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车轰鸣着驶入上海站时,天色已近黄昏。陈遇提着沉重的行李,随着人流挤出车厢,潮湿微凉的空气扑面而来,与北方干燥冷冽的风截然不同,带着黄浦江特有的水汽和都市繁忙的气息。
经过一夜颠簸,身体有些疲惫,但精神却异常清醒。站台上送别的不舍还萦绕在心间,林莉微红的眼眶、毛蛋用力挥舞的手臂、还有父母日渐斑白的鬓角,都像一幅幅清晰的画面,在脑海中反复浮现。他下意识地摸了摸贴身口袋,那里放着林莉给他的厚厚一沓信和那个手工编织的手机套。指尖触碰到信纸的边缘,仿佛能感受到那份远方的牵挂与温度。他深吸一口气,将这些温暖的思绪小心收起,转化为前行的动力。
新的学期,新的城市,新的开始。
换乘公交车,一路辗转。上海的繁华与北方省城截然不同,高楼更多,街道更拥挤,行人的步伐似乎也更快一些。窗外掠过的是陌生的街景和听不懂的吴侬软语,一种独在异乡为异客的疏离感悄然袭来,但很快就被一种对新环境的好奇与探索欲所取代。
回到熟悉的上海水产大学校园,假期里的冷清已被返校学生的喧嚣所取代。宿舍楼里传来嬉笑声、行李箱滚轮声、还有走廊里飘荡的饭菜香。
“老陈!回来了!”推开寝室门,首先迎接他的是赵强标志性的大嗓门和一个结实的熊抱,“咋样?过年家里好不好?带啥好吃的没?”
李文博从书堆里抬起头,推了推眼镜,含蓄地笑了笑:“回来了。”
周凯则扔过来一包上海特产的五香豆:“尝尝,年味儿还没过完呢!”
小小的寝室瞬间充满了熟悉的暖意,冲淡了不少旅途的劳顿和离愁。陈遇笑着把家里带的土特产拿出来分享,麻花、腊肉、辣酱摆了一桌子,引得赵强哇哇大叫。
“可以啊老陈!够意思!这回可解馋了!”赵强迫不及待地拆开一包麻花,咬得嘎嘣脆。
李文博也好奇地尝了点辣酱,被辣得直吸气,却连连说香。
周凯则对那条腊肉更感兴趣,已经开始琢磨着怎么在宿舍偷偷用电炉把它蒸了吃。
分享完食物,大家自然聊起了寒假的见闻。赵强最是兴奋,抓着一把瓜子,嗓门洪亮:“老陈,你是不知道,我回东北,跟我爹去江岔子冰钓,那才叫过瘾!零下三十度,凿开冰眼儿,下挂子(一种渔网),愣是捕上来一条十来斤的怀头鲶!那家伙,劲儿大的,差点把我拽冰窟窿里去!”
陈遇听得来了兴趣,放下手中的水杯:“东北冰钓用挂子?我们那边多是竿钓,玩手感。不过冬天鱼口确实得找,得用味道冲一点的饵,红虫或者自家泡的药米。”
“可不咋的!”赵强一拍大腿,仿佛找到了知音,“咱那旮旯就认红虫,活饵,那玩意儿在水底下扭啊扭,鱼老远就瞅见了!你们那药米啥路子?好使不?”
“还行,”陈遇笑了笑,想起自己那效果不错的私藏饵料,“主要是靠酒和香料泡,味道扩散得快,在冷水里诱鱼效果能持久些。回头有机会试试你们那的挂子,听起来挺霸道。”
“必须的!下回寒假你来俺们那旮旯,保证给你安排明白!咱也见识见识你那神饵!”赵强热情地发出邀请,又转向其他人,“诶,你们是不知道,冰钓这玩意儿,上瘾!蹲那儿啥也不想,就盯着冰洞,一有动静,心都快跳出来了……” 他手舞足蹈地比划着,把东北冰钓的乐趣描绘得活灵活现。
李文博回了趟苏北老家,周凯则在上海逛了不少地方。陈遇也简单说了说和朋友们冰钓、过年团聚的热闹,但那些最深的不舍和最重的承诺,他暂时藏在了心里,那是只属于他和远方那些人的宝贵记忆。
第二天,新学期正式拉开帷幕。课程表发下来,比上学期更加紧凑和专业。《鱼类营养与饲料学》、《水产养殖工程学》、《渔业资源与评估》……一门门课程预示着更深更专的领域正等待他去探索。
课堂上的陈遇,比上学期更加专注。他不再仅仅是为了学习而学习,而是带着明确的目的和问题。老师讲到配合饲料的原料选择时,他会立刻联想到自己尝试配制的钓饵,思考如何将工业化的饲料科学应用于休闲钓饵的开发;讲到养殖池的增氧系统时,他会联想到如何优化钓箱或暂养设备的活氧保持;讲到鱼类种群评估时,他会思考如何将这些模型用于预测自然水域的鱼情变化。
这种“学以致用”的强烈导向,让他的学习充满了主动性和乐趣。他频繁地跑去图书馆查阅相关资料,不仅看教材,还试图寻找国内外关于鱼类诱食性、摄食行为的最新研究文献,虽然受限于年代和语言,收获有限,但他乐此不疲。
蒋教授很快注意到了他的变化。在一次关于饵料添加剂的小组讨论后,蒋教授叫住了他:“陈遇,你这个寒假是不是做了什么特别的实践?感觉你思考问题的角度和深度,和上学期很不一样了。”
陈遇老实地回答:“教授,我假期和朋友们做了一些冰钓,自己也尝试着配了点饵料,发现了很多不明白的地方,所以特别想从书里找到答案。”
蒋教授赞赏地点点头:“很好!实践出真知,带着问题学,才是最好的学习方法。我们系里最近接了一个合作项目,是关于改善经济鱼类幼苗开口饵料效价的,里面涉及很多诱食剂和营养素配比的问题,你有没有兴趣参与进来,做一些基础性的实验工作?”
陈遇心中一喜,立刻答应:“当然有兴趣!谢谢教授给我机会!”
这意味着他能更深入地接触核心研究,甚至可能使用到系里更先进的实验设备。他知道,这些知识和经验,未来都可能转化为“旭遇”产品竞争力的基石。
除了学习,另一项重要的日常就是写信。寝室的熄灯后,他常常就着台灯微弱的光,铺开信纸,给林莉写信。他写上海潮湿的天气,写新学期的课程,写蒋教授的项目,写和赵强讨论南北钓鱼差异的趣事,写食堂新出的味道奇怪的菜,写对那条大鲤鱼的怀念,写浦江边看到的轮船,也写深深的思念。每一个字都写得认真,仿佛要将自已每天的生活点滴,都通过笔尖传递到遥远的北京。
他也给孙宇、张伟、王小虎和毛蛋写了信,交流学习上的困惑,讨论技术上的一些新想法,询问工作室的情况。他们的通信,不像与林莉那般细腻缠绵,却充满了志同道合者的相互砥砺和思维碰撞。
等待回信的日子,成了平淡学习生活中一抹亮色的期待。每次路过收发室,他都会下意识地放慢脚步,看看是否有自己的信件。当终于收到那封贴着邮票、写着熟悉娟秀字迹的信封时,他会像收到宝贝一样,迫不及待地回到寝室,小心翼翼地拆开,反复阅读每一个字,从字里行间想象着林莉在北京的生活。
南北相隔,尺素传情。知识与思念,同时在笔尖和心间流淌,推动着他们在各自的轨道上,为了那个共同的未来,扎实地向前行进。黄浦江的潮水起起落落,见证着这个北方青年的执着与成长。
请大家记得我们的网站:品书中文(m.pinshuzw.com)重钓人生路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