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6年的春风吹绿了红星水库的堤岸,也带来了高中部的第一个春天。教室后的黑板报上,距高考还有800天的倒计时悄然出现,但同学们的目光更多地被另一则通知吸引:校园创新实践周启动。
这次要做什么项目?莉莉翻着活动手册,学校说可以自由选题。
王小虎抢过手册:看!有校园设施改进类别!
孙宇推推眼镜:根据数据,我校体育器材损耗率最高的是乒乓球拍。
张伟已经在本子上画起了草图:可以设计可更换胶皮的球拍。
项目确定后,难题接踵而至。第一个星期,他们跑遍全市体育用品店,发现最便宜的乒乓球拍也要5元钱——对高中生来说简直是天价。
要不...用废旧材料做?陈遇提议。
于是,旧课桌的木板成了拍身,报废自行车的内胎剪成胶皮,连用坏的拖鞋底都成了实验材料。
但做出的第一批球拍根本不能用:胶皮粘不牢,拍柄易开裂,重量也不达标。
这样不行,体育老师摇头,还不如用现有的。
最沮丧的时候,陈遇带着组员去了市体育用品厂。看门老师傅听说来意,笑着带他们参观车间:乒乓球拍看着简单,学问大着呢!
老师傅教他们辨认木材纹理,讲解胶皮弹性原理,甚至透露了小窍门:胶水要薄涂三遍,每遍晾十分钟。这些实践知识,是课本上永远学不到的。
带着新学来的知识,团队重整旗鼓。李娟带领初中组负责打磨木材,王小虎研究胶水配方,孙宇计算重量配比,张伟设计模具,莉莉负责质量检测。
终于,第十七个样品通过了测试:胶皮粘合牢固,拍柄握感舒适,击球效果甚至比市售的还好。
成本核算更让人惊喜:每副球拍只要8毛钱!
消息传开,其他班级纷纷来订做。很快,整个年级的体育课都用上了自制的乒乓球拍。
但真正的转折发生在四月中旬。市教委来校检查,看到体育课上学生们用的自制球拍,很是惊讶:这是你们自己做的?
校长自豪地介绍:学生科技社的项目,已经推广到全校了。
一周后,市教育局下发通知:举办勤俭办学创新实践评比活动。
五月的劳动节,科技社收到特殊邀请——参加市工人文化宫的五一创新成果展。他们的展位被安排在老劳模旁边,形成有趣的对比:一边是工人们的技术革新,一边是学生们的校园创新。
小同学,一位老钳工拿起乒乓球拍仔细端详,这胶皮切割得挺整齐啊!
王小虎骄傲地说:我们用您厂淘汰的模具改的!
老钳工哈哈大笑:好小子!知道变废为宝!
展览会上,最受欢迎的互动环节是教你做球拍。孩子们手把手教市民如何用废旧材料制作体育器材。一位下岗工人看得特别认真:这个手艺...能养家吗?
陈遇心中一动:叔叔,如果您有兴趣,我们可以教您技术。
这个偶然的对话,催生了更大的计划。回到学校,科技社提出新项目:技术扶贫计划——教下岗职工用简单工具制作体育器材。
方案一出就引发争议。学生还是学习为主,不安全,不务正业...
转机出现在六月的一天。市委领导来校视察,正好看到科技社在教几位下岗职工做羽毛球拍。
一天能做多少?领导问。
熟手一天十副,一位下岗女工回答,一副能卖三块钱。
领导沉思片刻:也就是说,一个月能挣九百?
比在厂里时还多些。女工眼里有光。
第二天,市电视台来采访。镜头前,陈遇有些紧张:我们只是做了力所能及的事...
莉莉接过话筒:知识不应该只停留在书本上。
王小虎说得更直白:能帮到人,学习才有意义!
节目播出后,反响超乎预期。其他学校纷纷来取经,企业捐赠设备和材料,连省教委都发来表扬信。
最让人感动的是几位老工程师自愿担任技术顾问。不能让手艺失传啊!一位退休八级钳工说。
暑假开始前,科技社的工作室已经变成小型加工坊。每天都有下岗职工来学习技术,学生们当起小老师,教他们看图纸、用工具、做质检。
李娟负责的初中组也没闲着,他们开发了更简单的手工材料包,让小学生也能参与制作。
七月的一天,陈遇收到一封特殊来信。一位下岗职工在信里写:谢谢同学们教我手艺。现在每天能做二十副球拍,日子有盼头了。
随信寄来的是一副精心制作的乒乓球拍,拍柄上刻着:知识改变命运。
期末总结会上,校长宣布了两个消息:一是科技社获评市青年文明号,二是下学期将开设实践创新必修课。
这不是终点,校长看着台下的学生们,而是新的起点。
那天晚上,陈遇在日记本上写:
1996年夏天,我们终于明白:创新的意义不在于创造了什么,而在于改变了什么。一副乒乓球拍很轻,但能为一个家庭撑起希望;一个点子很小,但能点燃更多人的未来。
合上日记,他望向窗外。科技社的灯光还亮着,几位下岗职工还在跟着学生们学习技术。窗台上,春天种下的向日葵已经开花,金灿灿的花盘向着月光,仿佛在诉说一个道理:微光虽弱,汇聚成炬,便能照亮前路。
远处,红星水库的波光在月光下轻轻荡漾。岸边的芦苇丛中,偶尔有鱼儿跃出水面,激起圈圈涟漪,就像每一个微小的创新,正在这片土地上扩散出越来越大的影响。
请大家记得我们的网站:品书中文(m.pinshuzw.com)重钓人生路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