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时将至,城郊荒茶寮内,一盏油灯置于土墩之上,灯焰微颤,映得四壁影动。林昭解下腰间铁尺,置于膝前,取出怀中残页与焦纸角,铺于膝上。他以指尖轻抚“裴府支银”四字,又将烧焦纸角覆于其上,“四月十五”与“验仓勿误”两处字迹恰好衔接。他凝视片刻,吹熄灯焰,将物事重新裹入油布,藏入内襟。
三更鼓响前一刻,茶寮外传来三记叩门声,短促而有序。林昭启门,张砚、李崇文与另两名清源会骨干鱼贯而入,皆着粗布短褐,面覆黑巾。四人落座,无一人发问,只以目光相询。
林昭未语,先取一竹片置于掌心,翻转示众——其上刻有“清源”二字,乃会中密信火漆印底模。众人见之,神色稍定。他遂自怀中取出残页,置于众人中央,低声道:“此纸出自义源当铺后库,质地为黄麻,六部及省衙专用。其上所记,婺源岭仓每月支银三百两,经手人署名‘张玿’,押印与我所得铜符边纹相合。”
张砚俯身细看,眉头紧锁:“若此账属实,则仓粮拨付早非按册稽核,而是定期输银于裴府,形同纳贡。”
“正是。”林昭接道,“更关键者,四月十五,主考将巡婺源岭验粮。账中明载‘照例酬银’,可见验粮非为查弊,实为走礼。”
李崇文沉吟:“然此仅为一仓。裴党若已将科场与仓政勾连,恐不止一地如此。各府士子赴省应试,策论所据若皆被扭曲,岂非自陷虚妄?”
林昭缓缓点头:“故今日召诸君至此,并非仅议一案一地之弊,而是要立一局——联十八府寒门之力,共破此网。”
四人皆抬首。
“我欲建‘十八府寒门联会’。”林昭声不高,却字字清晰,“一府一代表,共研策论之题,共析政弊之源,共享所获之据。凡科场消息、考官动向、权贵干预,皆录于密册,轮值传递。策论撰述,务求据实,不饰虚辞,不避权贵。”
张砚蹙眉:“此举虽壮,然风险亦巨。一旦泄露,裴党必以‘结党营私’治罪,轻则功名尽毁,重则身陷囹圄。”
“我知。”林昭道,“然孤身抗之,如以卵击石。赵文炳可遣刺客,裴党可压策论,主考可屈于权势。若十八府士子同声相应,同气相求,其势便不可轻压。舆论一起,纵不能立破其网,亦可使其投鼠忌器。”
李崇文低声问:“若有人欲借联会之名,揽权自重,又当如何?”
林昭解下腰间旧玉佩,置于案上:“此物为我祖传,今交由轮值书记执掌,每旬换人,文书出入,皆须双签画押。凡议决之事,须过半数方行。我虽倡此议,然不任首魁,只愿为执笔之一。”
众人默然良久。张砚终将手覆于玉佩之上:“我附议。”
李崇文亦伸手覆上:“我亦从之。”
片刻后,其余二人相继应诺。五掌相叠,灯下影重如山。
林昭取笔砚,立拟盟约草稿,列“三共”原则:共研策论,共守机密,共担荣辱。又定联络暗语、传递方式、集会规则,皆以简明为要,避繁文缛节。草约既成,五人逐一署名,以血代印,封入油纸,藏于茶寮梁上暗格。
正欲散去,一人忽自门外折返,手中持一油纸包,自门缝塞入后即隐于夜色。李崇文拾起,递予林昭。
林昭启封,内仅一信笺,无署名,无落款。信上仅书八字:“京中有愿清源者,可助尔等通声气,然风高浪急,行舟者须自慎。”
堂中一时寂静。
张砚低声问:“何意?”
林昭未答,只将信纸迎向灯焰。火光映照之下,纸缘隐现波纹,细看竟有残字浮出——“工造”二字,笔画残缺,然轮廓可辨。他指尖轻摩纸面,纹理粗韧,与南岭驿所见黄麻纸几无二致,唯更薄一分。
“工部文书用纸,有‘工造’水印。”李崇文低声道,“非吏员不得私用。”
林昭将信纸缓缓折起,收入袖中,语声如常:“诸君归途各自小心,明日起,勿再聚首。联络以竹片为凭,三日一传,不得延误。”
众人起身,逐一离去。林昭独留片刻,将灯芯掐灭,取土掩灰,又以铁尺轻敲梁上暗格,确认盟约已藏稳妥,方推门而出。
夜风拂面,他行至茶寮外三丈,忽止步。前方土路之上,一枚铜钉斜插泥中,钉帽朝上,边缘微锈。他蹲身拾起,指腹摩挲钉身——其形制与工部营造司所用钉具相同,专用于梁柱加固。
他将铜钉收入袖中,转身沿河堤小径而行,未回城,反折向北。行至一废弃渡口,见木桩上悬一破旧渔网,网眼稀疏,绳结处系有一枚小铃,形制与义源当铺柜前铜铃相似。
林昭未触铃,只以铁尺轻拨网绳。铃声未响,网中却滑出一卷细竹筒。他启开,内藏一纸条,墨迹未干:“四月十三,子时,南岭驿旧址,验粮册将更。”
他将纸条纳入怀中,立于渡口,望对岸灯火零落。远处贡院高墙之内,依旧烛火通明。
他解下腰间铁尺,插入河泥,静立不动。
请大家记得我们的网站:品书中文(m.pinshuzw.com)寒门状元:我靠历史预判逆袭朝堂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