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苏婉潜心夯实根基之际,一场她未曾预料到的机遇,正悄然降临。
年关将至,各地官员皆需上表贺岁,进献方物。信州刺史周文焕的贺表中,除了例行的祥瑞吉言与地方政绩汇报外,还附上了一份特别的“贡品”——一匣精心包装的“苏记咖啡”及那本已然校阅完成、准备刊印的《咖啡谱录》手抄精装本。
此举并非周文焕一时兴起。他久历官场,嗅觉敏锐。京城关于咖啡的暗流,他心知肚明。安王殿下对苏记的维护,他也看在眼里。更重要的是,苏婉此前那份《咖啡种植推广及惠民策》的条陈,曾在一定范围内引起过讨论。他揣摩上意,觉得今上近年来颇重实务,对于能于国于民有利的新鲜事物,并不排斥。进献此物,一来可显他治理地方、发掘利源的政绩;二来,也算是间接回应了之前京城某些人对咖啡的贬低,将此事摆到了明处;三来,或许也能借此试探一下宫中对安王庇护苏记一事的态度。
贡品随着贺表,一路送达京城,呈递御前。
深宫大内,年节气氛浓郁。或许是那《咖啡谱录》装帧雅致,内容新奇,引起了某位掌事太监的兴趣,将其与其他一些新奇贡品一同,呈送到了素来对海外风物有些好奇的年轻太子案头。
太子正值少年,对书本中描述的咖啡来历、培育之艰、风味之奇大感兴趣,尤其对《谱录》中提及的“提神醒脑,于学业或有裨益”之说上了心。他当即命人按书中所载方法,试着冲煮那匣中之物。
独特的焦香在东宫弥漫开来,引得太子与几位伴读的宗室子弟皆感好奇。初尝虽觉苦涩,但在尝试了加入牛乳与甜叶菊糖浆后,那香醇顺滑、苦中回甘的滋味,立刻赢得了这群少年人的喜爱。
“果然奇特!比茶汤滋味浓厚,饮后确实精神不少!”太子抚掌称赞,对那本图文并茂的《谱录》更是爱不释手,“信州竟有如此奇物能人,这着书立说之苏婉,不知是何等人物?”
太子对咖啡的青睐,很快便传到了后宫与朝堂。原本一些受赵国舅影响、对咖啡持贬斥态度的官员,见太子喜欢,立刻转变了口风,开始称赞此物乃“海外嘉木”,“能益思醒神”。德妃得知此事,心中虽对弟弟吃瘪仍有些不快,但见儿子喜欢,也不好再多说什么,反而在皇帝面前,顺着太子的意思夸了几句。
皇帝见太子对此物有兴趣,又听闻其在信州确有惠民之效,且安王亦曾过问,便也未加阻拦,只吩咐内务府,若太子喜欢,可按例采买,但不可过于奢费。
如此一来,咖啡之名,算是以一种意想不到的方式,正式得到了宫廷的认可。虽然远未到风靡的程度,但其“污名”算是被彻底洗刷,甚至带上了一层“贡品”的光环。
消息传回信州,周文焕大喜过望,立刻召见苏承业,好生勉励了一番。苏承业回到家中,将此事告知苏婉时,声音都带着几分激动。
苏婉听完,却并未如父亲那般欣喜若狂。她沉思片刻,道:“父亲,此乃侥幸。太子殿下少年心性,喜好新奇,未必能长久。宫廷认可,是机遇,更是风险。往后我们更需如履薄冰,咖啡品质绝不能有丝毫下降,否则便是欺君之罪。而且……经此一事,我们苏记,算是彻底被推到了聚光灯下,往后的每一步,都会有无数双眼睛盯着。”
苏承业闻言,如同被泼了一盆冷水,激动的心情渐渐平复下来,神色也变得凝重:“婉儿所言极是。是为父想岔了。”
苏婉走到窗边,看着窗外飘落的雪花,目光沉静。雏凤清音,已动宫闱。这带来的不仅是荣耀,更是巨大的压力与责任。但她无所畏惧,因为她知道,自己脚下踩着的,是数年来一点一滴积累起来的、实实在在的根基。无论前路是锦绣还是荆棘,她都将凭借这身根基,一步步走下去,让这豆香,真正地飘满人间。
请大家记得我们的网站:品书中文(m.pinshuzw.com)一品豆妃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