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8集:阴阳初融贯
轩辕将临时栖身的山洞打理得愈发齐整。洞壁上,东夷部落的潮汐图谱、南疆雨林的草药素描、西域牧民的正骨手法、北地医者的脉诊要诀,已层层叠叠贴了半面墙。篝火在石灶里噼啪作响,映得那些粗糙的麻布卷轴泛着暖黄,像极了他此刻翻涌的心绪——四方医法如散落的星辰,终于要在他掌心渐成星座。
“岐伯先生曾言,天地间至理,莫过于阴阳。”他对着洞壁喃喃自语,指尖抚过东夷巫祝所赠的潮汐记录。那上面用朱砂画着月亮的圆缺:朔月时潮落,潮汐呼吸当深吸长呼;望月时潮涨,吐纳需短促急呼。初学时只当是顺应天时,此刻再想,却惊觉藏着阴阳消长的玄机。
他取过骨针,在地上画了个简易的太极图。“月缺为阴,此时天地之气内敛,人当吸气以纳阳;月圆为阳,天地之气外散,人当呼气以泄阴。”说着,起身模仿东夷少年的姿势,随想象中的潮汐起伏吐纳。吸气时,丹田似有暖意升腾,恰如阳气从阴中渐生;呼气时,肩背舒展如潮退,又如阳气归藏于阴。一套动作毕,额角沁出薄汗,却比往日更觉神清气爽。
“原来不是简单的模仿潮汐,而是借潮汐悟阴阳转换之理。”他蹲下身,在太极图旁添了行小字:“动者为阳,静者为阴;吸为阳生,呼为阴长。”
目光移向南疆带回的青蒿标本。那株干枯的草叶仍带着淡淡的苦香,让他想起雨林里那个治瘴病的老者。“青蒿性寒,能解湿热瘴气。”当时只记着药性,此刻对照阴阳,忽然通透——瘴气是南方暑热与湿气相结的“阳邪”,青蒿得南方草木之清阴,正能克那股亢盛的阳热。
他翻出南疆医者所授的《草木性》,指尖点在“夏月草木多阴”一句上。南方属火,本是阳盛之地,却偏生青蒿这类至阴之草,这不正是“阳中求阴”的天地平衡?就像北地严寒属阴,却产羊肉这类温补之阳物。他猛地拍了下膝盖,火塘里的火星溅起,落在西域带回的酥油陶罐上。
那陶罐里的酥油还是出发前牧民所赠,此刻凝结成乳白的块状。“酥油性温,能润燥防裂。”西域风燥,是“阳盛伤阴”之象,酥油的温润恰是补阴之法。他舀起一勺,在指间搓揉,油脂化开时带着暖意,竟与南疆青蒿的清凉形成奇妙的对照。“一温一凉,一补一泻,皆是阴阳调和之道。”
正思忖间,洞外传来脚步声。是附近部落的少年阿木,抱着个陶罐进来,脸上带着愁容:“轩辕先生,我阿爸又咳得厉害了,您给看看?”
阿木的父亲是个猎户,前几日进山遇雪,受了风寒,这几日咳嗽不止,痰中带清稀的泡沫。轩辕随阿木到家时,老者正蜷在兽皮上,面色发白,舌苔淡润。“脉浮而紧。”他三指按在老者腕上,想起北地医者的话:“浮为阳,紧为寒,此乃风寒束表之证。”
风寒是阴邪,当以阳法驱之。他脑中瞬间闪过几个法子:西域的烈酒能通阳散寒,北地的生姜可温中止呕,东夷的姜盐热敷能驱寒邪,或许还能配上南疆的……不,南疆草药多寒凉,此刻用不得。
“阿木,取些生姜和你家酿的米酒来。”他吩咐道,又想起什么,“再烧些热水,备块粗布。”
生姜切片与米酒同煮,蒸腾的热气里飘着辛辣的香。轩辕取过温热的米酒,让老者慢慢饮下,又用布包了炒热的生姜,在其背部来回擦拭。“背部属阳,生姜之阳借酒力而行,能驱散体表的阴寒。”他边做边解释,阿木在一旁看得认真。
一盏茶的功夫,老者额头渗出汗珠,咳嗽渐缓。“身上暖了,舒服多了。”老者喘着气说,眼里的愁云散了大半。
阿木在一旁咋舌:“先生用的法子,既有西域的酒,又有北地的姜,竟比单用一种管用!”
轩辕望着窗外飘落的雪花,笑道:“风寒是阴邪,就得用多方阳气合攻。就像这天地,阴盛时,太阳会出来,春风会吹拂,冰雪自会消融。”他忽然想起岐伯曾说“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此刻才真正体会到这话的分量。
回到山洞时,月色已爬上洞顶。他借着月光,在洞壁最显眼处写下:“东夷之呼吸,顺阴阳消长;南疆之草木,调阴阳偏盛;西域之温补,助阳以制阴;北地之诊法,察阴阳盛衰。”
写完,他后退几步,望着满墙的图谱与字迹,忽然觉得那些零散的知识仿佛活了过来,在阴阳的脉络里连成一片。就像地上的太极图,阴中有阳,阳中有阴,流转不息。
“可阴阳之中,还有更精微的道理吗?”他望着洞外的星空,想起岐伯提及的“五行”,心中又生出新的疑问。那些散落的星辰,除了分属阴阳,是否还各有其位,各有其性?
火塘里的火渐渐弱了,他添了些柴,火星再次跳跃起来。明天,该把五行与五脏的对应再理一理了。毕竟,医道之路,从来没有尽头。
想知道《古人的智慧》后续如何?且看下集分解。
请大家记得我们的网站:品书中文(m.pinshuzw.com)古人的智慧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