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聚焦经济发展的同时,江辰始终没有忘记民生这把衡量执政水平的尺子。他深知,Gdp增长、项目引进固然重要,但老百姓每天的衣食住行、柴米油盐,才是他们最直接、最真切的感受。近期,一些关于“菜价贵”、“买菜难”的反映,通过信访渠道和网络舆情传到了他的案头。他决定亲自去菜市场看看虚实。
周六清晨,天刚蒙蒙亮,江辰没有通知任何部门,只带着秘书,穿着便服,来到了市区规模最大、也以价格实惠着称的城东综合农贸市场。尽管时间尚早,市场里已是人声鼎沸,熙熙攘攘。摊位上蔬菜水果琳琅满目,但仔细看去,品相好的价格确实不菲,不少退休老人和家庭主妇在摊位前反复比较、精打细算。
江辰在一个蔬菜摊前停下,假装挑选,随口问摊主:“师傅,这青菜怎么卖?”
“三块五一斤。”摊主是个中年汉子,忙着手里的活。
“最近菜价好像有点高啊?”江辰搭话。
摊主叹了口气:“没办法啊,老板。批发价就涨了,我们这小本生意,总不能亏本卖吧。今年天气不好,本地菜产量少,好多要靠外地调运,运费、损耗都算进去,价格自然就上去了。”
江辰又走到一个肉摊前,询问猪肉价格,也得到了类似的回答。他注意到,市场角落里有几个自产自销的本地菜农摊位,蔬菜品相稍差,但价格明显便宜一些,围着的市民也多。他走过去,与一位卖菜的老农聊了起来。
“老人家,自己种的菜?”
“是啊,家里几分地,吃不完拿来卖点零花钱。”老农很朴实。
“怎么不去里面租个摊位?”
“租不起哟,”老农摇摇头,“里面摊位费贵,还有管理费、卫生费,我们这点菜,赚的钱还不够交费的。就在这角落摆摆,城管来了还得躲。”
江辰心里有了数。菜价高,既有天气、运输等客观因素,也有流通环节多、市场摊位租金高、本地菜农直销渠道不畅等主观原因。如何既保障市场供应、稳定价格,又照顾到本地农户的利益和市民的消费需求,是一个需要精细把握的民生课题。
离开城东市场,江辰又让司机开车绕道去了几个新建的大型居民小区周边。他发现,这些小区配套设施虽然不错,但菜市场网点明显不足,不少居民要坐几站公交车才能买到菜,或者只能依赖小区里价格偏高的生鲜超市。
调研回来,江辰立即召集分管副市长以及商务、市场监管、农业农村、城管、发改等部门的负责人开会。他没有听长篇大论的汇报,而是直接让大家谈问题、提建议。
商务局长先开口:“江书记,平抑菜价,我们主要靠组织货源、加大投放。但确实像您看到的,流通环节成本降不下来,效果有限。”
市场监管局长说:“我们对市场明码标价、欺行霸市行为一直在监管,但摊位租金属于市场行为,我们不好直接干预。”
农业农村局长提到:“我们鼓励本地蔬菜种植,但规模小、分散,进不了大市场。”
城管局长面露难色:“对于菜农路边摆摊,我们主要是规范管理,既要考虑市容,也要考虑民生……”
听完大家的发言,江辰提出了一个系统性的解决方案:“菜篮子问题,关系到千家万户,必须综合施策。我考虑,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第一,由商务局牵头,规划布局一批社区便民菜店和周末直销市场,减少中间环节,让本地菜农直接进场销售,既降低菜价,也帮助农民增收。第二,对国有性质的农贸市场,研究适当降低摊位租金,政府给予一定补贴,切实降低经营成本。第三,鼓励大型商超设立平价蔬菜专区,与生产基地直接对接。第四,农业农村部门要扶持一批本地蔬菜生产基地和合作社,提高组织化程度,保障本地供给。第五,城管部门要划定特定区域和时段,允许菜农有序摆卖,加强服务和管理,而不是一赶了之。”
他特别强调:“这项工作,不是哪个部门单独能完成的,需要协同作战。我们要算大账,算民生账,不能只算部门的小账。要把菜篮子工程作为一项重要的民生实事来抓,让老百姓真切感受到变化。”
方案确定后,各部门迅速行动。一个月后,清河市区的几个大型小区周边,陆续出现了统一标识的社区便民菜店,菜品新鲜,价格比农贸市场便宜一到两成;周末,在一些广场和空地,出现了热闹的“菜农直销市集”,吸引了大量市民;主要农贸市场的蔬菜价格也出现了小幅回落。虽然问题不可能完全解决,但老百姓确实感受到了政府在做实事。
一天,江辰再次路过城东市场,看到那位曾经在角落摆摊的老农,如今在直销市集有了固定摊位,正乐呵呵地给顾客称菜。看到江辰,老农可能没认出他,却由衷地说:“现在政策好了,我们卖菜方便了,市民买菜也便宜了,真好!”
听到这句话,江辰感到由衷的欣慰。他知道,菜篮子里装的不仅是蔬菜,更是民心的温度。解决好一件件这样的“小事”,才能筑牢执政大厦最坚实的根基。民生无小事,枝叶总关情。
请大家记得我们的网站:品书中文(m.pinshuzw.com)仕途之巅:从中央选调生起航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