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报记者的到访,如同一块投入平静湖面的石子,在“林记”内部激起的涟漪缓缓扩散后,一切似乎又回归了日常的轨道。只是这日常里,悄然掺杂了一丝不同以往的、引而不发的期待。机器依旧轰鸣,面粉依旧飘香,李师傅的嗓门依旧洪亮,沈静的检验室数据依旧严谨,但每个人眼神交汇时,似乎都多了一份心照不宣的默契——他们在等待,等待那篇可能改变局面的报道,如同在冬日里等待一场久违的暖阳。
天气彻底冷了下来。北风变得凛冽,刮在脸上像小刀子一样。厂区里那几棵老树早已落光了叶子,只剩下光秃秃的枝桠倔强地指向灰蒙蒙的天空。清晨,瓦楞和枯草上常覆着一层薄薄的白霜,在初升的阳光下闪烁着细碎的光芒,须臾便化作湿漉漉的痕迹。
晓燕依旧是最早到厂、最晚离开的那一个。卫生局的整改报告已经按要求提交,与印刷厂的纠纷也厘清责任,更换了后续批次的包装。她将更多精力投入到了内部管理的细化上,与沈静一起,将检验室的流程与车间的实际操作结合得更加紧密;她也开始让方芸更多地参与省城市场的后续跟进,尝试着通过电话与陈记土产的陈老板沟通第一批试销产品的市场反馈。
日子在忙碌与等待中,不紧不慢地向前滑行。与顾知行的联系,似乎也进入了一种新的阶段。他依旧会来,频率却不像之前那般固定。有时是送来几本他觉得有用的管理类书籍,有时是就“林记”遇到的某个具体问题,提供一些他从学术角度看到的思路。他不再急切地探寻她内心的答案,只是安静地存在,像冬日里壁炉中稳定燃烧的火焰,不灼人,却持续地散发着令人安心的暖意。
这天下午,天色阴沉,像是酝酿着一场雪。顾知行来了,手里拿着一个牛皮纸文件袋。他穿着深色的呢子大衣,围巾随意地搭在颈间,带着一身室外的清冷气息。
“没打扰你吧?”他推开办公室的门,声音温和。
晓燕从一堆报表中抬起头,看到他,眼底不自觉地漾开一丝几不可察的柔和。“没有,快进来,外面冷吧?”她起身,想去给他倒杯热水。
“还好。”顾知行拦住她,自己走到暖气片旁暖了暖手,然后将文件袋放在她桌上,“院里整理了一些关于中小企业品牌维权和应对不正当竞争的案例汇编,我觉得里面有些情况,或许对你们有参考价值。”
又是这样及时而具体的帮助。晓燕接过文件袋,指尖感受到纸张的厚度,心里那处柔软的地方又被轻轻触动。“总是麻烦你。”她轻声说,这一次,语气里少了客套,多了几分自然的熟稔。
“举手之劳。”顾知行笑了笑,目光落在她略显疲惫的脸上,“最近怎么样?省城那边有消息吗?”
晓燕摇摇头,将文件袋小心地放在一旁:“陈老板那边说,货走得不算快,但陆续有回头客,评价还不错。至于报道……还没有动静。”
“好事不怕晚。”顾知行安慰道,语气笃定,“扎实的产品和真实的故事,经得起时间考验。”
两人之间陷入短暂的沉默。办公室里很安静,只有暖气管道里水流循环的微弱声响,和窗外呼啸而过的风声。这种安静并不尴尬,反而有种彼此陪伴的安宁。
晓燕看着他被风吹得有些发红的鼻尖和那双沉静的眼眸,忽然很想说点什么,不是关于厂子,不是关于生意,只是……说点别的。可话到嘴边,又不知该如何起头。她低下头,无意识地翻动着桌上的报表。
顾知行似乎察觉到了她的欲言又止,他没有追问,只是将目光投向窗外灰蒙蒙的天空,像是随口提起:“看这天色,怕是要下雪了。记得添件衣服,厂里暖气足,进出容易着凉。”
很平常的关心,却让晓燕的心微微一动。她“嗯”了一声,抬起头,正好对上他转回来的目光。他的眼神很深,里面映着她的影子,还有那种她逐渐熟悉的、专注而温和的光芒。
“你也是。”她轻声回应,声音几乎融入了暖气的背景音里。
就在这时,办公室的门被敲响了,方芸探进头来,脸上带着兴奋的红晕:“晓燕姐!顾教授!省报……省报寄来了!”她手里挥舞着几份还带着油墨香的报纸。
晓燕的心猛地一跳,瞬间站了起来。顾知行也转过身,目光投向了方芸手中的报纸。
方芸快步走进来,将一份报纸摊开在晓燕的办公桌上。文化生活版的头条,赫然是一行醒目的标题:《“林记”点心:时光深处的老味道,风雨中的新坚守》。标题下方,配着一张李师傅正在揉面的黑白照片,那双布满岁月痕迹的手和专注的神情,被镜头捕捉得极具感染力。
晓燕的手指有些颤抖,她深吸一口气,强迫自己冷静下来,开始仔细阅读。文章很长,占据了几乎整个版面。何记者的笔触细腻而深刻,他从“林记”那间小小的起点写起,生动描绘了林晓燕与陈默创业的艰辛,浓墨重彩地刻画了李师傅这样的老手艺人对于传统技艺的执着与虔诚,也客观记录了沈静引入科学管理带来的变化与碰撞。他并没有回避“林记”遭遇的困境——被骗、落选着名商标、遭遇恶意污蔑和突击检查,但将这些挫折都放在了“坚守与新生”的大背景下,将其描绘成一个民营企业在时代浪潮中挣扎求存、坚守本心的动人篇章。
文中,晓燕看到自己说过的话,被原汁原味地引用,看到她所坚持的“手艺”与“良心”,被赋予了更深层的时代意义。文章的最后,何记者写道:“……在机器轰鸣逐渐取代手工温情的今天,‘林记’的存在,仿佛一个固执的坐标,提醒着我们一些不应被遗忘的价值。它的点心,吃的不仅是味道,更是一段时光,一份匠心,一种在浮躁年代里沉静生长的力量。风雨或许未歇,但这份坚守,已然在许多人心中,点亮了一盏温暖的灯。”
办公室里寂静无声,只有报纸被轻轻翻动的沙沙声。晓燕一字一句地读着,眼眶不知不觉湿润了。这不是一篇简单的宣传稿,这是一次深刻的理解和真诚的致敬。它看到了“林记”的魂。
方芸已经激动得眼圈发红,王胖子不知何时也闻讯赶来,站在门口,搓着手,咧着嘴傻笑。连一向冷静的沈静,看着文章中对自己工作的描述和肯定,嘴角也微微上扬。
顾知行站在晓燕身旁,也看完了整篇文章。他侧过头,看着晓燕微微颤抖的肩膀和强忍泪光的侧脸,目光柔和而复杂。他轻轻地将手放在她的肩头,没有说话,只是那掌心传来的温热和坚定的力量,无声地传递着他的理解与支持。
晓燕感受到肩上的重量和温度,心中一颤,却没有躲开。她抬起头,泪眼模糊地看向他,嘴角却努力向上扬起一个带着泪花的笑容。
冬日阴沉的下午,因为这沓带着油墨香的报纸,因为这篇充满力量的文字,因为这无声却坚实的陪伴,仿佛瞬间被注入了融融的暖意。
然而,在这暖意弥漫的时刻,晓燕眼角的余光瞥见报纸下方,文化生活版一个不起眼的角落,一则简短的消息标题,像一根细微的冰刺,悄无声息地扎进了她的视线——《“麦香坊”宣布获得外资注资,拟扩大生产,进军省城市场》。
请大家记得我们的网站:品书中文(m.pinshuzw.com)八零小厨娘的红火日子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