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2章:创新举措:打造“文旅融合”示范区
清晨六点,周建国顶着一双布满血丝的眼睛,出现在了林枫的宿舍门口,手里提着两袋滚烫的包子和豆浆。
“祖宗,你让我联系张怀德总工,总得给个由头吧?”周建国把早饭往桌上一放,一屁股瘫在沙发上,整个人像是被抽了骨头,“我总不能说,我们林副县长半夜睡不着,想请您吃顿中午饭,顺便当个评委吧?人家不把我当神经病才怪。”
林枫正对着镜子扣衬衫的扣子,闻言笑了笑:“你就跟张总工说,清源县准备对老城区进行新一轮的规划论证,发现了一些与市里总体规划可能存在冲突的地方,想请他这位专家,以私人身份,过来帮忙斧正一下,提提意见。”
周建国眼睛一亮,这个理由滴水不漏。既抬高了对方的地位,又暗示了事情的重要性,还撇清了官方色彩,不至于让对方为难。他咂摸了一下,觉得这话说得很有水平,不像林枫平日里那种直来直去的风格。
“你小子,什么时候学会拐弯抹角了?”
林枫从镜子里看了他一眼:“跟周哥你学的。”
周建国一口豆浆差点喷出来,哭笑不得地指着他:“我可教不出你这种半夜三更把人往火坑里推的徒弟。”
上午九点,县政府三号会议室。
长条形的会议桌旁,气氛显得有些古怪。一边,是县文广旅局、住建局、规划局等部门的干部,他们正襟危坐,表情严肃,不时低声交谈,目光有意无意地瞟向主位。另一边,则是一群穿着朴素,神情各异的“老百姓”。
银匠赵铁山坐在角落,双手放在膝盖上,不停地搓着,那双能雕龙刻凤的手,此刻却显得有些无处安放。他旁边坐着几个老街的居民代表,正小声议论着,言语间充满了忧虑和迷茫。
古长青独自一人坐在最前面,闭目养神,仿佛周遭的一切都与他无关。他的面前,只放着一杯清茶,和一个用布包裹着的、长条形的卷轴。
文广旅局局长何平作为主持人,站在发言台前,手心全是汗。他清了清嗓子,念了一段四平八稳的开场白,然后便将话筒交给了古长青。
“下面,有请我们县里文物保护领域的专家,古长青老师,为大家介绍一下我县历史文化遗产的现状。”
古长青缓缓睁开眼,站起身,没有走向发言台,而是走到了会议室前方挂着投影幕布的墙边。他解开布包,一幅巨大的、手绘的地图被他展开,用磁吸固定在幕布上。
地图一出,满座皆惊。
那是一幅清源县的全域地图,但上面没有行政区划,也没有公路交通,只有密密麻麻、颜色各异的标记。
“这是我用三十五年时间,走遍清源县每一个角落,画出的‘清源文脉图’。”古长青的声音不大,却带着一种不容置疑的穿透力,他拿起一根伸缩教鞭,指向地图,“红色的点,代表已经彻底消失的文化遗迹,共计八十二处。蓝色的点,代表濒临坍塌或损毁严重的,六十一处。黑色的点,是目前尚存、基本完好的,三十三处。”
他没有引用任何枯燥的数据报告,只是用教鞭,一个一个点着那些标记。
“城西的关帝庙,以前是清源最大的庙会举办地。八十年代初,改成了电影院,后来电影院倒闭,就成了危房,前几年被拆了,现在是一家火锅店。”
“南山的望江亭,李太白当年游历至此,曾在此留下诗篇,县志里有记载。九零年修国道,为了取直,把那座山头削平了半边,望江亭,自然也没了。”
“北街的张家大院,五进的院子,是本县保存最完整的清代民居。户主后人把房子卖给了开发商,开发商嫌修复成本高,一把火烧了,说是意外失火,最后在那块地上盖了三栋商品楼。”
他每说一处,赵铁山和那些老居民的脸色就黯淡一分。那些名字,他们都听过,都是他们儿时记忆里鲜活的存在,如今却只能在一位老人的地图上,变成一个冰冷的标记。
在座的官员们,则开始坐立不安。古长青说的这些,有些他们知道,有些他们不知道,但如此集中地、赤裸裸地摆在面前,像一记记耳光,扇在每个人脸上。
最后,古长青的教鞭,重重地落在了地图中心,那个被蓝色圆圈圈起来,旁边还打了个问号的地方。
“山陕会馆。清源商帮曾经的辉煌,也是我们清源县,目前等级最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古建筑群。现在,它也要变成一个红色的点了。”
说完,他收起教鞭,回到座位,重新闭上了眼睛,仿佛耗尽了所有力气。
整个会议室,死一般的沉寂。一种巨大的悲哀和无力感,笼罩着所有人。赵铁山低着头,看着自己粗糙的双手,眼眶红了。
何平局长站在台上,张了张嘴,却一个字也说不出来。他原本准备好的,关于“保护与发展并重”的官样文章,此刻显得那么虚伪和可笑。
就在这时,林枫打开了他面前的话筒。
“古老师的报告,很沉重。”他的声音打破了寂静,清晰地传到每个人耳中,“它告诉我们,我们正在失去什么。但今天,我不想只讨论失去。我想和大家探讨一下,我们能创造什么。”
创造?
所有人都抬起头,不解地看着他。家底都快败光了,还谈什么创造?
林枫没有理会众人的目光,他按下了面前笔记本电脑的连接键,投影幕布上,古长青那张悲凉的地图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一页ppt。
标题是:《清源县“古城之心”文旅融合示范区概念规划》。
“长期以来,我们都陷入了一个误区。认为文化保护和经济发展是矛盾的,是一道非此即彼的选择题。我们要么为了Gdp,推倒老房子;要么为了保住老房子,牺牲发展机遇。”
“但有没有第三种可能?”
林枫按动翻页笔,一张精美的效果图出现在屏幕上。
那是山陕会馆,但又不是现在的山陕会馆。大殿和戏台被修复得古朴典雅,院子里摆着藤编的桌椅,坐满了品茶看戏的游客。戏台上,几个身着戏服的演员正在表演,正是那失传已久的“清源小调”。
“这叫‘活化利用’。白天,这里可以是清源民俗博物馆,展示古老师地图上那些消失的记忆。晚上,它可以变身为一个实景演艺茶馆。门票、茶水、点心,这就是收入。这比把它圈起来,只卖一百块一张的参观门票,哪个更有生命力?”
赵铁山的眼睛,猛地亮了。
林枫再次翻页,画面切换到会馆的东西厢房。一间厢房里,一位酷似赵铁山的老师傅,正坐在工作台前,向游客展示银饰的锻造过程。另一间厢房,则挂满了精美的剪纸和竹编作品。
“非遗传承,不能只靠情怀。赵铁山师傅的手艺,是宝贝。但宝贝锁在箱子里,就只是一块会氧化的金属。我们要做的,是给它一个舞台。我们会邀请县里所有的非遗传承人,入驻山陕会馆,建立大师工作室。前店后厂,游客不仅能买,还能亲手体验。政府免除租金,并提供营销支持。”
赵铁山的手,紧紧攥成了拳头,身体因为激动而微微颤抖。
“光有线下还不够。”林枫的语速开始加快,思路如同奔流的江河,一泻千里,“我们会成立一个文创公司,为每一项非遗技艺,拍摄纪录片,讲述它背后的故事。我们会和影视剧组合作,让赵师傅的凤钗,戴在最红的明星头上。我们会和社交媒体上的网红合作,让清源小调,成为最流行的背景音乐。”
“我们要让年轻人觉得,传统,是一件很酷的事情。”
会议室里,那些原本死气沉沉的眼睛,此刻都亮了起来。他们仿佛看到了一扇全新的大门,正在缓缓打开。
“山陕会馆,只是一个点。以这个点为核心,我们将启动‘百匠千工一条街’计划。”
又一张规划图出现,整个老街区都被囊括进来。破败的院落被修缮,变成了各具特色的民宿;坍塌的祠堂被重建,成了讲述家族历史的纪念馆;空置的民居,则成了青年艺术家的画廊和咖啡馆。
“我们将成立专项基金,对老街区的古建筑进行抢救性修复。修复好的建筑,产权不变,但政府拥有十年到二十年的经营权。我们将引入社会资本,共同开发。让游客来到清源,有得看,有得玩,更有得住。让他们花的每一分钱,都变成我们保护历史的经费。”
林枫的汇报,已经完全脱离了传统政府报告的范畴。他没有谈论意义,没有喊口号,他说的每一句话,都指向一个最实际的目标——如何让文化,变成可以赚钱的生意。
这套逻辑,那些官员们听懂了。何平局长嘴巴微张,他看着ppt上那些闻所未闻的名词——“沉浸式体验”、“Ip衍生品”、“数字博物馆”,感觉自己像是掉进了一个新世界。
古长青也听懂了。他看着林枫,眼神里充满了震撼。他穷尽一生,都在为保护而奔走呼号,却始终在防守。而眼前这个年轻人,却用一种他从未想象过的方式,直接发起了进攻。
“各位,”林枫合上电脑,站起身,目光扫过全场,“鸿远集团的方案,承诺给我们一个商业中心。而我这份方案,承诺给我们一个会下金蛋的,属于清源县自己的文化品牌。”
“哪个更有价值,我想,大家心里都有一杆秤。”
会议室里,先是短暂的寂静,随即爆发出雷鸣般的掌声。赵铁山站起来,用力地鼓着掌,眼泪顺着脸上的皱纹流了下来。那不是悲伤的泪,是看到了希望的泪。
他的头顶,民心值从【-40,迷茫\/期盼】,猛地跳成了【+80,激动\/信赖】!
会场所有“百姓代表”的头顶,几乎都在同一时间,冒出了耀眼的绿色数字。
林枫看着这一切,心中却没有太多轻松。他知道,这只是第一步。要让这个计划落地,他还需要最关键的一块敲门砖。
他抬手,示意大家安静。
“当然,我这份规划,目前还只是一个草案,一个美好的想象。它是否科学,是否可行,是否比鸿-远集团的方案更具操作性,都需要更权威的专家来评判。”
所有人的目光,都聚焦在他身上。
周建国坐在后排,心脏提到了嗓子眼,他知道,正戏要来了。
林枫微微一笑,抛出了那枚早已准备好的炸弹。
“所以,今天中午,我已经约了市规划设计院的总工程师,张怀德先生。我将把我的这份草案,和鸿远集团的正式方案,同时摆在他的面前。”
“孰优孰劣,请他这位全省最顶尖的规划专家,来做这个‘评委’。”
话音落下,满座俱寂。
何平局长手里的保温杯,“咣当”一声掉在了地上。
请大家记得我们的网站:品书中文(m.pinshuzw.com)官场:我能看到民心值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