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陈兴办公的一天。乾清宫的暖炉烧得通红,却驱不散弥漫在空气中的沉重和一丝不易察觉的寒意。
朱元璋斜靠在宽大的龙椅上,裹着厚厚的皮裘,呼吸带着老年人特有的沉重。
他的目光落在御案旁那个努力挺直背脊的年轻身影上——皇太孙朱允炆正蹙着眉头,批阅一份关于河南河道疏浚的奏疏。
朱允炆的指尖因为用力而微微发白,显然处理这些繁杂政务对他而言仍是巨大的负担。
陈兴坐在下首,目光平静地看着这一切。
他能看到少年额角渗出的细密汗珠,也能感受到那份急于证明自己的焦虑。
朱元璋的衰老肉眼可见,像一座正在风化的山峦,而朱允炆,这根被强行插在山顶的幼苗,显得如此单薄。
“允炆,”朱元璋沙哑的声音打破了沉寂,他指了指另一份奏疏。
“看看这个,你四叔燕王朱棣递上来的,北边鞑子又有小股游骑犯境,被他派兵打回去了。嗯,干得利落。”
朱允炆连忙放下手中的笔,恭敬地接过那份来自北平的军报。
他快速地浏览着,脸上并没有太多喜色。
反而在读到燕王朱棣调兵遣将、麾下将士用命等描述时,眉头下意识地又紧了几分。
“皇祖父,四叔…燕王叔父用兵如神,实乃大明北疆柱石。”朱允炆的声音很轻,带着刻意的平稳。
“嗯!”朱元璋浑浊的眼睛里难得地亮起一丝神采,那是谈及他那些儿子们时特有的骄傲。
尤其是像朱棣这样能打仗的儿子。“你四叔,还有十四叔他们,都在边塞上替你爹、替咱老朱家守着大门呢!”
“咱大明的藩王,那就是插在边疆上的铁钉子!有他们在,那些鞑子、蛮子,休想翻起大浪!”
朱元璋越说越激动,甚至挣扎着想坐直些,旁边的老太监连忙小心翼翼地扶住他。
“咱分封藩王,就是怕…怕将来主少国疑,外头有强敌环伺,里头再没个自家人镇着,那江山就悬了!”
他重重地喘了口气,目光变得深远,仿佛穿透了宫殿的墙壁。
看到了凤阳乡下那些为了几亩薄田、几间破屋就兄弟反目、骨肉相残的惨剧。
“咱老朱家,不能那样!咱的儿子们,都是打断骨头连着筋的亲兄弟!”
“他们会帮着他们的亲侄子,守好咱老朱家这偌大的家业!”
“允炆,你记住,你的叔叔们,就是你将来坐稳江山最大的倚仗!”
这番话说得斩钉截铁,充满了朱元璋对“家天下”理想最朴素的信念。
他相信血脉的力量,相信儿子们对家族的责任感会压倒一切野心。
在他看来,藩王拱卫中央,是天经地义,也是防止权臣篡位、外敌入侵的最佳屏障。
朱允炆低着头,恭敬地应道:“孙儿…孙儿记住了,皇祖父教诲,孙儿定当铭记于心。”
然而,在他低垂的眼帘下,一丝难以言喻的复杂情绪飞快掠过。
皇祖父描绘的叔侄和睦、藩王拱卫的画面,与他近来在另一些地方听到的,截然不同。
陈兴将这一切尽收眼底,心中那根担忧的弦绷得更紧了。
他太了解眼前这位老皇帝了,朱元璋对藩王制度的执念。
根植于他对“手足相残”刻骨铭心的恐惧和对“家族抱团”近乎偏执的信仰。
他深信自己的儿子们会像他当年依赖徐达、常遇春那些老兄弟一样,忠诚地辅佐侄子。
但陈兴更了解人性,了解权力这剂毒药的可怕。他尤其了解朱允炆身边围绕着什么人。
那位年轻的吕妃娘娘,朱允炆的生母。
陈兴能从她那看似温婉恭顺的眉眼深处,捕捉到一丝隐藏极深、如同毒蛇般的阴冷和算计。
还有那个东宫侍读黄子澄!此人学问是有的,但心思深沉。
最擅长的就是在朱允炆耳边灌输那些“强枝弱干”、“尾大不掉”的危言。
陈兴不止一次在非正式场合,捕捉到黄子澄看向燕王、晋王奏疏时那充满忌惮和敌意的眼神。如同历史上一般。
他知道,黄子澄不敢在朱元璋和他陈兴面前公然诋毁藩王。
但在只有朱允炆和吕妃的深宫内苑,那些话恐怕早已像种子一样,深深埋进了少年储君的心底。
并且被那个野心勃勃的母妃不断浇灌催生。
朱允炆本质上还是个单纯的孩子,容易受亲近之人影响。
黄子澄那些人,利用的就是少年人对权力的天然不安全感,和对那些手握重兵、远在天边的强悍叔父们的陌生感。
他们不断暗示:你的叔叔们太强了,他们迟早会威胁到你!你父王在时或许能压住。
现在你爹不在了,你又这么年轻……这种暗示,如同慢性毒药,正一点点扭曲着朱允炆对亲情的认知,将他推向猜忌的深渊。
陈兴仿佛已经看到了未来的刀光剑影。他怕!怕极了!
怕朱允炆将来真被这些人蛊惑,像历史上一样举起削藩的屠刀。
那将是一场席卷整个大明、血流成河的浩劫!
老朱最怕的手足相残,很可能就会以他最意想不到的方式,在他尸骨未寒之时,由他最疼爱的孙子亲手引爆!
“允炆,”年迈的朱元璋打断了陈兴沉重的思绪,也打断了朱允炆的出神。
他拿起另一份奏疏,是宁王朱权送来的年节贺表,并附上了一份请求增加朵颜三卫军械补充的清单。
“你三叔在太原,北边防务也重。他这要的东西,你怎么看?”
朱允炆看着那份清单,上面罗列的铠甲、刀枪、火铳数量不小。
他抿了抿嘴唇,犹豫了一下,才谨慎地开口:“皇祖父,三叔为国戍边,劳苦功高。补充军械本是应当。”
“只是…只是孙儿觉得,这数目…是否稍显庞大?地方卫所军械皆有定例,藩王护卫若过于…过于强盛,是否…”
他后面的话没说下去,但意思已经很明显——他担心藩王实力膨胀。
朱元璋脸上的那点光彩瞬间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一种深沉的、带着审视的阴郁。
他没有立刻发怒,但那浑浊的眼睛像鹰隼一样盯着朱允炆,声音冷了下来:“允炆,你这话,是谁教你的?”
殿内的空气骤然凝固。朱允炆吓得脸色一白,手一抖,差点把奏疏掉在地上。
他慌忙低下头:“皇祖父息怒!孙儿…孙儿只是…只是随口一说,并无他意!”
“十三叔要军械,自然是为了防务,该给!该给!”
虽然朱允炆立刻改口,但还是在朱元璋最敏感的神经上刺了一下。
看向朱允炆的目光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失望和严厉。他没有再追问朱允炆,而是看向陈兴。
陈兴赶紧上前一步,躬身道:“陛下,太孙殿下心细,考虑的是国用开支。”
“然宁王殿下戍守要地,直面北元残部,军械损耗自然比内地卫所更大。”
“臣以为,可令兵部、工部核实晋王所请数目,若确为防务所需,则按需拨付。”
“宁王殿下乃陛下亲子,忠心为国,断不会虚报靡费。”
他这番话,既替朱允炆的“失言”找了个看似合理的理由。
又强调了晋王作为亲子的忠诚,更重要的是,把具体执行权交给了朝廷部门,而非藩王随心所欲。
朱元璋紧绷的脸色这才稍稍缓和,
语气恢复了平日的冷硬:“陈兴说的在理。就按他说的办。”
“兵部、工部去核实,该给的,一文钱一件甲也不能少!不该给的,多一个子儿也不行!”
他顿了顿,目光再次扫过朱允炆,语重心长,却又带着不容置疑的警告。
“允炆,你要记住,咱给你的叔叔们兵权、封地,是为了让他们替你看家护院!”
“自家人看家,总比外人可靠!疑人不用,用人不疑!”
“尤其是对自家人,心要放正!别学那些酸儒,整天琢磨什么‘强干弱枝’的屁话!”
“枝干本是一体,枝子壮了,树干才更稳当!懂吗?”
“是!孙儿明白了!皇祖父教训的是!” 朱允炆连忙应声。
后背的冷汗已经浸湿了内衫。刚才朱元璋那冰冷的眼神,让他真切地感受到了恐惧。
也让他暂时压下了心底那些被黄子澄等人灌输的念头。
他下意识地往陈兴的方向瞥了一眼,带着一丝求助和后怕。
陈兴微微垂首,心中却无半分轻松。
朱元璋的敲打暂时压制了朱允炆,却也暴露了祖孙之间在藩王问题上的巨大裂痕。
按历史来看老朱时日无多,他的威严还能压制多久?
一旦这擎天之柱倒下,朱允炆身边那些吕妃、黄子澄之流,必然会变本加厉地鼓动削藩。
而朱允炆心底那颗猜忌的种子,已经被埋下,只等合适的土壤便会破土而出,疯狂生长。
议事结束,朱允炆在太监的簇拥下离开乾清宫,背影依旧单薄,却似乎多了一丝心事重重的僵硬。
朱元璋疲惫地挥挥手,让陈兴也退下。
陈兴走出乾清宫,凛冽的寒风扑面而来,让他打了个寒噤。
应天城的天空阴沉沉的,铅灰色的云层低垂,仿佛酝酿着一场更大的风雪。
他回头望了一眼那巍峨却透着沉沉暮气的宫殿,仿佛看到一条无形的绞索,正缓缓套向未来。
他想起朱允炆离开前那仓惶一瞥,想起朱元璋那番关于“枝干”的训诫。
老朱头啊老朱头,你防了一辈子外人,防了一辈子权臣,把兵权分给儿子们,以为这样就万无一失。
可你万万没想到,将来最想砍掉这些“枝干”的,恰恰是你选定的继承人!
而你最信任的儿子们,面对侄子挥来的屠刀,又会作何反应?
陈兴感到一种彻骨的寒冷,比洪武三十年冬天的任何一场风雪都要刺骨。
他仿佛已经听到了未来金戈铁马的碰撞声,闻到了弥漫在朱家血脉之间的血腥味。
他作为朱允炆的姑父,作为朱元璋托付重任的臣子。
夹在这注定要碰撞的两股力量之间,该如何自处?
又能做些什么来阻止那场滔天巨祸?
风雪似乎更急了,卷着枯叶,在空旷的宫墙间呜咽盘旋,如同不祥的预言。
陈兴紧了紧身上的官袍,深吸一口冰冷的空气,迈步走向风雪深处,背影沉重如山。
这大明的天,真的要变了。
请大家记得我们的网站:品书中文(m.pinshuzw.com)大明医途:从洪武开始长生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