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卷:盛世初现
第十五章 定襄破虏(上)
贞观四年的北风如刀,卷着塞外的黄沙扑向定襄城。李靖站在军帐前,望着远处突厥大营的点点火光,手中的马鞭不自觉地收紧。这位大唐军神深知,此战关系着中原王朝的未来命运。
\"大总管,\"副将张公谨快步走来,\"斥候来报,颉利可汗已将牙帐移至阴山北麓,看来是准备过冬了。\"
李靖眼中精光一闪:\"传令各军,今夜子时,突袭定襄!\"
此时的长安城中,李世民正与杜如晦在太极殿偏殿对弈。棋盘上黑白交错,一如北疆战局般变幻莫测。
\"陛下,\"杜如晦落下一子,\"李靖用兵如神,定襄必破。只是...\"他话未说完,便是一阵剧烈的咳嗽。
李世民执棋的手停在半空,目光中满是关切:\"克明,你的病...\"
\"臣无碍。\"杜如晦拭去嘴角的血丝,\"只是担心颉利若败走,必西逃至铁山。那里地势险要,易守难攻。\"
就在这时,内侍呈上八百里加急军报。李世民展信一看,顿时龙颜大悦:\"好!李靖已破定襄,颉利仓皇北逃!\"
杜如晦却无喜色:\"陛下,颉利此去,必遣使请降。此乃缓兵之计,万不可中计。\"
果然,三日后,突厥使者抵达长安,呈上颉利的降表。朝堂之上,主和之声再起。
\"陛下,\"萧瑀出班奏道,\"颉利既降,当以仁德待之,以示天朝气度。\"
李世民沉吟不语,目光扫向病榻上的杜如晦。
杜如晦强撑病体,声音虽弱却字字铿锵:\"颉利狼子野心,今虽败北,其势未绝。若纵虎归山,后患无穷!\"
退朝后,李世民独留房玄龄、长孙无忌议事。
\"玄龄,你以为如何?\"
房玄龄道:\"杜相所言极是。然我军远征疲惫,若继续深入大漠,恐粮草不济。\"
长孙无忌补充:\"且严冬将至,将士们...\"
\"不必多言!\"李世民突然拍案而起,\"传朕密旨给李靖:乘胜追击,务必生擒颉利!\"
此时的北疆,李靖正面临艰难抉择。定襄大捷后,唐军士气正盛,但将士疲惫,粮草将尽。更棘手的是,颉利遣使请降的消息已传遍军营。
\"大总管,\"苏定方进言,\"不如暂缓进军,待朝廷旨意...\"
李靖摇头:\"兵贵神速。颉利请降,实为缓兵之计。若待其重整旗鼓,悔之晚矣!\"
是夜,李靖召集众将,定下奇袭之计。他命李绩率主力正面佯攻,自己亲率三千精骑,借大雾掩护,直扑铁山。
与此同时,长安城中,杜如晦的病情急剧恶化。李世民亲临杜府探视,见昔日谋臣已瘦骨嶙峋,不禁潸然泪下。
\"陛下...\"杜如晦气息微弱,\"臣不能再随陛下开创盛世了。只愿陛下...永记渭水之耻...\"
\"克明!\"李世民紧握杜如晦的手,\"朕必让你看到颉利被擒之日!\"
为稳住颉利,李世民假意接受请降,派唐俭为使,前往铁山受降。暗地里,八百里加急军报已送至李靖军中:\"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
贞观四年正月,一个风雪交加的夜晚,李靖的三千铁骑如神兵天降,突然出现在铁山突厥大营外。此时的颉利正在帐中与唐俭饮酒,浑然不知灭顶之灾将至。
\"杀!\"李靖长剑所指,唐军如潮水般涌入敌营。
苏定方一马当先,直取颉利牙帐。慌乱中,颉利不及披甲,仓皇割破帐篷,骑上一匹未备鞍的千里马,向北逃窜。
此役,唐军斩首万余,俘获突厥部众十万,牲畜数十万头。曾经不可一世的东突厥汗国,就此灭亡。
捷报传至长安,正值上元佳节。满城花灯如昼,百姓欢庆通宵。而在杜府,杜如晦已到了弥留之际。
李世民携捷报亲至病榻前,轻声唤道:\"克明,颉利已被生擒,突厥平矣!\"
杜如晦微微睁眼,嘴角泛起一丝笑意,用尽最后力气说道:\"愿陛下...永葆...盛世...\"言毕,溘然长逝。
李世民怆然泪下,对左右道:\"克明一去,朕如失一臂也!\"
三月,颉利可汗被押解至长安。昔日不可一世的草原雄主,如今成了阶下之囚。献俘大典上,李世民问颉利:\"汝可知罪?\"
颉利跪地不语。李世民又道:\"朕若效汝所为,纵兵南下,汝之百姓,当作何想?\"
这番话,让在场的突厥降众无不感泣。
事后,李世民对李善业感叹:\"治国之道,在安民而不在耀武。今突厥既平,当思如何让四海归心。\"
李善业在《贞观纪事》中写道:\"帝擒颉利而不诛,仁也;平突厥而安其民,智也。此真天可汗之度也。\"
自此,西北诸部尊称李世民为\"天可汗\",大唐声威远播四海。一个前所未有的盛世,正在到来。
然而,李世民心中明白,治国之难,才刚刚开始。北疆虽定,内政待兴。更何况,杜如晦的病逝,让他失去了最重要的臂膀。
一日深夜,皇帝独坐两仪殿,对着杜如晦生前常坐的席位举杯:\"克明,若你还在,该有多好...\"
殿外,春风拂过新发的柳枝,长安城沉浸在和平的晨曦中。但李世民知道,开创盛世的道路,依然任重道远。
请大家记得我们的网站:品书中文(m.pinshuzw.com)大唐内外三百年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