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的春天来得比上海更晚一些,风中依然带着料峭的寒意,但阳光已变得明亮透彻,榆树枝头也开始萌动起细小的芽苞。
林莉回到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校园里同样弥漫着新学期的气息。她同样带回了满满的家乡特产,与室友们分享着过年趣事和家中美食,寝室里顿时充满了欢声笑语。但她总会下意识地抚摸着腕上那条细细的银链,鱼形吊坠贴皮肤,冰凉渐渐被焐暖,仿佛某种遥远的联系。
她的新学期,同样充满了挑战。专业课的深度和广度都在增加,《国际金融》、《国际贸易实务》、《跨国公司管理》……大量的案例分析和全英文的参考材料让她不敢有丝毫松懈。她知道,陈遇他们在钻研技术,而她的战场,在市场和商业规则。未来他们的梦想若要实现,离不开对市场的洞察和商业模式的构建。这份认知,让她的学习也充满了使命感和方向性。
她会在图书馆里泡上整整一个下午,啃读那些晦涩难懂的经济学理论,分析跨国企业的成功案例。她会特别留意与新材料、新技术产品相关的市场推广和国际贸易案例,思考着如果将来“旭遇”的产品要走向更广阔的市场,可能会遇到哪些问题,又该如何解决。
课堂上,她变得更加勇敢,开始主动发言,提出自己的疑问和见解。她还加入了学校的英语口语社团,强迫自己多在公众场合用英语表达,因为她记得陈遇说过,未来要让世界看到“中国制造”的创新力量。
偶尔,她也会遇到挫折。比如一次微观经济学的考试成绩不如预期,或者是在社团活动中因为紧张而表达不够流畅。夜晚,独自躺在宿舍床上,望着窗外陌生的京城灯火,一种孤独和迷茫感也会悄然袭来。
这时,她会拿出陈遇的信,一遍遍地读。读他描述实验室里的新发现,读他和室友们的趣事,读他对未来的简单却坚定的规划,读他那含蓄却深沉的思念。字里行间,她能感受到那股踏实向上的力量,仿佛他就在身边,用他那独有的沉稳对她说:“没关系,慢慢来,你可以的。”
于是,她会重新振作起来,把挫折当作下一次努力的起点。她开始更细致地规划时间,更主动地向老师和同学请教,更努力地练习口语。她发现,当一个人有了明确想守护的东西和想抵达的远方时,所有的困难似乎都变得可以克服。
她也开始给陈遇写长长的回信。她告诉他北京干燥的春天,告诉他新学的经济学理论如何让她重新审视“旭遇”工作室的模式,告诉他英语社团里有趣的伙伴,告诉他她在王府井书店看到了一本关于品牌营销的书,觉得很受启发,也告诉他偶尔的思乡和对他、对朋友们的想念。
她的信纸,常常带着淡淡的馨香,字迹工整而清晰,偶尔还会在信纸角落画上一个可爱的小表情,或者一朵小小的花。她会细心地将英语学习笔记中觉得有用的部分整理出来,附在信里,也会小心翼翼地询问他饵料研究的进展,虽然她不太懂那些化学名词,但她想知道他的一切。
除了给陈遇写信,她也会给孙宇、张伟写信,交流学习心得,甚至还会讨论一些看似异想天开的想法,比如能否将孙宇的数据分析模型用于市场需求预测,或者张伟能否设计一个简单的库存管理程序给毛蛋用。她的视角常常能给理工科的兄弟们带来新的启发。
给王小虎的信则轻松许多,多是鼓励和问候,提醒他注意安全,别光顾着摆弄机床忘了学习。
偶尔,她也会收到毛蛋从老家寄来的信,信里总是热闹非凡,报告着工作室的最新动态——又有哪些钓友来咨询帐篷了,他又根据反馈改进了哪个设计,或者只是絮絮叨叨地说着家里的琐事和父母的念叨。读着毛蛋的信,仿佛就能看到那个永远充满干劲、咋咋呼呼的哥哥,让人忍不住莞尔。
在一个阳光明媚的周末,她和几个同学一起去逛了海淀图书城。在琳琅满目的书海中,她竟真的找到了几本关于中小企业营销和产品推广的书籍,如获至宝。她还特意去了一趟附近的体育用品商店,观察市面上有哪些钓具品牌,它们的包装、定价、销售渠道是怎样的,默默地在心里做着对比和分析。
晚上,她在信纸上写下这些见闻,并附上了自己的一些初步想法:“陈遇,我觉得我们的产品将来如果要做大,不能只靠口碑。或许可以借鉴这些成熟品牌的包装和宣传方式,哪怕一开始很简单,但要有品牌意识……当然,这只是我的一点不成熟的想法……”
笔尖在纸页上沙沙作响,窗外的月光洒落进来,温柔而宁静。南北相隔,他们在不同的城市,汲取着不同的知识,经历着不同的生活,却因为一份共同的情感和一个共同的梦想,而紧紧地联系在一起。
京华的春风,吹过未名湖,也吹拂着女孩认真的面庞。她正在用自己的方式,努力生长,为了能更好地与他,与他们,并肩站立,迎接未来那场充满挑战也充满希望的远航。思念无声,却厚重如山;前程尚远,却清晰如炬。
请大家记得我们的网站:品书中文(m.pinshuzw.com)重钓人生路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