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文: 悔恨消亡。
含义: 在恒久过程中,调整方法,消除之前的错误,悔恨自然消亡。象征恒久之道需及时修正,方能步入正轨。
九二故事:
河岸坍塌的悲剧,像一块沉重的巨石压在恒心心头,也压在每一个参与治水的族人心上。那场失败不仅带来了人员伤亡和工程损毁,更严重挫伤了部落的士气。空气中弥漫着失望与质疑的气息,昔日投向恒心的信任目光,如今也带上了难以掩饰的忧虑和审慎。
恒心将自己关在临时搭建的窝棚里,整整三天。
他不眠不休,面前摊开着记录河道地形、水势变化的简陋兽皮图,以及那些在洪水中侥幸保存下来的、前辈匠人留下的零散水文记录。油灯昏黄的光晕摇曳着,映照着他憔悴而专注的脸庞。他没有沉浸在自责的泥沼中无法自拔,而是以一种近乎残酷的冷静,反复推演、剖析着那次失败的每一个细节。
“深挖……错了吗?”他扪心自问,“不,疏浚本身无错。错在何处?”
他的手指划过地图上那段坍塌的河道,目光凝滞在代表岸基土壤性质的标记上。“是了……土质松软,含水饱和,如同饱浸汤汁的米糕,如何能承受骤然加深的垂直挖掘?我只见水患,未见土性;只求其深,不顾其基。此非治水,实为伤地。”
浚恒之凶,根源在于他忽视了根基的稳固需要过程,企图一蹴而就。
悔恨,如同毒蛇啃噬着他的内心。但这一次,他没有任由悔恨将自己吞噬,而是将其转化为一种更为强大的动力——修正的动力。
第四天清晨,恒心推开窝棚的门,走了出来。阳光有些刺眼,他眯了眯眼,深深呼吸了一口雨后清冽的空气。他的脚步依然沉重,但眼神里少了之前的狂热与偏执,多了几分沉淀后的沉稳与坚定。
他首先找到了首领和诸位长老,没有为自己的失败做任何辩解,只是将连日来的反思与新的治水构想和盘托出。
“首领,长老,前次之失,在于冒进,在于只堵不疏,只刚不柔。”他的声音平静,却带着一种令人信服的力量,“水无常形,因地制流。我等治水,当效仿风过山林,顺势而为,引导而非对抗。”
他展开新的规划图,上面不再是单一的深挖标记,而是多了许多曲折的箭头和缓坡的标识。“我意,暂停所有加深河床之工。首要之事,乃在加固现有岸基。可沿河广植柳树,其根系盘结,最能固土,犹如为河岸编织一件坚韧的‘根衣’。”
一位曾对他颇有微词的长老皱起眉头:“植树?恒心,柳树成林非一日之功,待其根深叶茂,恐怕洪水早已将部落冲刷数次矣!此非远水难救近火?”
“长老所言极是。”恒心并不反驳,点头认同,“植树乃长久固本之策,是为应对未来之年。然眼下水患未除,我等需双管齐下。”
他的手指指向河道几处关键弯折和狭窄区域:“于此等处,不再深挖,而是开辟辅助的泄洪缓坡,拓宽水道,如同为奔腾的野马留下驰骋的余地,减缓其直接冲击堤岸之力。同时,在下游水流平缓处,修建低矮的石堰,并非完全阻断,而是层层抬升水位,减缓流速,促使泥沙沉淀,亦可部分缓解上游淤塞之压。”
这个方案,放弃了之前那种看似彻底、实则危险的“根治”幻想,转而采取了一种更复杂、更需要耐心,也更尊重自然规律的“调理”策略。
首领沉默了片刻,目光扫过其他长老,最终落在恒心那双布满血丝却异常清亮的眼睛上。“你有多大把握?”
恒心坦然回答:“无十成把握。治水如用兵,形势万变。但此策,至少不会再因我等自身之过,而致岸塌人亡之祸。且……这是目前我能想到的,最顺应水性的方法。”
他的坦诚,反而赢得了更多的信任。
工程再次启动,但气氛已截然不同。
没有了之前那种悲壮的、与天争命的狂热,取而代之的是一种更为持久的、井然有序的坚韧。
恒心亲自带队,沿着河岸扦插柳枝。他示范着如何选取健壮的枝条,如何斜插入土,确保深度和间距。族人们虽然心中仍有疑虑,但看到恒心身先士卒,手上磨出的新伤叠着旧茧,也便默默跟随。
种植柳树的过程枯燥而漫长,尤其是当洪水季节暂时过去,天空放晴,似乎危机已然解除时,更容易让人产生懈怠。有人私下抱怨:“每日对着这些光秃秃的树枝,何时才能见功?不如多开垦些被淹的田地实在。”
恒心听到了这些议论,并不动怒。他在一次短暂的休息时,召集了附近的族人,拔起一株刚刚扦插不久、却已冒出细微嫩芽的柳枝,指着下面开始伸展的白色根须说:“诸位请看,此根虽细,却已在泥土中摸索、生长。今日一根,明日百根,千根万根,终有一日,它们会在地下紧紧相连,织成一张看不见的网,将这松软的河岸牢牢抓住。治水之恒,便在于此——非惊天动地,而在无声积累。”
他的话语平和,却带着一种不容置疑的信念。
与此同时,泄洪缓坡和分级石堰的工程也在同步推进。修建缓坡需要大量土方,恒心便指挥人们从远离河岸的安全处取土,避免再次扰动脆弱的岸基。垒砌石堰时,他严格把控石材的摆放角度和缝隙,使其既能有效减缓水流,又不会造成新的堵塞。
进展是缓慢的,甚至可以说是微不足道的。一个春天过去,柳树只是长出了稀疏的叶片,缓坡和石堰在广阔的河道旁显得如此渺小。当夏季的第一场暴雨来临,河水再次上涨时,所有人的心都提到了嗓子眼。
洪水依旧汹涌,但人们惊讶地发现,水流在遇到那些新修的缓坡时,果然被分流引导了一部分,对主堤岸的冲击力似乎有所减弱。而那些低矮的石堰后,也确实沉淀下了一层泥沙,上游的水流速度肉眼可见地缓和了一些。
虽然没有立竿见影地让洪水退去,但河岸,没有再坍塌。
这一次,堤岸稳稳地屹立在洪水中,如同一个终于站稳了脚跟的战士。
族人们看着在风雨中依然坚守的堤岸,看着那些在洪水中摇曳却未被冲走的柳树,心中那块自坍塌事件后一直悬着的巨石,终于缓缓落地。对恒心的质疑声,渐渐被一种重新燃起的信任所取代。
秋去冬来,又一年春天。
当人们再次走到河边时,惊喜地发现,去年扦插的柳枝,大多已经成活,抽出了更为茂盛的枝条,嫩绿的树冠连成一片,焕发着勃勃生机。河岸在柳树根系的护卫下,变得更加紧实。缓坡经过洪水的考验,形态更加自然稳固。石堰后方,淤积的泥沙甚至形成了一片小小的、水草丰美的浅滩,吸引了水鸟前来栖息。
这一年夏天的汛期,洪水依旧如期而至,但威力却大不如前。河水在宽阔了许多、也被梳理过的河道中温顺地流淌,再也没有漫过堤岸,淹没家园。
望着在柳荫下安然流淌的河水,望着远处在曾经是泽国、如今已重新泛绿的田地里劳作的族人,恒心长久以来紧绷的心弦,终于彻底松弛下来。
他漫步在柳树林立的河岸上,手指拂过粗糙的树皮,感受着脚下土地的坚实。曾经因冒进失败而带来的刻骨悔恨,如同被这温柔的春风和坚韧的柳枝悄然抚平、带走。
悔亡。
悔恨,已然消亡。
它不是被遗忘,而是被成功的修正和时间的证明所消解。它化为了经验,融入了智慧,成为了他恒久治水之路上一块重要的基石。
族人们带着感激和敬意向他致意,首领和长老们也投来赞许的目光。但恒心心中明白,这份“悔亡”的得来,并非因为他有多么天才的构想,而是源于他对错误的直面,对方法的调整,以及那份在质疑和缓慢进展中,依然坚持“恒久之道”的毅力。
恒久,不是固执地沿着错误的方向走到黑,而是在坚持目标的同时,拥有及时修正路径的智慧和勇气。
他抬头,望向远方依旧奔流不息的沧澜河,心中一片澄明。治水的长路,这才刚刚开始,但他已经找到了正确的方向,和那份属于“恒”的真正节奏。
承接初六“浚恒”失败的惨痛教训,细致描绘了恒心如何深刻反思,调整治水策略的过程。他摒弃冒进深挖的激进方式,转而采取植树固根、修建缓坡、分级设堰等顺应水性、固本培元的柔和策略。尽管初期进展缓慢并遭遇质疑,但恒心以其坚持与诚恳,赢得了部落的持续信任。经过近两年的持之以恒,柳树成荫稳固河岸,疏导工程初见成效,洪水季节得以安然度过。成功的实践彻底消除了因先前失败而产生的悔恨与阴霾(悔亡)。此章生动阐释了恒卦九二爻辞的深意:在追求恒久事业的过程中,难免会犯错误、遇挫折,真正的“恒”并非固执己见,而在于具备及时反省、调整方法的智慧与勇气。只要方向正确,方法得当,并能坚持不懈地努力,昔日的悔恨终将随着成效的显现而自然消亡,使事业重新步入亨通之轨。
请大家记得我们的网站:品书中文(m.pinshuzw.com)这本易经超有料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