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石口缴获的九四式迫击炮静静地立在矿坑深处,像一头尚未驯服的野兽,冰冷而沉默。炮兵班沉浸在失去李满仓的悲痛中,新炮手的训练和与这门新炮的磨合需要时间,它暂时还无法投入战斗。然而,一个更紧迫、更无孔不入的敌人,已经随着日益深重的严寒,席卷了整个密营——酷寒。
腊月的东北山林,气温骤降至零下三十度以下。呵气成冰不再是夸张的形容,而是每时每刻的现实。清晨,哨兵换岗时惊恐地发现,架在岗哨旁的步枪,枪栓竟然与枪身冻在了一起,如同焊死一般,任凭如何用力都拉不动!试着用嘴哈气想暖一下,水汽瞬间在金属表面凝结成一层薄冰,反而冻得更牢。不仅仅是步枪,那门立下大功的九二式步兵炮的炮闩、瞄准镜的调节钮,甚至战士们棉衣的扣子,都成了严寒攻击的目标。
“司令,这样不行!”王铁锤搓着冻得通红僵硬的手,找到杨帆,眉头拧成了疙瘩,“枪拉不开栓,就是烧火棍!炮闩冻住,就是铁疙瘩!不等鬼子来,咱们自己就先垮了!”
严峻的形势迫使杨帆必须立刻解决装备防冻的问题。硬拼不行,只能靠智慧和土办法。
王铁锤带着后勤组的人,开始搜罗一切可用的材料。他想起了山里人冬天用来保暖的乌拉草。这种草纤维长,韧性好,且中空,能有效隔绝寒气。他们采集了大量的乌拉草,仔细捶打柔软,然后像编辫子一样,编织成厚实的长条形草垫。但这还不够,单纯的草垫在极度低温下保温效果有限。
“炭灰!”王铁锤灵光一闪。炭灰细腻,能填充草垫纤维间的空隙,形成更有效的隔热层。他们将冷却后的木炭仔细碾碎过筛,得到细密的炭灰,然后小心地填充进用乌拉草编织的双层“套子”里,缝制成长短不一、适合包裹枪身、炮闩等重要部件的“保温套”。
试验是艰苦的。他们在野外放置了几个冻得硬邦邦的土豆,分别用不同的材料包裹,观察哪个融化得最慢,以测试保温效果。最终,乌拉草夹炭灰的方案胜出。
然而,新的问题出现了。负责测试瞄准镜的队员发现,即使用保温套裹住了镜身,但在长时间潜伏观察时,呼出的水汽仍然会在他眼睛贴近目镜的瞬间,在冰冷的镜片内部凝结成白霜,严重影响观察。
铁柱看着战士们抱着裹得臃肿的步枪,行动不便,又想出了一个更极端的办法。他下令,在极端严寒的夜间哨位上,哨兵可以将步枪贴身携带,塞进棉袄里,用体温来保护枪械的关键部位,确保随时能击发。他自己率先示范,将心爱的机枪抱在怀里站岗。一夜下来,冰冷的枪身将他胸口的皮肤烫出了好几个红肿的水泡,但他换岗时,一拉枪栓,顺畅无比。
这天,天空中传来了日军侦察机低空掠过的嗡嗡声。情报显示,敌人可能在进行空中侦察,寻找密营的踪迹。地面上的队员们迅速反应,没有慌乱地奔跑暴露,而是就地在雪窝中趴下,并将那些裹着乌拉草炭灰保温套的步枪、以及一些用树枝简单伪装的木棍,斜斜地插在身边的雪地里。从空中俯瞰,原本可能显现人形轮廓的雪地,此刻只剩下了一片看似自然生长、杂乱无章的“枯树枝”,完美地融入了冬日的林海雪原。
侦察机盘旋几圈,一无所获地飞走了。
危机暂时解除,但杨帆知道,被动防御永远无法取胜。就在这时,负责与外界联络的老柴头,带来了一个猎户送来的消息。
“司令,老林子里的猎户说,鬼子在三十里外的黑瞎子沟,新建了个伐木场,规模不小,驻了兵,抓了不少劳工,日夜不停地砍树,也不知道要干啥。”
黑瞎子沟?三十里外?新建伐木场?
杨帆走到粗糙的军事地图前,手指点在那个位置。日军在严冬时节,不惜耗费兵力建立伐木场,绝不仅仅是为了获取木材那么简单。这背后,一定隐藏着更大的阴谋。
“派侦察班,摸清这个伐木场的底细。”杨帆沉声下令,“看看小鬼子到底在搞什么鬼!”
请大家记得我们的网站:品书中文(m.pinshuzw.com)烽火涅盘抗日血泪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