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开永安镇后,马车继续北上。沿途的景色越来越平坦,人口也越来越稠密,这表明距离京城越来越近了。
第三天傍晚,马车在一个叫做安和驿的驿站停下过夜。这个驿站比较大,设施也比较完善,显然是一个重要的交通枢纽。
在驿站的大堂里,苏明远遇到了一个意外的熟人——原来在清远县邻县任职的陈县令。两人在几次公务会议上见过面,虽然不算熟悉,但也算认识。
苏兄!陈县令远远就认出了苏明远,听说你要高升进京,恭喜恭喜!
陈兄客气了。苏明远回礼,你这是要去哪里?
我也是进京,不过是去办事的。陈县令解释道,听说朝廷要推行新政,我们这些地方官都要学习新的政策。
两人在驿站的客房里详谈。陈县令对苏明远在清远县的改革成果很感兴趣,不断询问具体的做法。
苏兄,你在清远县的那些改革措施,我们都听说了。陈县令说道,特别是那个义学,确实是个好主意。我也想在我们县推广,但阻力很大。
什么阻力?苏明远问道。
主要是一些大户反对,说什么破坏传统秩序。陈县令苦笑道,他们势力很大,我一个人也斗不过他们。
这个问题苏明远很熟悉,因为他在清远县也遇到过同样的阻力。
陈兄,改革确实不容易,但关键是要坚持。苏明远说道,只要真正为百姓好,时间会证明一切的。
话是这么说,但具体怎么操作呢?陈县令请教道,你是怎么说服那些反对者的?
苏明远详细介绍了自己的经验:第一,要有充分的准备,包括政策设计、资金筹措、人员安排等;第二,要有坚定的决心,不能因为一点阻力就放弃;第三,要讲究策略,先易后难,逐步推进;第四,要争取多数人的支持,让受益者成为改革的维护者。
陈县令认真地记录着这些建议:苏兄的经验太宝贵了!等你到了京城,一定要把这些经验推广到全国。
希望如此吧。苏明远说道,不过,每个地方的情况不同,不能简单地照搬,还是要因地制宜。
谈话一直持续到深夜。通过这次交流,苏明远对其他地方的情况有了更多了解,也对自己即将在京城承担的工作有了更清楚的认识。
第四天上午,两人同行一段路程。陈县令还在继续请教改革的具体做法,苏明远也毫无保留地分享自己的经验。
苏兄,有个问题我一直想问。陈县令说道,你推行这些改革的时候,有没有担心过失败的后果?
这个问题触及了苏明远内心深处的思考。
说不担心是假的。苏明远坦诚地回答,但我觉得,做官就是要承担责任。如果因为害怕失败就什么都不做,那当官还有什么意义?
可是万一失败了,不仅自己的前程受影响,还可能连累下属和百姓。陈县令担心地说道。
这确实是个问题。苏明远沉思道,但我觉得,关键是要评估风险和收益。如果改革成功了,受益的是千千万万的百姓;如果失败了,损失的主要是个人前程。这个账还是算得过来的。
苏兄的境界确实高。陈县令佩服地说道,我们这些人,往往想得太多,做得太少。
不是境界高低的问题,而是价值观的问题。苏明远说道,如果把当官看作是为自己谋利,那当然要谨小慎微;如果把当官看作是为百姓服务,那就要勇于担当。
这种价值观的对话,让两人都有很多感触。
中午时分,两人到了一个分岔路口,陈县令要转向另一条路去办事,两人在这里分别。
苏兄,希望我们在京城还能再见。陈县令依依不舍地说道,你的话让我很受启发,回去后一定要好好推行改革。
陈兄,改革不易,但只要坚持,总会有成果的。苏明远鼓励道,有什么困难,可以写信交流。
目送陈县令的马车远去,苏明远继续自己的旅程。这几天的路上经历,让他对自己在清远县工作的影响有了更深的认识。原来,那些看似微不足道的地方改革,已经在更大范围内产生了影响,成为其他地方学习的榜样。
这既让他感到骄傲,也让他感到责任重大。如果朝廷真的要在全国推广类似的改革措施,那他在京城的工作就不仅仅是个人职业发展的问题,而是关系到千千万万百姓福祉的大事。
下午时分,马车行驶在一段比较偏僻的山路上。这里山清水秀,景色优美,但人烟稀少。苏明远正在车中休息,忽然听到外面传来一阵呼救声。
救命啊!救命啊!
苏明远立刻让车夫停车,下车查看情况。只见路边有一辆翻倒的马车,一个穿着商人服装的中年男子坐在地上,腿部似乎受了伤。
这位老爷,求求您救救我!商人看到苏明远,如见救星般恳求道。
苏明远立刻上前查看伤势。商人的腿部有明显的外伤,但不算太严重。他让车夫帮忙,把商人扶到自己的马车上,并简单包扎了伤口。
多谢老爷救命之恩!商人感激涕零,在下姓李,是贩卖丝绸的。刚才马车轮子陷进坑里,翻车了。
李老板不必客气,举手之劳而已。苏明远说道,你这是要去哪里?
我也是要去京城的。李商人回答,听说那里要推行新政,对我们做生意的有好处。
哦?什么好处?苏明远好奇地问道。
听说新政要统一度量衡,规范市场秩序,这样我们做生意就更方便了。李商人兴奋地说道,以前各地的标准不一样,经常出现纠纷。
这个消息让苏明远很感兴趣。看来朝廷的新政确实是一个系统性的改革,不仅涉及财政税收,还包括商业管理等方面。
那你觉得新政会成功吗?苏明远继续询问。
应该会吧。李商人想了想说道,听说主持新政的王相公很有能力,而且找了很多有经验的官员来帮忙。比如那个清远县的苏县令,听说改革做得很好,现在也被调到京城了。
又听到自己的名字,苏明远心中暗笑,但表面上保持平静:你对那个苏县令了解吗?
了解一些。李商人说道,我有个朋友就在清远县做生意,他说苏县令确实是个好官。不仅为百姓着想,对我们商人也很公平,不像有些官员,专门敲诈勒索。
具体怎么公平?苏明远问道。
比如说,以前在清远县做生意,要交很多乱七八糟的费用,什么过路费、摊位费、保护费等等。苏县令来了以后,把这些都统一了,而且标准很清楚,不许随意加收。李商人详细解释道,还有,以前如果和当地人发生纠纷,我们外地商人往往吃亏。现在不一样了,苏县令办案很公正,不偏不倚。
这些评价让苏明远很欣慰。他在清远县推行的改革,确实考虑到了各个方面,包括商业环境的改善。看来这些努力都没有白费。
你说的这些,我也有所耳闻。苏明远说道,希望新政能够把这些好的做法推广到全国。
是啊,那样的话,我们做生意就更方便了。李商人憧憬地说道,而且听说朝廷还要修建更多的道路和桥梁,改善交通条件,这对商业发展也有好处。
这一路上,李商人一直在描述自己对新政的期望,以及对经济发展的憧憬。这让苏明远对民间的反应有了更直观的了解。
看来,朝廷的新政确实得到了很多人的支持,特别是那些希望通过公平竞争获得发展机会的人。这也给了他更大的信心,相信自己即将承担的工作是有意义的。
傍晚时分,马车到达了另一个驿站。李商人的伤势已经稳定,可以独立行动了。
老爷,您的大恩大德,在下永远不会忘记。李商人临别时说道,如果您到京城后需要什么帮助,尽管找我。我在京城的丝绸行叫同和号,很好找的。
李老板客气了,一路保重。苏明远客气地回应。
目送李商人离去,苏明远在驿站的房间里总结这一天的经历。从陈县令到李商人,不同身份的人都对新政寄予厚望,也都对自己在清远县的工作给予了高度评价。
这让他对即将开始的京城生涯充满了期待,同时也感到了巨大的责任。无论是官员还是商人,都希望通过改革获得更好的发展环境。他必须在新的岗位上努力工作,不辜负这些期望。
夜深了,苏明远在灯下写道:离清远五日,一路所见所闻,皆为改革之呼声。民心所向,不可违也。明日即将到达京城,当以此为动力,在新的岗位上继续为国为民尽力。
明天,他就要到达那个梦寐以求的政治中心了。在那里,等待他的将是更大的舞台,更复杂的挑战,也是实现更大理想的机会。
请大家记得我们的网站:品书中文(m.pinshuzw.com)知不可忽骤得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