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生之域”的生存与发展,离不开对“意识能量”这一核心资源的深入理解与管理。共议庭成立的第一个专项小组——“能量协调委员会”,由杨教授主导,汇集了来自各领域的专家,开始系统地研究意识能量的产生、流动、消耗与恢复规律。
他们很快发现,意识能量并非凭空产生。其主要来源有几个方面:
首先,是集体意识场本身维持稳定运行时,自然逸散出的基础能量,如同恒星的辐射,虽然稀薄,但遍布整个“初生之域”,是所有意识体维持存在的“背景辐射”。
其次,是意识体在深度思考、创造性活动或高度专注时,会与集体意识场产生更强烈的共鸣,如同投入湖面的石子,自身消耗能量的同时,也会激荡出额外的、可供汲取的能量涟漪。这种活动被定义为“高共鸣行为”,是提升整体能量水平的关键。
再者,是一种尚未完全明了、似乎与“初生之域”本身规则相关的深层能量脉动,它缓慢而稳定,如同星球的地热,被暂时命名为“本源之流”。
基于这些发现,“贡献度体系”有了初步的量化标准。维持公共共识、参与集体建设、进行知识探索和艺术创作等高共鸣行为,都会被记录并转化为“贡献点数”,这些点数可以兑换更宽松的个人规则定义权限,或在必要时申请额外的意识能量补充。
一套初步的、基于共识的能量循环与经济体系开始缓慢建立。
然而,规则的微观定义权,依旧是个棘手的难题。
“秩序区”与“自然区”交界处的规则冲突,在共议庭调解下暂时达成了妥协——划定了一条“缓冲带”,双方均不得在此进行过于极端的定义,保持了基本的通畅与和谐。但这只是权宜之计。
更令人头痛的案例发生在一位名叫莉娜的年轻觉醒者身上。她来自一个热爱音乐的文明,在获得个人空间的定义权后,她将自己的居所定义成了一个不断流淌着复杂交响乐的结构。这本是无伤大雅的喜好,但她对音乐的热爱过于强烈,其定义的“音律规则”竟然开始微弱地影响周边区域的能量流动频率,导致附近几位需要高度安静进行数学推演的科学家意识体烦躁不堪,无法集中精神。
“这是意识污染!”一位科学家气愤地向共议庭投诉。
“我只是在享受我的基本权利!”莉娜感到委屈。
这类因个人偏好无意间干扰他人的事件层出不穷。共议庭意识到,仅仅划定物理(或者说,意念)边界是不够的,必须对规则定义的“辐射范围”和“影响强度”建立更细致的规范。
“我们需要一套‘规则隔离与过滤’协议。”一位前“观察者”数据架构师提出建议,“允许个体自由定义,但其定义产生的影响,必须限制在自身空间范围内,或者允许邻近者自主选择是否‘接收’其规则影响。”
这个提议得到了广泛认同,但技术实现颇具挑战。它要求个体在定义规则时,具备更高的控制精度,并且集体意识网络需要增加相应的过滤与屏蔽功能。
就在共议庭致力于完善内部规则时,一直负责监测“意识长河桥梁”及旧宇宙动向的小组,传来了令人不安的消息。
那道连接新旧宇宙的桥梁,其光芒似乎比最初黯淡了些许。更关键的是,监测到有极其微弱的、非方舟文明体系的杂乱意识碎片,偶尔会从桥梁彼端飘荡过来。这些碎片充满了恐惧、绝望与混乱的意念,如同灾难后的尘埃。
“是旧宇宙其他幸存者的残响?还是……‘阿尔法’湮灭时崩散出的碎片?”瓦伦分析着数据,神色凝重。
李娜注视着那遥远处、仿佛风中残烛般的桥梁光芒。王超牺牲自己湮灭了“阿尔法”,但旧宇宙广袤无比,谁也不知道那场终极冲击还引发了何种连锁反应。这些飘来的意识碎片本身能量极弱,无法构成威胁,但它们的存在本身,提醒着众人,来自旧宇宙的阴影并未完全散去。
与此同时,在“初生之域”某个未被完全探索的边缘地带,一片由几位“开拓派”成员尝试构建的、旨在模拟纯粹数学美感的空间,突然发生了意料之外的规则坍缩。整个空间的结构在瞬间变得极其不稳定,仿佛要向内湮灭,不仅消耗了构建者大量的意识能量,其坍缩的引力(一种规则层面的吸引)甚至开始微弱地拉扯周围的稳定区域。
杨教授立刻带人前往处理,费了很大力气才利用集体共识的力量将其稳定下来。
“看来,即便是定义规则,也并非毫无风险。”杨教授心有余悸,“过于激进或违背底层共识逻辑的尝试,可能会引发规则层面的‘反噬’。”
能量之泉需要悉心维护,规则之扰层出不穷,外部仍有隐忧,内部探索亦伴随风险。方舟文明在新家园的每一步,都需如履薄冰,却又必须坚定前行。他们手中握着塑造世界的力量,但这力量本身,就是最严峻的考验。
(第9卷 第499章 完)
请大家记得我们的网站:品书中文(m.pinshuzw.com)开局带娃求生,万倍资源反哺龙国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