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卷 霓裳羽衣曲
第四十三章 怀光之叛
第一节:功高震主
建中四年(783年)十一月,李怀光率领五万朔方精锐如神兵天降,逼退围攻奉天月余的朱泚叛军,解了天子倒悬之危。当这位身材魁梧、声若洪钟的朔方节度使,风尘仆仆地踏入奉天那座残破的行宫,拜倒在惊魂未定的德宗面前时,他不仅是勤王功臣,更在那一刻成为了维系大唐国运最耀眼的将星。
德宗拉着李怀光的手,涕泣交加,言语间充满了劫后余生的感激与依赖:“非卿竭力,社稷几倾!朕与卿,义同休戚!” 随即晋封李怀光为太尉,并增实封食邑,赐予铁券,许以恕死之权。一时间,李怀光威望震于天下,其麾下朔方军亦以救驾首功自居,气焰颇盛。
然而,功高,则易震主。李怀光性格粗猛刚愎,自认有再造皇室之功,对朝中那些在他看来只会谄媚误国的文臣宦官,更是鄙夷不屑。他数次面见德宗,直言不讳:“天下扰乱,皆因奸臣卢杞、白志贞、赵赞(判度支)等人荧惑圣听所致!臣请陛下诛此数人,以谢天下,则四方叛镇,不日可平!”
此言一出,奉天行在的气氛顿时变得微妙而紧张。
第二节:卢杞诡计
彼时,宰相卢杞虽因泾原兵变、京师失守而声望大跌,但其人奸猾,依然深得德宗信任(至少表面如此)。他深知李怀光对自己恨之入骨,若让其长期留驻奉天,面君陈词,自己性命难保。一个阴险的计策,迅速在他心中成形。
他找到德宗,摆出一副忧国忧民的姿态进言:“陛下,李怀光勋业崇隆,神武威略,朱泚闻风丧胆。今逆贼窃据长安,惊惧未定,若使怀光乘胜直取长安,则可一举荡平,收复京师!倘若容其入朝觐见,必致盛宴劳军,拖延时日,使朱泚得以喘息,加固城防,恐日后难图矣。”
德宗收复长安心切,且内心深处对兵权在握、气势逼人的李怀光亦存有几分忌惮,竟觉得卢杞之言颇有道理。于是,他未及让李怀光充分休整,更未满足其诛杀奸佞的要求,便接连下诏,催促李怀光即刻引军进驻长安西面的便桥(西渭桥),与李晟、浑瑊等军会合,限期收复京城。
李怀光满怀激愤而来,本以为可清君侧、定乾坤,却不料连皇帝的面都未能多见几次,诛杀奸臣的请求被置之不理,反而要被立刻驱往前线。他感觉自己巨大的功劳不仅未被真正酬谢,反而受到了猜忌和利用,一股巨大的失落与怨愤在他胸中郁结。
第三节:顿兵不进
李怀光率军悻悻然离开奉天,东进至咸阳(今陕西咸阳东)便驻扎下来,不再前行。他上表德宗,再次强调:“卢杞等奸邪乱政,乃天下祸乱之源。此辈不除,臣心难安,将士亦无斗志。且今神策军(指李晟部)给赐优厚,而同为官军,朔方将士衣粮匮乏,何以使其效死力乎?”
这道表章,将矛头直指卢杞等权臣,也揭露了朝廷赏罚不公、厚此薄彼(厚神策而薄朔方)的问题。德宗览表,内心复杂。迫于压力,也为安抚李怀光,他不得不将卢杞贬为新州司马,白志贞贬为恩州司马,赵赞贬为播州司马。然而,这种被迫的“纳谏”,并未能平息李怀光的怒火,反而让他更加看清了德宗对自己的敷衍与猜忌。
与此同时,李怀光与神策军将领李晟的矛盾也公开化了。李怀光忌惮李晟的才能与威望,恐其独占收复长安之功,于是奏请德宗,要求与李晟合兵一处。德宗应允。但当两军会合后,李怀光却处处掣肘,拖延战机。李晟看出李怀光心怀异志,恐为其所吞并,便设计率军移驻东渭桥(今西安高陵南),脱离了李怀光的控制。
李怀光顿兵咸阳数月,士卒日益懈怠,他本人则不断向德宗索要粮饷、官爵,态度愈发骄横。朝廷使者往来于奉天与咸阳之间,德宗的敕书语气也越来越严厉,催促进军。君臣之间,信任已荡然无存。
第四节:通泚叛唐
在巨大的心理落差和对未来的恐惧驱使下,李怀光终于迈出了最危险的一步——与长安城中的朱泚暗中联络。
起初,他只是想拥兵自重,迫使朝廷给予更多让步。但当他得知德宗已开始暗中调动兵马,似乎有意对自己不利时,那层薄薄的窗户纸被彻底捅破了。“范阳卢杞等既贬,怀光内不自安,遂有异志。” 他深知自己已功高震主,且屡抗君命,即便平定朱泚,恐怕也难逃兔死狗烹的下场。
与其坐以待毙,不如铤而走险!
兴元元年(784年)二月,李怀光悍然举兵反叛。他派兵袭击了奉天与外界联系的要道,劫掠朝廷粮饷,并公开与朱泚通信,约为兄弟,共分关中。他甚至还给德宗上了一道极其嚣张的表章,言辞激烈地数落德宗的“过失”,宣称自己要“清君侧”,并逼迫德宗立刻离开奉天,远避他处。
消息传来,奉天行在再次陷入一片恐慌。德宗悔恨交加,痛悔自己未能妥善处置,逼反了功臣。然而,为时已晚。在李怀光与朱泚的两面威胁下,小小的奉天已无法立足。
第五节:车驾幸梁
面对李怀光的公然反叛和与朱泚的联合威胁,奉天已如风中残烛。宰相萧复、翰林学士陆贽等人力劝德宗,必须立刻移驾,避开李怀光兵锋,否则有被合围的危险。
德宗无奈,只得于兴元元年(784年)二月二十六日,在浑瑊、韩游瑰等将领的护卫下,再次仓皇离开奉天,向南奔往梁州(今陕西汉中)。路途艰险,人心惶惶,其狼狈情形,较之初奔奉天时,有过之而无不及。
李怀光闻德宗南逃,并未派兵追击,或许他内心尚存一丝犹豫,或许他认为控制关中更为重要。他率军进入长安,与朱泚“会面”。然而,这两个各怀鬼胎的枭雄,根本无法真正合作。朱泚忌惮李怀光兵强,李怀光也看不起朱泚这个“僭伪”之主。短暂的“结盟”后,李怀光觉得在长安难以施展,又担心中原诸镇勤王兵马,于是大肆掳掠一番后,率军东归,盘踞于河中(蒲州,今山西永济)一带,拥兵自重,观望形势。
德宗的车驾,历经艰辛,终于抵达梁州。这座位于秦岭以南的城市,成为了帝国临时的避难所和政治中心。然而,梁州地僻民贫,供给困难,朝廷权威跌落至谷底。天下藩镇,乃至吐蕃、回纥,都在冷眼旁观着这个流亡朝廷的命运。
帝国的天空,仿佛被李怀光这一反叛的阴云彻底笼罩。希望,似乎只剩下那支独立于东渭桥、在李晟统领下,依然坚定地打着大唐旗帜的神策军。所有人的目光,都不由自主地投向了那位沉默而坚韧的将领。
(第四十三章 完)
请大家记得我们的网站:品书中文(m.pinshuzw.com)大唐内外三百年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