股土腥味,却更醇厚,像黑石镇的土地一样实在。
林辰走上桥,脚下的竹篾随着步伐轻轻起伏,能感觉到地底传来的微弱震动——那是清河镇的水脉与黑石镇的土脉在桥底交汇,像两只握在一起的手。他低头看向桥面,竹篾的缝隙里,已经钻出几株细小的草芽,一半是清河镇的绿,一半是黑石镇的黄。
“你看这草,”凌霜走到他身边,剑穗的流苏扫过草芽,“地脉自己长出来的桥边草,比咱们的桥还着急连起来。”
苏沐月提着盏竹灯走过来,灯芯是用两镇的竹绒混在一起做的,燃起来发出温暖的橙光。“该点灯了,”她把竹灯挂在桥中央,“让夜里走桥的人,能看到亮。”
灯光透过竹灯的缝隙洒在桥上,在地面映出细碎的光斑,像撒了把星星。竹语鸟落在灯杆上,叫出的调子忽高忽低,像是在唱支新编的歌谣,歌词里有清河镇的竹林、黑石镇的田野,还有这座连起两地的竹桥。
夜里,两镇的乡亲围着篝火坐在一起。周明烤着从东海带来的海鱼,王大叔的儿子则煮着黑石镇的杂粮粥,鱼香混着米香,在夜色里漫得很远。林辰把脉生玉放在篝火边,玉上的竹桥越来越清晰,桥两头的小兽终于走到了一起,正并排望着桥下流淌的地脉。
“俺们黑石镇的孩子,往后能去清河镇上学了。”王大叔喝着酒,眼里闪着光,“陈先生说,要在桥边开个学堂,用两镇的竹做书桌,让孩子们知道,地脉连着,人也得连着。”
苏沐月笑着接话:“我把酒庄的后院收拾出来了,让黑石镇的孩子们住,院里的养魂竹下,能听到东海的浪声,也能闻到黑石镇的土味。”
凌霜的清寒剑靠在篝火旁,剑身上映着跳动的火苗,冰蓝流苏缠着根玄黄竹的竹枝,像是在与黑石镇的地脉悄悄说话。“等学堂开了,我来教孩子们练剑,”她说,“用清寒剑的寒气,混着玄黄石的土气,练出来的剑,既有韧性,又有根基。”
林辰看着跳动的篝火,忽然明白“脉通桥”的真意——它通的从来不是路,是人心。就像这篝火,清河镇的柴与黑石镇的柴混在一起烧,才会更旺;就像这酒,两镇的粮与水酿在一起,才会更醇;就像这地脉,水木火土四脉交缠,才会生生不息。
第二日清晨,第一缕阳光落在脉通桥上时,林辰发现桥边的草芽又长高了些,草叶上还沾着露水,露水滚落的地方,钻出了棵小小的竹苗,竹节上一半是清河镇的青,一半是黑石镇的黄,顶端的嫩芽正朝着太阳的方向,用力往上顶。
竹语鸟飞到竹苗上,对着朝阳叫了声,声音里既有清河镇的晨露,又有黑石镇的朝雾,像在宣告一个新的开始。
周明扛着锄头要去给竹苗松土,王大叔的小孙子王小石也扛着个小锄头跟在后面,两人的脚印并排印在桥边的泥土里,一个深,一个浅,却都朝着同一个方向。
林辰站在桥上,望着清河镇的竹林与黑石镇的田野在远处连成一片,忽然觉得,这桥其实早就存在了——在两镇交换的竹笋里,在共酿的酒坛里,在孩子们的笑闹里,在脉生玉上渐渐相融的纹路里。他们只是把它从地脉深处,搬到了阳光底下,让每个人都能看见。
风吹过桥面,竹篾发出“沙沙”的响,像是地脉在笑。而那些藏在桥底的故事,正顺着根系往更远的地方去,等着在某天,连起更多的土地,更多的人,更多颗紧紧相依的心。
请大家记得我们的网站:品书中文(m.pinshuzw.com)九转神元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