匿名帖子的风波,在叶辰“定”字诀的处理下,并未掀起更大的波澜。
官方渠道适时释放的正面信息,如同细雨润物,逐渐冲淡了那些质疑的杂音。
照海市内部,在叶辰的强力督导和沉稳姿态的影响下,人心渐稳,各项工作重新回到了专注务实的轨道上。
然而,叶辰并未因此放松警惕。他比任何人都清楚,那篇帖子绝非空穴来风,其背后必然隐藏着意图不明的推手。
这就像在幽深的湖底投下了一颗石子,表面涟漪或许会很快平息,但深处搅动的泥沙,却可能悄然改变水流的走向。
他让政策研究室的李博主任更加留意各类信息渠道,尤其是邻省和省内兄弟城市的动向。
同时,他也授意秘书张赫,在不引人注意的情况下,留意一下内部近期是否有异常的信息流动或人员往来。
他需要知道,这“风”到底是从哪个方向吹来的。
几天后,李博主任带来了一份初步的分析报告。
报告指出,那篇帖子引用的数据虽然与照海内部资料吻合度较高,但多为前期已经在一定范围内公开讨论或用于向上汇报的宏观数据,尚未触及核心的规划细节和敏感议题。
其行文风格和切入角度,带有明显的“财经评论员”色彩,擅长利用真实数据构建具有误导性的结论。
“常务,从目前掌握的信息看,很难直接锁定源头。但结合近期省里一些非正式渠道流传的消息,”李博推了推眼镜,压低了些声音,“临港市那边,对国家级高新区名额的志在必得,几乎是公开的秘密。他们筹备更早,基础更好,据说在省里的游说力度也非常大。”
叶辰目光微凝。
临港市,杨东部长也曾隐晦地提及。
这是照海在省内最直接的竞争对手。如果那篇帖子是竞争对手所为,其目的就很明确了——在照海刚刚起步、根基未稳之时,进行舆论干扰,试图在省里领导和专家心中种下“照海条件不成熟、急于求成”的印象,从而为自己争取更有利的位置。
“这只是推测,没有证据。”叶辰冷静地说,“但无论是不是他们,我们都必须正视临港这个对手。他们的优势和先发优势是客观存在的。”
“是的,市长。”李博点头,“而且,据我们了解,临港市负责高新区申报筹备工作的,是他们的常务副市长叶辰……哦,和您同名不同姓,是‘凌晨’的‘凌’,凌辰。此人年富力强,作风凌厉,在省里也有不少关系。”
又一个“叶辰”(凌辰)?叶辰的嘴角勾起一丝难以察觉的弧度。这倒是有趣了。
看来,这场竞争,从名字开始就注定了不会平静。
“我知道了。”叶辰将报告合上,“继续关注,尤其是省发改委、科技厅这些关键部门近期的动态和风向。有任何新的情况,随时向我汇报。”
“是。”
李博离开后,叶辰独自沉思了片刻。对手已经若隐若现,手段也算不上多么高明,但其带来的压力却是实实在在的。
这不再是市内部的协调平衡,而是上升到了城市之间的竞争,甚至可能牵动省里的布局和决策。
他拿起电话,向市长成汉雯汇报了最新的情况和分析。
成汉雯在电话那头沉默了一会儿,语气凝重:“临港确实是个强劲的对手。看来,我们之前的预估还是乐观了。叶辰,接下来的工作,要更加注重与省里的沟通汇报,不能埋头拉车,不抬头看路。必要的时候,我和你一起去省里跑一趟。”
“我明白,市长。沟通汇报的方案,我会尽快准备。”叶辰应道。
挂了电话,叶辰感到肩上的担子又重了一分。不仅要扎扎实实做好内部工作,还要时刻关注外部复杂的竞争环境和更高层面的博弈。
这就像在一条崎岖的山路上开车,既要紧盯前方的道路(内部工作),也要时刻注意后视镜里可能的超车者(竞争对手),还要揣摩交通指挥中心的意图(省级层面)。
潜流已然在深处涌动。
叶辰知道,他必须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敏锐、更加坚韧。
他走到地图前,目光再次落在那片寄托着照海未来的绿色区域上,眼神变得愈发坚定。
竞争固然激烈,但这反而激起了他更强的斗志。
这片土地,他志在必得。不仅仅是为了政绩,更是为了照海这座城市能抓住这次转型升级的宝贵机遇。
他拿起笔,在备忘录上写下几个关键词:“临港”、“省里沟通”、“差异化竞争”。
棋局之上,对手已然落子。接下来,该他出招了。
请大家记得我们的网站:品书中文(m.pinshuzw.com)重生之警途重启,我要纵横官场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