溧水县闹得天翻地覆,官场上也是暗流涌动。
可这一切,对于始作俑者李去疾来说,就好像是发生在另一个世界的故事。
他压根就没往心里去。
有马大叔和他背后那位能量大得吓人的“皇帝”在,这事儿就翻不了车。
自己现在要做的,就是该吃吃,该喝喝,没事儿别往心里搁。
于是乎,李去疾的生活,又恢复了往日的平静。
早上,睡到自然醒。
锦书、锦绣、锦鱼三个侍女每天伺候着洗漱更衣暖床,那叫一个体贴入微,饭来张口,衣来伸手,腐败,实在是太腐败了。
吃过早饭,就溜达到各处工坊商铺视察一下。
到了中午,睡过午觉后,就在炼钢工坊的院子,开始他为人师表的时间。
到了下午,就返回乡下小院,开始自己的咸鱼生活。
时间,就在这种悠闲而又充实的氛围中,一天天过去。
转眼,就过了将近一个月的时间。
这一个月里,整个大明朝的官场,都因为“江宁谋逆案”而闹得是鸡飞狗跳。
以袁凯为首的三司专案组,就像一群打了鸡血的疯狗,在溧水县和应天府之间来回折腾。
钱家,彻底倒了。
那些年被他们欺压过的百姓,无不拍手称快,甚至有人在县衙门口放起了鞭炮,比过年还热闹。
而那五十名所谓的“侯府亲卫”,也被扒了个底儿掉。
他们这些年仗着朱亮祖的势,干过的那些脏事烂事,全都被袁凯给挖了出来,一桩桩,一件件,证据确凿,全都记录在案。
这些卷宗,像雪片一样,飞入了应天府各大衙门,也飞到了满朝文武的案头上。
所有人都看明白了。
皇上这是要动真格的了!
这是要拿永嘉侯朱亮祖,这头最不听话的猛虎,开刀了!
一时间,武将集团,很多人惴惴不安。
而那些文官,尤其是都察院的言官们,则是个个摩拳擦掌,兴奋不已。
痛打落水狗的机会,终于来了!
弹劾朱亮祖的奏折,堆得比龙椅还高。
什么“骄横跋扈,目无君上”,什么“贪赃枉法,草菅人命”,什么“蓄养私兵,意图不轨”……
恨不得把朱亮祖从头到脚,都说成一个十恶不赦,应该千刀万剐的国贼。
然而,奇怪的是。
面对这山呼海啸般的弹劾,龙椅上的朱元璋,却始终没有半点反应。
不批,不驳,不议。
就那么晾着。
甚至那五十个亲卫明明是足以杀头的重罪,最后也是从轻发落,被被发配戍边戴罪立功。
这一下,所有人都看不懂了。
皇上这葫芦里,到底卖的什么药?
就在满朝文武都在猜测圣意的时候。
应天府的皇宫深处,朱元璋的心情,却是前所未有的好。
他看着桌案上,那份来自胶东的,由太子朱标亲笔书写的灾后重建报告,脸上的笑容就没停过。
以工代赈,大获成功!防疫之策,更是将一场可能席卷数省的滔天大疫,扼杀在了萌芽之中!
他的标儿,经此一役,在朝堂和民间的声望,都达到了顶峰!
是时候了。
“妹子!”朱元璋放下奏折,对着身旁的马皇后,意气风发地说道:“咱决定了!几日后的大朝会,咱要正式宣布,册立标儿为皇太子!”
马皇后眼含笑意,温柔地点了点头:“这是天大的喜事,也是标儿应得的。”
“不过……”她话锋一转,提醒道,“重八,你是不是还忘了件事?”
“嗯?”朱元璋一愣。
“江宁县那头,”马皇后笑道,“你那几个儿子的一个月之期,也该到了吧?”
朱元璋一拍脑门,哈哈大笑起来:“对!对!咱差点忘了!正好!标儿也回来了,到时候,咱们去看看那三个臭小子!咱倒要看看,这一个月,他们是脱胎换骨了,还是依旧没有变化!”
……
朱标和朱橚返回时,并没有惊动太多人。
两人,只是乘坐一辆朴实无华的马车,在几个护卫的簇拥下,缓缓驶入了午门。
时间正好赶上吃午饭,二人便直接去了坤宁宫。
“老大,老五,你们可算是回来了!”
一个洪亮的声音响起,朱元璋竟亲自在坤宁宫等待两人,脸上是毫不掩饰的喜悦和激动。
他没有穿那身威严的龙袍,只是一身寻常的便服,看起来,就像一个寻常人家,迎接远行归来的儿子的老父亲。
“父皇!”
朱标和朱橚见到朱元璋,脸上也露出了喜悦的笑容,连忙上前行礼。
“儿臣朱标,参见父皇!”
“儿臣朱橚,参见父皇!”
“好了好了,起来吧!”
朱元璋一把将两个儿子扶起,左手拉着朱标,右手摸着朱橚的脑袋,上上下下地打量着。
“黑了,也瘦了。”
朱元璋看着两张有些黝黑的脸,眼神里满是心疼。
“胶东那边,苦了吧?”
朱标摇了摇头,脸上带着温和的笑容:“父皇言重了。为国分忧,为民解难,是儿臣的本分,何谈辛苦。”
朱元璋脸上的笑容越来越盛:
“哈哈哈哈!好!好啊!”
“不愧是咱老朱家的种!”
他重重地拍了拍朱标的肩膀,眼中满是骄傲和自豪。
“标儿,你这次,干得不错!给咱老朱家,长脸了!”
朱标没有说出他在胶东的经历。
但他在山东推行“以工代赈”,指挥若定,将百万灾民安排得妥妥帖帖,又带着朱橚,用李去疾的防疫法子,将一场眼看就要爆发的滔天大疫消弭于无形,这桩桩件件, 都尉府的密探,早就一五一十地,详细汇报给了朱元璋。
李先生的法子,简直犹如神迹!
朱标展现出的能力更是让朱元璋感到骄傲。
“肃儿呢?”朱元璋又转头看向一旁一直安静站着的小儿子朱橚。
“你跟着你大哥去胶东,有没有学到什么?”
朱橚闻言,小脸一肃,从怀里小心翼翼地掏出一个用布包着的小册子,双手奉上。
“回父皇的话,儿臣不敢说学到了什么。”
“只是将沿途所见的一些植物,尤其是那些可以食用,或者可以入药的,全都画了下来,并按照先生所教的‘科、属、种’之法,做了分类和标注。”
朱元璋接过册子,翻开一看。
只见上面,用稚嫩却无比精细的笔触,画着一株株形态各异的植物。
旁边,还用小字,详细标注了这种植物的名称、生长环境、药用价值,甚至还有哪些部分可以吃,怎么吃才好吃。
朱元璋虽然看不懂那些什么“科、属、种”的分类,但他能看懂,这小小的册子里,倾注了自己这个小儿子,多少的心血和努力。
他甚至能想象到,这个十岁的孩子,在跟着大部队赶路的同时,是如何趴在地上,一点一点地,将这些不起眼的野草野花,仔细地描摹下来。
一股暖流,涌上朱元璋的心头。
他合上册子,摸了摸朱橚的脑袋,声音里是难得的温柔。
“好孩子。”
“你做得很好。”
“你大哥,救的是一时之民。而你,将来救的,可能是万世之民。”
“你们,都是我大明的好儿子!”
得到父皇的夸奖,朱橚的小脸上,也露出了一个腼腆而又开心的笑容。
朱元璋看着眼前这两个出色的儿子,心里那叫一个得意。
看看!
都看看!
这就是我老朱家的种!
一个,学了先生的“王道之术”,能安邦定国。
一个,学了先生的“救世之学”,能泽被苍生。
还有那三个在江宁县“历练”的小子,正在学那足以颠覆乾坤的“雷电之法”。
有先生在,有我这几个出色的儿子在,我大明江山,何愁不能万世永昌?!
朱元璋越想越美,感觉自己已经提前看到了大明王朝制霸全世界,凡日月所照,皆为大明国土的辉煌未来。
“走!跟咱进去!”
他一手拉着一个,大步流星地朝着坤宁宫走去。
“你母后早就念叨你们了,今天咱们一起,吃顿团圆饭!”
……
一顿温馨的家宴,吃得是其乐融融。
马皇后看着两个平安归来的儿子,也是喜笑颜开,不停地给他们夹菜,嘘寒问暖。
饭后,朱元璋屏退了左右,只留下马皇后和朱标、朱橚。
他看着朱标,神色变得无比郑重。
“标儿。”
“是,父皇。”朱标连忙起身。
“你这次去胶东,做得很好。让咱,也让满朝文武,都看到了你的能力和担当。”
朱元璋顿了顿,声音陡然拔高,充满了不容置疑的威严。
“所以,咱决定。”
“择日,正式册立你为我大明王朝的……皇太子!”
请大家记得我们的网站:品书中文(m.pinshuzw.com)被误认仙人,老朱求我改国运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