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卷 霓裳羽衣曲
第三十二章 再造唐室
第一节:新君定策
宝应元年(762年)四月,唐代宗李豫在宦官李辅国、程元振拥立下,于肃宗灵前即位。大明宫尚弥漫着不久前宫闱惊变的血腥气息,新皇帝龙椅尚未坐暖,内有权阉掣肘,外有强藩未平,可谓受命于危难之际。
代宗深知,当务之急是彻底平定史朝义,结束这场已持续七年多的安史之乱,如此方能稳固皇位,收拢天下人心。他虽不满李辅国专横,但初期仍需倚重其稳定朝局,同时,他更将目光投向了那些能征善战的将领。
首要之事,便是重新起用威望卓着的郭子仪。代宗下诏,进封郭子仪为汾阳王,知朔方、河中、北庭、潞泽节度行营,兼兴平、定国等军副元帅,赋予其协调指挥西北诸军的大权。此举既是对郭子仪能力的信任,也是对李辅国过分膨胀兵权的一种制衡。
同时,代宗对正在河东与叛军周旋的李光弼也依旧倚重,加封其为临淮王,命其继续经营东线。然而,要发动对史朝义的致命一击,仅靠现有兵力仍显不足。代宗做出了一个与其父肃宗类似,却更为大胆的决定——再次向回纥借兵。
此时回纥登里可汗(牟羽可汗)刚刚即位,年轻气盛,有经略中原之志。他竟以助唐平叛为名,亲自率领大军南下,兵锋直指关中,其意图暧昧不明,朝野震动。代宗紧急派遣殿中监药子昂前往忻州(今山西忻州)南面劳军,并据理力争,陈明利害。同时,命仆固怀恩(其女已嫁登里可汗之弟,与回纥关系密切)前往斡旋。经过一番紧张的外交努力,登里可汗最终同意履行盟约,协助唐军讨伐史朝义,但其索要的报酬也更为苛刻。
第二节:联军东征
宝应元年十月,以天下兵马元帅、雍王李适(代宗长子,即后来的唐德宗)为名义上的统帅,实际军事指挥由副元帅仆固怀恩负责,会同回纥登里可汗亲统的精锐骑兵,以及朔方、河西、西域等诸道唐军,组成一支强大的联军,自陕州(今河南三门峡)誓师东征,直指洛阳。
史朝义闻讯,大惊失色。他深知唐军与回纥联军战斗力强悍,尤其是回纥骑兵的冲击力,绝非此时军心涣散的燕军所能抵挡。他召集其麾下主要将领,如中书令阿史那承庆、枢密使张通儒、兵马使史朝英(其弟)等,商议对策。最终决定倾其所有精锐,共计十万余人,布阵于洛阳城北的昭觉寺、横水一带,企图依托地形,与唐回联军进行决战。
联军进至洛阳西面的渑池,先锋已与叛军前哨接触。仆固怀恩老于战阵,决定采取稳扎稳打的策略。他命其子仆固玚率精骑为前锋,沿南道推进;回纥军沿北道策应;自率朔方主力为中军;其余诸军分道并进,对洛阳形成夹击之势。
第三节:横水大捷
战役在洛阳城北的横水(今洛阳北郊横水镇)地区全面爆发。仆固玚率领的唐军前锋与叛军主力遭遇,战斗异常激烈。叛军为求生路,拼死抵抗,唐军前锋攻势受挫,稍显混乱。
就在此时,埋伏于侧翼的回纥骑兵,看准时机,如同决堤的洪流,以排山倒海之势,直插叛军阵型的侧翼!回纥铁骑人马俱甲,冲锋时声势骇人,箭矢如雨。叛军本就对回纥骑兵心存畏惧,侧翼骤然遭此猛击,顿时阵脚大乱。
坐镇中军的仆固怀恩见战机已到,立刻挥动令旗,命令朔方军主力全线压上。他本人亦身先士卒,突入敌阵。唐军将士见主帅如此,士气大振,无不奋勇争先。联军前后夹击,叛军彻底崩溃,四散奔逃。此战,联军斩首六万余级,俘虏两万余人,史朝义的十万大军主力几乎损失殆尽。
史朝义见大势已去,仅率轻骑数百,狼狈逃回洛阳城中。然而,洛阳已不可守。他连夜携带家眷,打开城门,向东逃往河北老巢。留守洛阳的叛将张献诚见皇帝已逃,军心溃散,开城投降。
宝应元年十月三十日,唐回联军在仆固怀恩、雍王李适(代表)及回纥可汗的率领下,浩浩荡荡开入东都洛阳。这座饱经战火、数次易手的帝国东都,在沦陷近四年后,终于再次回到大唐手中。
第四节:河北传檄
收复洛阳,仅仅是彻底平定叛乱的第一步。史朝义虽败,但其在河北仍有一定的势力,范阳老巢尚在。若不乘胜追击,荡涤河北,叛乱随时可能死灰复燃。
仆固怀恩深知此理,他命其子仆固玚及朔军大将薛兼训、郝廷玉等率步骑万余人,马不停蹄,渡河北上,追击史朝义。同时,他利用自己兼任朔方节度使、河北副元帅的身份,以及新胜之威,开始对盘踞河北的叛军余部进行政治招抚。
此时,河北诸州在连年战乱后,早已残破不堪,人心厌战。叛军内部更是分崩离析。史朝义麾下主要将领,如莫州节度使田承嗣、范阳节度使李怀仙、恒州节度使张忠志(后赐名李宝臣)等人,眼见史朝义大势已去,纷纷开始为自己的前途打算。
仆固怀恩敏锐地抓住了这一点。他一方面大军压境,施加军事压力;另一方面,派出使者,向这些叛军将领传达朝廷“招抚”之意,承诺若其归降,不仅可以赦免其罪,还能保全其现有地位和军队。仆固怀恩甚至有意纵容他们保持实力,以作为自己在朝中的政治资本。
在军事追击和政治招抚的双重压力下,河北局势急转直下。史朝义逃至濮州(今山东鄄城),其麾下大将薛嵩(相卫节度使)、张忠志(桓赵节度使)相继举州投降。史朝义再逃至贝州(今河北清河),其大将田承嗣也派人接洽投降事宜。史朝义众叛亲离,已成丧家之犬。
第五节:幽州末路
广德元年(763年)正月,史朝义逃至范阳脚下。他本以为回到老巢,尚可喘息。不料,留守范阳的节度使李怀仙,早已暗中归顺朝廷,拒绝其入城。史朝义悲愤交加,却又无可奈何,只得继续向北逃往奚、契丹之地。
李怀仙岂容他走脱,立刻派兵马使李抱忠率精骑三千出城“护送”,实则追杀。史朝义逃至平州(今河北卢龙)石城县温泉栅时,人困马乏,身边仅剩下胡骑数百人。
李抱忠率军将其团团围住。史朝义自知穷途末路,走入林中,解下腰带,自缢于一棵老树之下,结束了他惶惶不可终日的流亡生涯。李抱忠取其首级,快马传送长安。
至此,历时七年又三个月(755年12月-763年1月)的安史之乱,终于以史朝义的覆灭而宣告结束。
捷报传至长安,朝野上下,一片欢腾。唐代宗终于可以告慰太庙,宣布天下大定。他大封功臣,进封仆固怀恩为尚书左仆射、中书令,仍充朔方节度使,实封一千一百户;对归降的河北诸将,田承嗣为魏博节度使,李怀仙为卢龙节度使,李宝臣(张忠志)为成德节度使……大唐帝国,在付出极其惨痛的代价后,似乎终于迎来了和平的曙光。
然而,望着这份长长的功臣与降将名单,以及地图上那些已然形成割据之势的河北藩镇,深谙政治的代宗,心中是否真的如表面那般轻松?以巨大代价换来的“平定”,究竟是帝国的真正新生,还是另一场更大危机的序幕?长安的欢庆声中,似乎夹杂着一丝不易察觉的隐忧。
(第三十二章 完)
请大家记得我们的网站:品书中文(m.pinshuzw.com)大唐内外三百年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