翌日清晨,苏明远的马车行驶在通往汴京的官道上。虽然已经离开清远县一日,但那种离别的愁绪仍然萦绕在心头。透过车窗,他看到路边的景色逐渐发生变化——从熟悉的丘陵地貌,变成了相对平坦的平原,这标志着他正在远离那个生活了三年的地方。
大人,前面有个村子,是否停下歇息?车夫问道。
苏明远看了看天色,点头同意。虽然急于赶路,但也不能过分劳累,毕竟到京城还有好几天的路程。
这个村子叫做柳村,规模不大,但看起来比较富庶。村口有一个小集市,商贩们正在叫卖各种货物。苏明远下车活动筋骨,顺便观察这里的民情。
这位老爷面生,不是本地人吧?一个卖茶水的老妇人主动搭话。
是的,我从清远县过来,要去京城。苏明远客气地回答。
清远县?老妇人眼前一亮,那可是个好地方啊!听说那里的县令是个大好人,为百姓做了很多好事。
苏明远心中一动:老人家怎么知道清远县的事?
嗨,现在谁不知道啊!老妇人兴奋地说道,那个苏县令的事迹都传遍了附近几个县。听说他让穷人家的孩子也能读书,还修了大水库,收拾了那些贪官污吏。我们村里好多人都说,要是我们这里也能来个这样的县令就好了。
这个消息让苏明远既意外又欣慰。他没想到自己在清远县的事迹竟然传播得如此之广。看来,好的政绩确实会不胫而走,成为百姓们茶余饭后的谈资。
老人家,你们这里的县令怎么样?苏明远好奇地问道。
老妇人脸色一暗:别提了,我们这里的县令只知道搜刮民财,从来不为百姓着想。前几天又要加税,说是修衙门,但谁知道钱到底花到哪里去了。
这种对比让苏明远深有感触。同样是县令,不同的人会有完全不同的作风。而百姓们对于好官和贪官的分辨,往往比任何考核都要清楚。
那个苏县令现在怎么样了?老妇人继续问道,听说朝廷要重用他?
听说是要调到京城去了。苏明远含糊地回答,不想暴露自己的身份。
那真是太好了!老妇人高兴地说道,像这样的好官就应该当大官,这样能帮助更多的人。
这种朴素的认知让苏明远深受感动。在普通百姓心中,官员的升迁不是为了个人荣耀,而是为了能够帮助更多的人。这也提醒他,无论走到什么位置,都不能忘记为民服务的初心。
从柳村出发后,苏明远一直在思考刚才的对话。他意识到,自己在清远县的工作不仅仅影响了当地的百姓,也成为了周边地区的一个标杆。这种影响力既是荣誉,也是责任。
第二天中午,马车到达了一个较大的城镇——永安镇。这里是几条官道的交汇点,商贾云集,十分繁华。苏明远决定在这里用午膳,同时了解一下当地的情况。
在一家看起来不错的酒楼里,苏明远点了几样当地特色菜。酒楼里客人很多,大多是南来北往的商人。他们的谈话中,不时提到朝廷的新政和各地的政治变化。
听说朝廷最近在推行什么新政,要改革赋税制度。一个商人说道。
是啊,听说是那个王安石王相公主持的。另一个商人回应,不知道对我们做生意有什么影响。
我倒是听说了一个好消息,第三个商人插话道,清远县有个县令叫苏明远的,改革做得很好,现在被调到京城去了。说不定新政就是要推广他的那套做法。
听到自己的名字,苏明远不由得竖起耳朵仔细听。
苏明远?我也听说过这个人。第一个商人点头,听说他在清远县把税收搞得很公平,不像有些地方,有钱人少交,没钱人多交。
不只是税收,第二个商人补充道,听说他还办了什么义学,让穷人家的孩子也能读书。这种事情,一般的官员可做不出来。
那倒是个好官。第三个商人感慨道,可惜这样的官员太少了。大多数官员只关心自己的前程,哪里管百姓的死活。
这种来自民间的评价,比任何官方的考核报告都更让苏明远感到欣慰。它说明自己的工作确实得到了普通民众的认可,改革的成果确实产生了影响。
用完午膳,苏明远在镇上转了转。永安镇确实比清远县繁华得多,各种商铺林立,货物琳琅满目。但他也注意到,这里的贫富差距似乎更大。豪华的宅院和破旧的棚户形成鲜明对比,穿着绫罗绸缎的富人和衣衫褴褛的乞丐在同一条街上出现。
这种对比让苏明远想到一个问题:发展和公平的关系。永安镇经济发达,但社会公平程度似乎不如清远县。而清远县虽然总体经济水平不如永安镇,但通过改革,社会公平程度有了明显提升。
看来,发展不是万能的,关键在于如何让发展的成果惠及更多的人。苏明远在心中总结道。
请大家记得我们的网站:品书中文(m.pinshuzw.com)知不可忽骤得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