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日来,政务改革司如履薄冰。户部的质疑函件如雪花般飞来,每一份都指向同一个目标——证明这个新设机构的违法违规。苏明远在应对这些攻击的同时,更加深刻地体会到了政治斗争的复杂与残酷。
但危机也是机遇。在这种高压之下,他反而找到了一种奇特的专注感。白日里应付各种质疑和调查,夜晚则继续在档案室中寻找改革的钥匙。仿佛只有在这些泛黄的文书之间,他才能找到内心的宁静,也才能听到历史深处传来的智慧之声。
这一夜,苏明远再次独自留在司中。桌案上摊开着十几份不同时期的政务文件,从太祖时期的军政改革到太宗朝的科举完善,每一份都记录着前人的探索与得失。他要从这些历史经验中提炼出适合当下的改革方案。
温故而知新。苏明远轻声念道,这句话在此刻有了更深的含义。他不是要创造什么前无古人的新制度,而是要在传统的基础上进行精巧的调整和完善。这样既能避免过于激进而引起反弹,又能真正解决实际问题。
他首先将注意力集中在人事制度上。通过对历代选官制度的研究,他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无论制度如何设计,最终的效果都取决于执行者的品德和能力。而如何选拔和激励执行者,则是所有改革的核心问题。
苏明远取出一张白纸,开始构思一套新的人事管理框架。在现代,这被称为绩效管理体系,但在这个时代,他需要用考课制度的概念来包装。
夫治国之道,在于用人;用人之要,在于考核。他在纸上写下这句话,作为整个方案的开篇。接下来,他开始详细阐述自己的构想。
传统的考核制度过于注重资历和形式,缺乏对实际工作效果的考量。苏明远设想建立一套多维度的评价体系:既要考察官员的品德操守,也要评估其工作能力;既要看其完成任务的情况,也要看其创新和改进的表现;既要听取上级的意见,也要征求下属和百姓的看法。
这种360度评估的概念在现代管理中已经很成熟,但如何用古代的语言来表达呢?苏明远略作思考,写道:考课之法,当广征众议。上察其德,下察其能,左右察其行,远近察其名。四察既备,则人才之优劣自明。
光有考核还不够,还需要相应的激励机制。现行制度下,官员的升迁主要依据资历和关系,缺乏对优秀表现的有效奖励。苏明远设想建立一套基于业绩的晋升体系,让真正有能力、有贡献的人能够脱颖而出。
赏罚者,政治之枢机也。赏善而不赏恶,则善者劝;罚恶而不罚善,则恶者惧。今之赏罚,多循故例,不问实绩,此乃政治之大弊。若能建立新法,使赏罚皆基于实效,则官员自会竞相建功立业。
写到这里,苏明远停下笔来,陷入了更深的思考。激励机制的设计看似简单,实际操作却极其复杂。如何量化政绩?如何防止数据造假?如何平衡不同岗位的贡献?这些都是需要仔细考虑的问题。
他想起了现代管理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KpI(关键绩效指标)。如果能为不同的官职制定明确的绩效指标,就能避免考核的主观性和随意性。但这些指标必须是可测量、可比较、可验证的。
量化考核,精确评估。苏明远在心中默念着这个现代概念,然后用古代的语言表达出来:考课之法,贵在精确。当为各职制定明确标准,使考核有据可依,不致流于空泛。
对于财政官员,可以考核税收完成情况、成本控制效果、资金使用效率等;对于司法官员,可以考核案件处理速度、判决准确率、民众满意度等;对于教育官员,可以考核学校建设、人才培养、文化传播等。
这种精细化管理的思路在当时是相当超前的,但苏明远相信,只要包装得当,应该能够得到理解和接受。关键是要强调这不是什么全新的创造,而是对传统考课制度的完善和发展。
接下来是监督机制的设计。传统的监察体系虽然存在,但往往形同虚设。监察官员要么被收买,要么被威胁,很难发挥真正的监督作用。苏明远想到了现代管理中的制衡原理透明化原则。
监察之道,在于制衡与公开。他写道,当设立多重监督机制,使各监察机构相互监督,形成制衡之势。同时,当适度公开监察结果,接受舆论监督,使官员不敢妄为。
具体而言,可以建立内部监察、外部监察、民众举报三套并行的监督体系。内部监察由上级部门负责,外部监察由专门的监察机构执行,民众举报则提供来自社会的监督力量。三套体系相互独立又相互补充,形成全方位的监督网络。
为了保证监督的有效性,还需要建立完善的举报和保护机制。举报者的身份要得到保护,举报内容要得到认真调查,举报结果要及时反馈。同时,对于恶意举报和诬告陷害,也要给予严厉处罚。
苏明远越写越兴奋,仿佛看到了一个全新的政务管理体系在自己笔下成形。这套体系既吸收了现代管理的精华,又充分考虑了古代社会的实际情况,应该能够有效解决当前政务执行中的种种弊端。
但是,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苏明远很清楚,即使有了完美的制度设计,要在现实中推行这些改革,还会面临巨大的阻力。既得利益者不会轻易放弃既有的特权,传统观念也不会轻易改变,实施过程中还会遇到各种意想不到的问题。
就在他沉思之际,门外传来了轻微的脚步声。苏明远立即警觉起来,迅速将桌上的文件收拢。这么晚还有人到司里来,绝非寻常之事。
脚步声在门外停下,然后传来了轻微的敲门声。
苏大人,是我,李文渊。门外传来熟悉的声音,但听起来有些紧张。
苏明远起身开门,见李文渊神色匆忙,显然有急事要报告。
这么晚了,什么事这么紧急?苏明远问道。
李文渊环顾四周,确认无人后,压低声音说道:大人,我刚刚得到消息,户部那边准备向朝廷正式弹劾我们司,指控我们超越职权、泄露机密、扰乱政务。
这个消息如晴天霹雳,让苏明远心中一沉。他早就预料到保守派会有后续动作,但没想到对方会直接动用弹劾这一最严厉的手段。
有具体的时间安排吗?苏明远强迫自己保持冷静。
据说是明日上朝时正式提出。李文渊的声音有些颤抖,大人,如果弹劾成功,我们政务改革司可能就...
不会的。苏明远断然说道,虽然内心也充满了担忧,但他必须在下属面前表现出信心,我们所做的一切都有法有据,经得起任何检验。
李文渊看着苏明远,眼中既有钦佩也有忧虑。这位年轻的主官在如此巨大的压力下依然能够保持镇定,确实令人敬佩。但政治斗争的残酷性,有时候并不以对错为准绳。
大人,我们需要做些什么准备吗?李文渊问道。
苏明远沉思片刻,然后说道:连夜整理我们所有工作的相关文件,要详细到每一个步骤、每一个程序都有据可查。同时,准备一份详细的工作报告,说明我们的工作目标、方法和已取得的成果。
明白。李文渊点头,那我现在就去安排。
等李文渊离开后,苏明远重新坐回案前,但心情已无法再平静。他知道,明天的朝堂辩论将是政务改革司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而他刚刚构思的那套改革方案,也可能永远无法见天日。
但越是在这种关键时刻,越要保持理性和冷静。苏明远重新审视着桌上的文件,突然意识到,这些改革构想虽然暂时无法全面推行,但可以作为应对弹劾的重要武器。
如果对方指控政务改革司没有实质性工作成果,他就可以拿出这套完整的改革方案来证明司里的工作价值;如果对方质疑改革的必要性,他就可以用档案中发现的种种问题来说明改革的迫切性;如果对方攻击改革理念的先进性,他就可以强调这些都是对传统制度的继承和发展。
想到这里,苏明远重新提起笔,开始为明天的辩论做准备。他要将自己的改革构想整理成一份完整的报告,不仅要有理论阐述,还要有具体的实施方案;不仅要说明改革的必要性,还要证明改革的可行性。
夜更深了,政务改革司中依然灯火通明。苏明远知道,这很可能是他们最后一次在这里工作了。但无论结果如何,他都要为自己的理想做最后的努力。
在这场即将到来的政治风暴中,他手中的这些文案或许就是唯一的武器。而他过去几天在档案中的发现,也将在明天的辩论中发挥关键作用。
知识就是力量,这句话从未如此真切地体现在苏明远面前。明天的朝堂对决,将检验他这些天来的所有积累。
远处传来了更鼓声,提醒着夜的深沉。但苏明远的工作还在继续,因为他知道,这可能是他改变这个时代的最后机会。
请大家记得我们的网站:品书中文(m.pinshuzw.com)知不可忽骤得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