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建设”与“德治教化”为社会运行构筑了刚性的规则框架和柔性的价值引导,而“自治强基”则是激发社会内在活力、实现基层社会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监督的关键路径。它意味着将治理的重心沉到基层,将参与的权力交给群众,让千千万万个社会细胞活跃起来,形成“人人参与、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治理共同体。清州在经历了权力过度集中导致的系统性风险后,深刻地认识到,基础不牢,地动山摇。唯有夯实基层基础,激发社会内生动力,治理体系才能稳固,发展成果才能持久。一场以党建引领为核心,以群众为主体,以提升基层治理效能为目标的“自治强基”实践,在清州的城乡社区蓬勃开展。
这场“自治强基”的探索,是一场治理结构、治理方式和治理文化的深刻变革,其核心是还权于民、赋能于基层,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
模式一:城乡社区的“多元共治”与“精细网格”
社区和村庄是社会治理最基本的单元,是自治实践的主战场。
· “党建引领”下的“三驾马车”协同: 在城市社区,强化社区党组织领导核心作用,健全社区党组织领导下的社区居民委员会、业主委员会、物业服务企业协调运行机制(俗称“三驾马车”)。社区党组织负责统筹协调、凝聚力量;居委会依法履行自治功能,组织居民参与公共事务;业委会代表业主利益,监督物业服务;物业企业提供专业服务。通过定期召开联席会议,协商解决小区停车、垃圾分类、公共设施维护、宠物管理等民生“关键小事”。
· “全科网格”与“微治理”体系深度融合: 将社区(村)科学划分为若干基础网格,整合党建、综治、城管、信访、应急、民生服务等各类网格,实现“多网合一”。网格员作为“前哨”和“探头”,承担信息采集、政策宣传、矛盾调解、便民服务、风险排查等职责。同时,在网格内推广“楼门院长”、“党员中心户”、“乡贤理事会”等“微治理”模式,将治理触角延伸到楼栋、单元和农户,实现“小事不出网格、大事不出社区(村)”。
· “社区议事厅”与“民主恳谈”制度化: 普遍建立社区(村)居民议事会、民主恳谈会、小区事务协调会等协商平台。凡是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公共事务、公益事业,以及居民反映强烈的实际问题,都纳入协商范围。采取“民事民提、民事民议、民事民决、民事民评”的方式,引导居民有序参与决策和监督。例如,某个老旧小区改造方案,就是经过多轮居民议事会充分讨论、修改后才最终确定,获得了居民的高度认可。
模式二:乡村治理的“三治融合”与“内生驱动”
在广袤的农村,自治实践与乡村振兴战略紧密结合,焕发新的活力。
· “村规民约”的修订与活化: 引导各村在法律法规框架下,结合实际修订完善村规民约。新的村规民约不仅包含环境卫生、邻里关系、孝老爱亲等传统内容,还融入了产业发展、生态保护、移风易俗(如抵制天价彩礼、铺张浪费)等新时代要求。通过村民代表大会表决通过后,成为村民共同遵守的行为规范,并建立相应的积分管理、红黑榜等激励约束机制,使其真正“约”出新风尚、“约”出好秩序。
· “乡贤理事会”的桥梁纽带作用: 挖掘和发挥本村老党员、老干部、老教师、经济文化能人、返乡创业青年等“新乡贤”的作用,组建乡贤理事会。他们利用其威望、资源和智慧,参与村庄规划、产业引导、矛盾调解、公益事业和文明乡风建设,成为村“两委”联系服务群众、推动乡村治理的重要辅助力量。
· “集体经济”发展与治理能力提升互动: 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发展壮大新型农村集体经济。集体经济实力的增强,使得村集体有能力为村民提供更好的公共服务(如改善基础设施、提高养老医保补贴、设立教育奖学金),从而增强了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和号召力,提升了村民参与自治的积极性和获得感。
模式三:社会组织与志愿服务的“协同增效”与“专业支撑”
各类社会组织和志愿者是基层自治不可或缺的协同力量。
· “社区社会组织”的培育与赋能: 大力培育公益慈善类、生活服务类、社区事务类、文体活动类等社区社会组织。通过政府购买服务、提供活动场地、给予资金扶持、加强能力建设等方式,支持它们承接社区服务项目,开展邻里互助、养老托幼、环境治理、文化娱乐等活动,满足居民多样化、个性化需求。
· “专业社工”力量的引入与嵌入: 推行“社工+志愿者”联动服务模式。专业社工机构入驻社区,运用专业理念和方法,为老年人、儿童、残疾人、特殊困难群体等提供精细化、专业化的服务,并带动和培训社区志愿者,提升志愿服务的专业水平。
· “志愿积分”与“时间银行”的激励探索: 在一些社区试点推行志愿服务积分管理和“时间银行”模式。志愿者提供服务积累积分或储存服务时间,可以在需要时兑换相应的服务或实物,或在评先评优、享受社区便利服务时获得优先权,形成“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良性循环。
模式四:数字技术赋能下的“智慧自治”与“在线参与”
科技为基层自治插上了智慧的翅膀。
· “社区云”与“智慧社区”平台建设: 开发应用集政务咨询、事务办理、议事协商、信息发布、邻里互动、物业服务等功能于一体的“社区云”或智慧社区App。居民动动手指就能了解社区动态、参与线上议事、报名参加活动、反映问题诉求,打破了参与治理的时空限制,提高了自治的效率和便捷性。
· “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协商议事: 对于涉及面广的社区公共议题,采取“线上发布议题、征集意见,线下召开会议、深入讨论,线上公示结果、接受监督”的模式,拓宽了居民参与的渠道,提升了决策的民主性和科学性。
· “数据驱动”的精准服务与风险预警: 在依法保护隐私的前提下,利用社区平台积累的数据,分析居民的需求特点和变化趋势,为精准化服务和管理提供依据。同时,对网格员上报、居民反映的问题数据进行汇聚分析,可以早期发现社区治理中的苗头性、倾向性问题,实现风险预警和主动治理。
挑战与展望:
“自治强基”的实践,极大地激发了基层社会的活力,增强了居民的归属感和主人翁意识,许多过去依靠行政力量难以解决的“老大难”问题,在群众的集体智慧和共同努力下得到了有效化解。然而,自治能力的提升非一日之功,仍面临居民参与不均衡、部分基层组织能力薄弱、自治与行政边界不清、可持续性保障等挑战。
李正峰在基层治理创新现场会上指出:“基层是社会治理的最末端、服务群众的最前沿。要把抓基层打基础作为长远之计和固本之策,持续为基层赋权、赋能、减负,不断完善党组织领导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城乡基层治理体系,真正让基层强起来、活起来。”
赵晓颖在深入社区调研后写道:“在清州的基层,能感受到一种‘自下而上’的生长力量。当居民们为了共同的家园而商议、行动时,当村庄依靠内部力量实现善治时,社会治理便拥有了最深厚的根基和最持久的动力。这种‘自治强基’的探索,与‘法治’、‘德治’相互支撑,共同构筑了清州社会治理现代化的坚实三角支架,也为最终实现依靠科技支撑的‘智治’,奠定了最为重要的组织基础和人文基础。”
这日益活跃的基层自治实践,不仅有效提升了社会治理的精细化水平和响应速度,也为下一阶段运用现代科技手段提升治理效能的“智治支撑”,提供了丰富的应用场景和坚实的实践基础,标志着清州的社会治理正在向更高水平、更现代化的形态迈进。
请大家记得我们的网站:品书中文(m.pinshuzw.com)官场破局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