宫中传召的钟声还在苏明远耳畔回响,如同某种无形的警示,提醒着他权力游戏的复杂与危险。那次觐见虽然有惊无险,皇帝只是例行询问了改革司的工作情况,但苏明远敏锐地感觉到,自己已经处在了各方势力关注的焦点。
回到政务改革司,夜色正浓。偌大的院落中只有他的办公室还亮着灯火,橘黄的光晕在案牍间跳跃,如同他内心的思绪一般忽明忽暗。白日里与张侍郎的交锋让他深刻意识到,仅凭热情和理想是远远不够的——他需要更深入地了解这个庞大官僚体系的运作机制,找到改革的真正切入点。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苏明远轻声念出这句古训,目光落在了房间角落那几排高大的书架上。那里存放着政务改革司收集的各种档案文献,从前朝的制度沿革到近年的政策文件,浩如烟海。
他起身走向书架,随手抽出一卷泛黄的册子。封面上开宝年间税收条例几个字虽然模糊,却仿佛承载着历史的重量。翻开第一页,字迹工整而严谨,记录着几十年前的税收制度设计。
苏明远的现代人思维开始发挥作用。他没有像传统士大夫那样只关注条文的字面意思,而是开始分析制度背后的逻辑——设计者的初衷、实施的环境、可能的漏洞。很快,他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许多看似完美的制度设计,在实际执行中都出现了严重的偏差。
比如这条关于减免贫户税负的规定,本意是保护弱势群体,但在实际操作中,却往往被富户利用,通过各种手段将财产转移给贫困亲戚,从而逃避税收。而真正的贫户,反而因为缺乏关系和手段,依然承受着沉重的负担。
制度的异化...苏明远在心中默念着这个现代概念,但用古代的语言表达出来:法令虽善,执行则偏。
他继续翻阅着不同年代的档案,仿佛在进行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每一份文件都诉说着制定者的良苦用心,但实际效果却往往事与愿违。这种反差让他想起了现代管理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执行力比决策力更重要。
夜深了,政务改革司中只剩下苏明远一人。烛火摇曳中,他继续着这场与历史的对话。突然,一份标注着字样的文件引起了他的注意。这是一份关于边防军饷发放的内部报告,时间是三年前。
报告的内容让苏明远吃惊不已。表面上,朝廷每年都按时足额向边防军发放军饷,但实际情况却大相径庭。层层克扣、虚报冒领、以次充好等现象普遍存在,真正到达士兵手中的军饷往往只有账面数额的六成左右。
更令人担忧的是,这种情况并非个案。苏明远接连查阅了几份类似的报告,发现这种执行层面的扭曲几乎存在于所有政府部门。救灾款项被层层克扣,教育经费被挪用他处,基础设施建设偷工减料...每一个案例都触目惊心。
难怪改革如此困难。苏明远喃喃自语。作为一个现代人,他深知制度设计与执行之间的鸿沟,但亲眼看到这些历史文献中记录的种种乱象,还是让他感到震撼。
他开始思考一个更深层的问题: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普遍的执行偏差?是人性的贪婪?制度的缺陷?还是监督的缺失?
在现代管理理论中,这个问题有着相对成熟的分析框架:信息不对称、激励机制不当、监督成本过高、责任边界模糊等等。但在这个时代,如何用古人能够理解和接受的方式来表达这些概念,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则需要更大的智慧。
苏明远放下手中的文件,起身在房中踱步。烛光在他的影子上摇摆,如同他内心的思绪一般复杂。他需要找到一个既能解决实际问题,又不会过分超前而引起怀疑的方案。
突然,他的目光被书架上的一卷《贞观政要》吸引。这是记录唐太宗治国理政经验的重要文献,也是历代士大夫推崇的政治典籍。苏明远取出细读,很快被其中的一段话深深触动:
夫治国犹栽树,本根不摇则枝叶茂荣。今欲求治,在审用人。
审用人——这三个字如醍醐灌顶,让苏明远豁然开朗。所有制度的执行,归根结底都要依靠人。而人的问题,核心在于选拔、激励和监督。如果能在这三个方面找到突破口,或许就能解决执行层面的偏差问题。
他重新坐回案前,取出纸笔,开始记录自己的思考。作为一个现代人,他有着系统性思维的优势;作为一个古代官员,他又必须用这个时代的语言和逻辑来包装自己的想法。
选贤任能,古之良法也。然当今选官,多重文墨而轻实才,重出身而轻品德,重关系而轻能力。若能改进选拔之法,使真正有才有德者得以任用,则执行之弊自除其半。
苏明远一边写,一边在心中构思着一套新的人事制度。在现代,这被称为能力导向的人力资源管理,但在这个时代,他需要用德才并重、因材施用这样的传统概念来表达。
激励机制同样重要。现行的官员考核制度过于注重形式,缺乏实质内容。许多官员只要不出大错,就能按部就班地升迁,这种大锅饭式的激励机制自然无法调动积极性。
赏罚分明,乃治政之要。今之考课,多流于虚文,赏罚不明,良莠不分。若能建立更为精确的考核标准,使有功者得赏,有过者受罚,则人心自振,政务自举。
至于监督机制,则是最为复杂的问题。传统的监察体系虽然存在,但往往容易形成新的利益集团,监督者与被监督者相互勾结的现象屡见不鲜。
苏明远想起了现代管理中的制衡原理。如果能在监督体系中引入相互制衡的机制,让不同的监督力量形成竞争关系,或许能够减少腐败的发生。
监察之道,在于制衡。若监察官员自成一体,易生懈怠;若设置多重监督,相互制约,则弊端难生。
时间在不知不觉中流逝,东方已现鱼肚白。苏明远抬头看向窗外,发现自己竟然工作了整整一夜。但这一夜的收获是巨大的——他不仅对当前政务执行中的问题有了更深入的理解,也初步构思出了一套改进方案的框架。
正当他准备休息时,外面传来了脚步声。周景文推门而入,见到苏明远还在工作,神色中闪过一丝惊讶。
大人,您一夜未眠?周景文的声音中带着关切,但苏明远敏锐地察觉到,他的目光在扫视着桌案上的文件。
有些想法需要整理,便多坐了一会儿。苏明远不动声色地将一些敏感文件收起,周大人来得早,可是有什么急事?
是的,周景文的神色变得严肃,刚刚收到消息,户部那边对我们司里的一些调研活动提出了质疑,要求我们提供详细的工作报告。
苏明远心中一沉。这显然是张侍郎的后续动作,对方要从程序上找麻烦。
什么样的质疑?苏明远问道。
他们说我们超越职权,擅自调阅机密档案,干涉其他部门的内政。周景文的话语中带着担忧,虽然这些指控站不住脚,但确实会给我们的工作造成影响。
苏明远点点头,他早就预料到会有这样的阻挠。保守派不会坐视改革力量的壮大,必然会采取各种手段进行打压。
我们的调研活动都有正当理由,档案调阅也经过了合法程序。苏明远平静地说道,不过既然对方要较真,我们也要准备充分的材料来应对。
就在这时,李文渊也匆匆赶来,脸色有些苍白。
大人,不好了,他气喘吁吁地说道,刚刚有人通知我,说我们政策研究组涉嫌泄露机密信息,要求停止所有研究活动接受调查。
这个消息如晴天霹雳,让房间里的气氛瞬间紧张起来。苏明远意识到,保守派的反击比他预想的更加迅速和猛烈。
有具体的指控内容吗?苏明远强迫自己保持冷静。
说是我们在研究科举改革方案时,私自接触了一些应试举子,向他们透露了内部讨论的内容。李文渊的声音有些颤抖,虽然这完全是子虚乌有,但...
但足以成为攻击我们的借口。苏明远接过话头,心中快速分析着局势。
这显然是一场有预谋的攻击。对方选择的时机很巧妙——正当政务改革司刚刚开始发挥作用的时候,用程序和纪律问题来质疑其合法性,既能打击改革者的士气,又能在舆论上占据道德高地。
更重要的是,这种攻击的目标很明确——要么让政务改革司陷入无休止的自证清白中,无法正常开展工作;要么迫使改革派主动缩减改革司的职能,以换取暂时的安宁。
大人,我们应该如何应对?周景文询问道,声音中带着明显的紧张。
苏明远沉思片刻,然后缓缓说道:兵来将挡,水来土掩。既然对方要在程序上做文章,我们就要在程序上做得更加完善。同时,他的声音变得坚定起来,我们不能因为这些干扰就停止正常工作。该做的研究继续做,该推进的改革继续推进。
房间里的三个人神色各异。周景文若有所思,似乎在权衡利弊;李文渊则显得忧心忡忡,年轻人的理想主义在现实的打击下开始动摇。
苏明远能感受到团队内部的这种微妙变化。危机往往是检验团队凝聚力的试金石,他需要在这个关键时刻稳定军心,统一思想。
诸位,苏明远站起身来,目光坚定地看着两位下属,改革从来不是一帆风顺的道路。我们今天遇到的这些困难,其实正说明我们的工作触及了某些人的利益,产生了实质性的影响。这不是坏事,而是好事。
这番话让李文渊的眼中重新燃起了光芒,周景文的神色也变得坚定了一些。
但是,苏明远话锋一转,光有勇气是不够的,我们还需要智慧。在接下来的工作中,每一个步骤都要更加谨慎,每一个决定都要考虑到可能的后果。我们要在坚持原则的同时,学会在复杂的政治环境中生存和发展。
窗外,朝阳升起,金色的光芒透过窗棂洒在案牍之间。苏明远知道,这场围绕政务改革司的政治博弈才刚刚开始,更大的挑战还在后面等着他们。
但他也知道,昨夜在档案中的发现将成为他们最重要的武器。知识就是力量,而掌握了这些深层信息的他,已经在这场政治游戏中占据了某种优势地位。
关键是如何运用这种优势,既能推进改革事业,又能保护自己和团队的安全。这需要更大的智慧,也需要更深的城府。
远处传来了上朝的钟声,新的一天开始了。苏明远整理着案头的文件,准备迎接即将到来的挑战。在那些泛黄的档案中,他不仅找到了改革的方向,也看到了政治斗争的残酷现实。
而这,仅仅是这场漫长博弈的序幕。
请大家记得我们的网站:品书中文(m.pinshuzw.com)知不可忽骤得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