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里那半个杂面馍馍,刘远洋最终还是没有独享。晚上,他掰开大半,强硬地塞给了看着馍馍直咽口水却摇头说不饿的刘小丫,自己只留下小小一块,就着清汤寡水的野菜粥慢慢吃了。粗糙的口感刮过喉咙,却带着一种异常的踏实感。
身体的恢复依旧缓慢,但精神却因为那无声的同盟而振作了些许。他不能再被动等待,必须主动做点什么,为伤愈后的生存积累哪怕一丝一毫的资本。明面上的“知识辅导”路径被族长一句话堵死,他需要开辟第二条战线——一条更隐蔽,更侧重于实际生存技能,或许也能带来些许收益的路径。
他的目光,首先落在了每日与之相伴的灶台上。
刘家坳家家户户用的,都是传统的直灶。一个简单的泥土垒砌的灶膛,上面架着锅,下面烧柴。这种灶结构简单,但缺点也极其明显——热能利用率极低,大部分热量都随着烟气从灶口和简陋的烟道(甚至很多人家没有烟道,直接排在屋里)跑掉了,极其费柴。而且烟气弥漫,呛得人直流眼泪,这也是为什么刘小丫年纪小小,眼睛却时常有些红肿的原因。
改进灶台!
这个念头一冒出来,就再也压不下去。前世他宅归宅,但信息爆炸的时代,各种稀奇古怪的知识总会不经意地涌入脑海。他依稀记得曾在某个科普视频或者论坛帖子里看到过关于省柴灶的原理,核心似乎在于优化灶膛结构,增加回烟道,使燃料燃烧更充分,热量被锅底吸收更多。
原理似乎不难,难的是如何在这个工具匮乏、材料有限的古代农村实现。
他没有声张,甚至没有立刻告诉小丫。第二天,当小丫外出挖野菜时,他便强撑着虚弱的身子,开始了他第一次“技术勘探”。
他先是仔细研究了自家那个被烟熏得漆黑的破灶台,用手丈量,用树枝在地上画下简陋的结构图。灶膛的深浅、锅底与火苗的距离、进风口的大小……他努力回忆着那些模糊的知识点,与自己看到的实物一一印证。
随后,他借口晒太阳透气,慢慢踱出院子,状似无意地观察邻居家露天的灶台(有些人家习惯在屋外做饭),甚至远远眺望村落其他方向升起的炊烟,试图从烟色的浓淡、散逸的速度来判断其灶台的大致效率。
几天下来,他心中渐渐有了个雏形。省柴灶的关键在于“拦”和“回”,即拦住火焰和热量直接跑掉,让其有足够的时间在灶膛内回旋,充分加热锅底。这需要改变直来直去的灶膛结构,可能需要增加一个内部的“喉眼”或者“拦火圈”,还需要一个合理的烟道引导烟气。
材料倒是现成的,黄泥、稻草、碎石块,村里随处可见。工具嘛……他看了看自己这双还算修长却无力的手,以及墙角那把锈迹斑斑、刃口都钝了的柴刀,心里叹了口气。只能因陋就简了。
他没有立刻动手改造自家的灶台。风险太大,万一失败了,连现在这个虽然费柴但至少能做饭的破灶都没了,那才是真正的绝境。他需要先做一个微缩模型来验证想法。
趁着小丫不在,他偷偷用破瓦片挖了些湿润的黄土,掺上切碎的稻草杆,就在院子里一个背风的角落,开始按照脑海中的设计,小心翼翼地垒砌一个巴掌大小的灶台模型。他做得极其专注,额角渗出的汗水混着泥土沾在脸上,也浑然不觉。胸口的闷痛和手臂的酸软不断袭来,他只能做一会儿,歇一会儿, progress 缓慢。
当小丫提着半篮子苦涩的野菜回来时,看到的就是哥哥满脸泥污、对着一个奇形怪状的小土堆发呆的样子。
“哥,你……你在做什么?”小丫惊讶地问。
刘远洋回过神,用袖子擦了把脸,露出一个轻松的笑容:“没什么,躺久了身子僵,随便弄点泥巴活动活动手脚。”他不动声色地用脚将那个小小的模型往角落阴影里拨了拨。
小丫将信将疑,但见哥哥精神似乎比前几日好些,也就没有多问,自顾自去收拾野菜了。
刘远洋看着妹妹瘦小的背影,又看了看角落里那个不起眼的土疙瘩模型。
灶膛里的火苗微弱,却能点燃柴薪,带来温暖与食物。他这点来自异世的微光,或许同样微弱,但谁又能断定,它不能在这冰冷的现实中,点燃一丝希望呢?
他需要尽快把这个模型完善,然后,找一个绝对安全的机会,进行第一次真正的实践。
请大家记得我们的网站:品书中文(m.pinshuzw.com)大汉燕朝之开局一个啃老男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