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远把手机从桌面上拿起来,屏幕还亮着那条短信:“你母亲今天买菜,穿的是蓝格子围裙。”他没有删,也没有回复,只是将号码加入黑名单,然后打开邮箱,起草了一封新邮件。
收件人是张岚,标题写的是“关于系列案件的补充材料”。正文里没有情绪,只有时间、地点、文件编号和一句提示:这些内容可以公开,但请控制节奏。
半小时后,张岚的电话打了进来。声音和他印象中一样,不急不缓,带着职业性的克制。“你说的这些节点,如果配上时间线图,会很有力。”她停顿了一下,“但你以前从不主动联系媒体。”
“以前没人威胁我母亲。”林远说,“现在我不打算再等。”
挂了电话,他打开加密硬盘,调出“伞修”时间轴的简化版。删去涉及具体职务和姓名的部分,保留资金流转、审批异常、通讯频次三个维度,生成一张结构清晰的图表。保存为pdF,命名为“公开资料_01”,附在邮件里一并发出。
第二天上午,张岚团队发布了第一篇深度报道。标题是《十年沉案背后的共同痕迹》,文中引用了柳河村补偿协议笔迹不符、城南纵火案证据链断裂、开发区征地款去向不明等多个案例,并首次提出“系统性合规失守”的概念。文章末尾附上了林远提供的图表,标注来源为“法律工作者整理”。
舆论开始发酵。
第三天,郑世坤的代理律师召开了一场小型通气会。现场只有七八家媒体,摄像机都没架几台。他站在背景板前,语气沉重地说林远“利用公众情绪进行非法调查”,声称所有证据“来源不明、程序违法”,还暗示背后有“政治动机”。
报道传开后,评论区却一片嘲讽。“十年前拆房子的时候你怎么不说程序?”“律师替坏人说话没问题,但别装正义。”“建议查查你们律所的账。”
林远看了几条评论,关掉页面,拨通张岚的电话。“准备第二组材料。”他说,“把郑世坤领奖的照片和柳河村强拆当天的影像拼在一起。”
“已经做了。”张岚说,“配文我想用一句:同一个系统,两种现实。”
“可以。”
当天傍晚,这张对比图在微博发布。左边是郑世坤站在领奖台上微笑,胸口挂着“优秀法律工作者”绶带;右边是推土机碾过农房的瞬间,一个老人蹲在废墟前捂脸。没有煽情文字,只有时间标注:2013年6月15日。
转发迅速破万。
央视法治栏目组打来电话,邀请林远参加一期专题访谈。录制现场,主持人问他:“你有没有考虑过,持续追查可能会带来危险?”
林远摇头。“比起危险,我更担心沉默。”他说,“我不是在对抗谁,我只是想知道,为什么这些证据十年前没人看见?为什么今天还有人想藏起来?”
节目播出当晚,话题#谁在掩盖真相#冲上热搜第一。
专案组那边很快有了反应。负责人打来电话,语气比往常冷了几分。“你在媒体上说的每一句话,我们都看了。”他说,“有些内容,最好先通个气。”
“所有信息都有案卷编号。”林远回答,“我可以列出来。”
“这不是程序问题。”对方顿了顿,“是节奏。我们办案需要空间。”
“舆论也是监督的一部分。”林远说,“如果公众连知道的权利都没有,那谁来保证这个空间不被滥用?”
电话那头沉默了几秒。“你写的东西,《法治日报》那篇署名文章,我们看了。”负责人声音低了些,“道理没错。但你要小心,风太大,有时候会伤到自己。”
“我知道分寸。”
“希望如此。”
挂了电话,林远打开电脑,调出《舆情与证据同步报告》。这份文件他熬了两个晚上,把每一条媒体报道对应到专案组已接收的证据编号,精确到页码。打印出来后,他用信封封好,标注“仅供内部参考”,明天一早送去专案组驻地。
手机震动了一下。张岚发来消息:“第二期素材 ready,等你确认。”
他插上U盘,再次核对“伞修”时间轴的加密版本。文件完整,密码无误。关闭屏幕,坐了片刻,拿起手机回复:“明天上午十点,老地方。”
窗外天色渐暗,楼下的街道亮起路灯。一辆电动车驶过,车灯划出一道短暂的光痕。林远的目光扫向门口,门锁插销严丝合缝,电子报警器绿灯常亮。
他起身走到办公桌前,拉开最底层抽屉,取出一份刚打印好的《正义不应静默》全文,翻到最后一页,看到一句被加粗的话:“当真相被拖延,那不是保护程序,而是程序的背叛。”
他把纸张重新装进文件夹,放在手边。
手机又震了一下。是一条新短信,号码陌生。
内容只有一行字:“你办公室的灯,今晚亮得比平时晚。”
请大家记得我们的网站:品书中文(m.pinshuzw.com)林远的律师生涯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