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夜约见的纸条让苏明远彻夜难眠,但第二日一早,另一个意外的邀请打断了他的忧虑。
苏兄,有个好消息!顾慎行兴奋地跑到他房中,孙老先生邀请我们参加今晚的文人雅集,这可是千载难逢的机会!
孙老先生?苏明远疑惑地问道。
就是昨天在博雅斋遇到的那位博学长者,顾慎行解释道,他说今晚在墨香轩有个文人聚会,会有不少京师名流参加。他觉得我们这些外地举人也应该见识见识京师的文化风采。
苏明远想起了昨日在书店遇到的那位温文尔雅的老者,此人确实学识渊博,谈吐不凡。能够参加京师的文人雅集,对了解这里的文化氛围确实很有帮助。
还有谁会参加?苏明远问道。
据说有翰林院的几位学士,还有一些在朝的文官,以及京师的知名文人。顾慎行兴奋地说道,这种机会可不多见,平时我们这些外地举人很难接触到这个层次的人物。
苏明远心中一动。这样的聚会确实是了解京师文化圈和政治动向的好机会,说不定还能获得一些有用的信息。
好,我们一起去。他答应道。
傍晚时分,苏明远与顾慎行等几个举人一同前往墨香轩。这是一处位于内城深处的雅致庭院,主人是一位退休的翰林学士,平时专门用来举办各种文化活动。
庭院布置得极为典雅,假山流水,亭台楼阁,到处都透着书香气息。主厅中摆放着精美的字画,博古架上陈列着各种文房珍玩,显示着主人的不凡品味。
诸位远道而来的才俊,欢迎光临寒舍!主人孙老先生亲自出来迎接,今夜群贤毕至,正是论文赏字的好时机。
厅中已经聚集了二十多人,从衣着和气质来看,都是有身份地位的人物。苏明远被介绍给在场的诸位长辈,其中确实有几位翰林学士和朝廷官员。
这位是礼部郎中刘大人,孙老先生介绍道,刘大人不仅政务繁忙,文章也是一绝。
这位是翰林院编修王大人,诗词造诣极深。
这位是户部员外郎赵大人...
一圈介绍下来,苏明远对在场人员的背景有了大致了解。这些人确实都是京师文化圈的重要人物,能够参加这样的聚会,确实是难得的机遇。
聚会开始后,大家先是品茗赏画,然后开始文学创作和讨论。有人即兴作诗,有人挥毫泼墨,有人高谈阔论,气氛非常热烈。
诸位,不如我们以为题,各自作诗一首如何?翰林编修王大人提议道。
这个提议得到了大家的赞同,众人纷纷开始构思。苏明远也不例外,他想起了杜甫的一些春景诗,但当然不能照搬,只能借鉴其意境和手法。
很快,大家陆续完成了自己的作品。刘郎中第一个吟诵:
春风又绿京师柳,万里河山入眼眸。 但愿朝廷施仁政,百姓安居乐无忧。
这首诗表面上是写春景,实际上却在暗示对朝政的看法。在场的人都会心一笑,显然理解其中的含义。
接下来几位也相继吟诵,每首诗都很有水平,而且往往在写景之余,暗含某种政治观点或人生感悟。
轮到苏明远时,他吟诵道:
春雨润物细无声,万物生发正当时。 寒门学子怀壮志,愿为苍生献微词。
这首诗既表达了对春天的喜爱,也表明了自己的志向,获得了在场众人的一致好评。
苏举人果然才华横溢!王编修赞叹道,这首诗既有文采,又有抱负,实属难得。
是啊,刘郎中也点头道,特别是愿为苍生献微词这句,体现了读书人的责任担当。
接下来的讨论更加深入,话题也从纯粹的文学转向了对时政的评论。苏明远仔细聆听着,试图从中获取有用的信息。
诸位,最近朝廷的一些政策,大家有何看法?孙老先生话锋一转,提出了一个敏感话题。
这个问题让在场的气氛微妙地变化了。大家虽然都是文人雅士,但毕竟也是朝廷官员,对政治话题的讨论必须格外谨慎。
老先生所指的是哪些政策?赵员外郎小心地问道。
比如说,最近关于科举改革的一些传言,孙老先生意味深长地说道,听说朝廷要采取更严格的措施,确保考试的公正性。
这个话题一出,在场的人都变得严肃起来。苏明远注意到,几个朝廷官员交换了眼神,显然对这个话题很敏感。
科举乃是国家选才的重要途径,公正性确实应该得到保障。王编修谨慎地说道。
话是如此,但如何确保公正,却是个复杂的问题。刘郎中接话道,有些时候,过于严格的措施可能会误伤无辜。
这句话引起了一些人的共鸣。苏明远敏锐地感觉到,在场的人对朝廷最近的严查行动似乎有不同的看法。
刘大人此言有理,一个年长的翰林学士说道,任何改革都要慎重,不能因为个别问题就全盘否定现有制度。
可是,一个较年轻的官员反驳道,如果不严厉打击舞弊行为,如何维护科举的权威性?
这场讨论逐渐变得激烈起来,在场的人明显分成了两派:一派支持严厉打击,一派主张温和处理。
苏明远仔细观察着每个人的表态,试图从中分析出他们的真实立场。他发现,那些支持严厉打击的,大多是较年轻的官员;而主张温和处理的,则多是年长的、在朝中有一定地位的人物。
诸位,诸位,孙老先生看到争论越来越激烈,连忙出来调解,我们今晚是来品文论字的,不如还是回到文学话题上来?
但争论并没有因此停止,反而有越演越烈的趋势。就在这时,一个一直默不作声的老者忽然开口了。
诸位的讨论都很有道理,但老夫想提醒一句,那个老者慢慢地说道,语气中带着某种深意,在这京师,有些话说出来容易,收回去就难了。
这句话如一盆冷水,瞬间浇灭了在场的争论。大家都停下来,看着那个说话的老者。
苏明远仔细打量着这位老者,发现他约莫六十多岁,衣着朴素,但眼神极其锐利。从刚才大家对他的反应来看,此人在这个圈子中必然有着特殊的地位。
李老说得对,孙老先生连忙附和道,我们还是谈些轻松的话题吧。
但那个李老却没有停止的意思,他的目光在在场的每个人脸上扫过,最后停在了苏明远身上。
苏举人是吧?李老忽然开口道,老夫观你刚才的诗作,颇有见地。不知你对时政有何看法?
这个突然的问题让苏明远心中一紧。在这种场合被直接询问政治观点,必须格外小心。
学生不才,对时政了解有限,苏明远谦虚地回答,只是觉得,无论什么时候,公正和仁德都应该是治国的根本。
李老深深地看了他一眼,然后点点头:年轻人能有这样的认识,很不容易。
他顿了顿,又说道:不过,老夫要提醒你一句,在这京师,公正和仁德固然重要,但有时候,智慧和谨慎更加重要。
这句话听起来像是在点拨,但苏明远感觉其中似乎还有警告的意味。
聚会继续进行,但气氛明显变得拘谨了许多。大家都小心翼翼地选择话题,避免再次触及敏感的政治问题。
临近散席时,李老忽然走到苏明远身边,压低声音说道:年轻人,有时间的话,不妨到老夫那里坐坐。
说完,他递给苏明远一张名片,然后就离开了。
苏明远看了看名片,上面只写着李济民三个字,以及一个简单的地址。
聚会结束后,苏明远与顾慎行等人一同离开墨香轩。路上,顾慎行兴奋地讨论着今晚的见闻。
今晚真是大开眼界!他说道,能够和这么多名人雅士交流,实在是难得的经历。
是啊,另一个举人也附和道,特别是那些翰林学士的见解,真是让人受益匪浅。
但苏明远的心情却很复杂。今晚的雅集让他看到了京师文化圈的另一面——表面上的风雅交流,实际上却暗藏着复杂的政治角力。
更令他深思的是李老的那番话。这位看似普通的老者显然有着不凡的背景,而他的警告也让苏明远意识到,自己在这个复杂环境中的处境可能比想象的更加危险。
回到求贤院时,已是深夜。苏明远发现院中异常安静,连平时值夜的灯笼都熄灭了几盏。
这种异样的安静让他感到不安。而当他走到自己房间门口时,发现门缝中透出微弱的光亮,说明房间里有人。
苏明远心中一紧,悄悄推开房门,只见一个黑衣人正在翻查他的物品。
请大家记得我们的网站:品书中文(m.pinshuzw.com)知不可忽骤得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