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5年的北平,秋意已经浸透了琉璃厂的青石板路。
清晨的雾还没散,就被挑着担子的小贩踩碎在巷子里,混着油条铺的香气和古董店的樟木味,在半空里缠成一团温吞的气。
陈默揣着刚从图书馆借来的《汉代考古图录》,长衫下摆沾着草屑——他昨夜里在城外的燕园荒地里蹲了半宿,就为了看清楚一块新出土的汉代残砖上的纹饰。
此刻他攥着书脊的手指微微发僵,却还是循着那股熟悉的樟木味,拐进了琉璃厂最里头的“聚宝阁”。
掌柜的正趴在柜台上打盹,黄铜算盘的珠子被晨露浸得发亮。
陈默放轻脚步,目光扫过架子上的瓶瓶罐罐:缺了耳的宋瓷,断了柄的铜镜,还有尊蒙着厚灰的唐三彩马,马鬃的釉色早就褪成了土黄。他的视线在角落里顿住了。
那尊陶俑就歪歪扭扭地靠在褪色的锦盒上,高不过三十厘米,身上的彩绘像被雨水泡过的旧画,红的发暗,白的发灰,唯有左臂的断口处,陶土泛着点干净的白,像是被人反复摩挲过。
“掌柜的,这陶俑……”陈默的声音惊动了掌柜,老人抬起布满红血丝的眼,打了个哈欠。
“哦,那个啊。”掌柜用袖口抹了把脸,指节敲了敲柜台,“河南来的货,上周刚收的。断臂缺腿的,摆着晦气,你要是瞧得上,给个跑腿钱就拿走。”
陈默已经走了过去,指尖轻轻拂过陶俑的肩颈。陶土冰凉,带着种沉在地下多年的潮意,像刚从土里刨出来的红薯。
他忽然停住了——在断口下方半寸的地方,陶土的缝隙里卡着点什么,不是灰,也不是土,倒像是片极薄的、半透明的东西。
他从怀里摸出放大镜,这是他用三个月的助学金换的,镜片边缘还留着他自己磨出的细痕。光圈罩住那片东西时,陈默的呼吸猛地顿住了:那是枚指纹。
不是成年男人的宽厚,也不是老人的干瘪,指尖的弧度很窄,纹路浅得像初春刚融的冰,分明是个孩子的指纹。
它嵌在陶土的细缝里,像是被人用指尖轻轻按上去的,连指腹的涡旋都看得清。
“这陶俑……出过土?”陈默抬头时,声音里带着自己都没察觉的颤。
掌柜的眯着眼想了想:“听送货运的说是从洛阳那边的老坟里扒出来的,具体哪座坟,谁知道呢。”
他撇撇嘴,“要我说就是个乡下匠人的粗活,你看这眉眼画的,歪歪扭扭的。”
陈默却没听他说话,他正用指腹贴着陶俑的脸颊,那点残存的彩绘下,陶土的弧度很柔和,眉梢微微向上挑,嘴角藏着点浅窝——像极了母亲生前捏的泥人。
他忽然想起十岁那年的夏天,母亲坐在葡萄架下,给他捏侍女俑。她的手指总带着点面香,捏出的侍女总爱歪着头,说这样“看着机灵”。
后来母亲咳得直不起腰,就躺在病榻上教他捏:“你看这手腕要细,像刚抽条的柳,肩颈要圆,才像个姑娘家……”
“二十块大洋。”陈默忽然开口,声音比刚才稳了些。
掌柜的眼睛亮了:“你这后生……”
“我只有这些。”陈默解开长衫的盘扣,从里兜掏出个布包,里面是二十块银元,边缘都磨圆了——这是他攒了半年的家教钱,本想用来买那本绝版的《关中陶俑考》。
掌柜的掂量着银元,叮当的脆响在晨雾里散开。
陈默已经把陶俑揣进了怀里,陶土贴着心口,凉丝丝的,像块会呼吸的冰。
回燕园的路上,日头渐渐高了。陈默把陶俑放在宿舍的书桌上,借着窗棂漏进来的光仔细看。
他用软毛刷轻轻扫去裙摆的灰,竟在一道深裂里扫出了点黑褐色的东西——不是陶土,倒像是……炭屑?
同宿舍的老徐凑过来,瞅了眼陶俑的断臂:“我说陈默,你花钱买这么个残货?上周城外乱葬岗里挖出来的陶俑,比这完整多了,才五块大洋。”
陈默没抬头,他正用镊子夹起那点炭屑,放在白纸上。炭屑很细,捏起来发脆,倒像是烧过的麻纸灰。
“你看它的发髻。”他指着陶俑的双环髻,“汉景帝时期的‘垂环髻’,发髻底部有三个浅窝,是用竹片压出来的,后来的工匠就不这么做了。”
老徐嗤笑一声:“知道是汉代的又怎样?缺胳膊少腿的,能当饭吃?”
陈默没接话,夜里熄灯后,他点起煤油灯,把陶俑捧在手里。灯光透过陶土的薄处,在墙上投出淡淡的影子,像个站在雾里的人。
他忽然想起母亲临终前,攥着他的手说:“物件是死的,可捏它的人是活的,你摸着它,就当摸着人心了。”
陶俑的断口抵着他的掌心,那点冰凉里,竟像是藏着点暖。
1937年的夏天,北平的蝉鸣还没歇,就被枪声劈成了碎片。
陈默背着半箱书和那尊陶俑,混在逃难的人群里往南走。
火车在卢沟桥被炸毁后,他们就只能靠脚走,草鞋磨穿了底,就用破布裹着脚,血把布浸透了,踩在地上像朵烂掉的花。
“陈先生,这破陶俑扔了吧!”同行的学生小王喘着气,背包带勒得肩膀通红,“带着它就是累赘!”
陈默把陶俑往怀里又揣了揣,陶土已经被他的体温焐热了。
“它比书轻。”他说得轻,却把陶俑贴得更紧——书能丢,这陶俑不能。
轰炸来得毫无征兆。那天他们刚躲进一座破庙,就听见头顶传来飞机的轰鸣。
陈默想都没想,抱着陶俑扑在供桌下,后背正撞在香炉的棱角上,疼得他眼前发黑。
爆炸声震得庙顶的土簌簌往下掉,混着瓦片的碎碴砸在背上。
陈默死死蜷着身子,只觉得怀里的陶俑在发烫,像块烧红的烙铁。
不知过了多久,飞机的声音远了,他才敢松开手。
陶俑的裙摆裂了道新缝,像道刚划开的伤口,边缘还沾着他后背渗出的血。
陈默的手抖得厉害,他摸出随身带的帕子,蘸着嘴里的唾沫一点点擦——帕子是母亲绣的,上面的兰草早就洗得看不清了,此刻却被血染成了深紫。
“对不起……”他对着陶俑低声说,声音哽咽,“我没护好你。”
陶俑的眉眼在硝烟里依旧弯弯的,像在笑。
陈默忽然想起小时候,他摔碎了母亲最爱的青瓷碗,蹲在地上哭,母亲就是这样笑着揉他的头:“碎了就碎了,物件哪有你金贵。”
后来陈默加入了西北考古队,在荒漠里扎帐篷的日子,风沙大得能把人吹走,他就把陶俑放在睡袋旁,夜里听着风呜呜地过,像陶俑在说话。
“今天挖着块砖,上面有蟠螭纹,跟你身上的一样。”他用布擦着陶俑的断口,“领队说这附近可能有座汉墓,说不定能找到你的同伴。”
陶俑不说话,就那么立着。陈默忽然发现,断口处的陶土比刚买来时润了些,像是吸了他的汗,也吸了他的话。
1945年的秋天,胜利的消息是跟着驼队传来的。
那天考古队正在清理一座汉代窑址,陈默手里攥着块刚出土的陶片,听见驼夫扯着嗓子喊“鬼子投降了”,整个人都僵住了。
他猛地把陶俑从帐篷里抱出来,举得高高的。
阳光刺得他睁不开眼,陶俑在光里亮得像块玉。
“你看!和平了!”他笑着喊,眼泪却掉了下来,砸在陶俑的断口上。
手一滑,陶俑摔在了沙地上。
陈默的心脏像被一只手攥住了。他扑过去把陶俑捧起来,指尖摸到断口处时,忽然顿住了——陶俑的左肩磕掉了一小块,露出的新茬上,有个刻痕。
很小,很浅,像用指甲盖划出来的,是个“平”字。
陈默的呼吸骤然停了。他翻出怀里的笔记本,那是他跑遍北平图书馆抄来的汉代工匠名录,纸页早就被风沙磨得卷了边。
他抖着手翻到“周”姓那页,指尖在“周平”两个字上停住了——
“周平,汉景帝时期长安陶匠,善制侍女俑,俑肩常留指痕,时人谓‘有生趣’。”
“周平……”陈默把陶俑贴在脸上,陶土的凉意混着他的眼泪,竟生出点滚烫的热,“原来你是他做的……原来你等了这么久……”
那天晚上,他在篝火边坐了整夜。陶俑摆在膝盖上,裙摆的新裂里卡着沙粒,像藏着半座沙漠的月光。
他忽然懂了,为什么这陶俑总让他想起母亲——它们都带着制作者的温度,藏着没说出口的念想。
1950年的春天,陈默站在西北历史博物馆的门口,手里捧着个锦盒。
盒子里是那尊陶俑,他用新做的蓝布垫着,断口处的“平”字被他用软布擦得干干净净。
馆长接过锦盒时,指尖触到陶土,愣了一下:“这陶俑……”
“它叫‘平’。”陈默的声音很轻,却很稳,“是汉代陶匠周平做的,断了左臂,却走了两千年。”
他看着工作人员把陶俑放进玻璃展柜,灯光打在断口上,那枚孩子的指纹在光里若隐若现。
陈默忽然想起——他在一本唐代的残卷里见过这个陶俑,说西晋时有个小姑娘,在长安废墟里捡到过一尊断臂陶俑,总爱用手指按它的断口。
原来那指纹,是她的。
捐赠书上的字,陈默写了整整一下午。笔尖蘸着墨,在纸上洇出淡淡的痕,像陶俑身上的裂。
最后那句“愿它在此得安宁”,他写了三遍才写好,墨滴落在纸上,像颗没干的泪。
展厅开放那天,陈默站在人群后面,看着人们对着陶俑指指点点。
有个扎羊角辫的小姑娘,踮着脚往展柜里看,忽然伸出手指,对着陶俑的断口比了比,眼睛亮得像星。
陈默忽然笑了。
他转身走出博物馆,阳光落在身上,暖得像母亲的手。
他知道,这陶俑不会真的“安宁”——它会在无数个清晨被晨光吻过断口,在无数个黄昏听着参观者的叹息,会有人像他一样,在它身上看见周平的掌纹,阿竹的指纹,还有他自己没来得及说出口的惦念。
就像此刻,风从博物馆的窗缝里钻进去,轻轻拂过陶俑的断口。
那枚藏在尘埃里的指纹,忽然在光里闪了一下,像有人在两千年前,轻轻按了下时光的脉搏。
请大家记得我们的网站:品书中文(m.pinshuzw.com)寄梦古斋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