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犁的“兑换计划”大获成功,刘根生的木匠铺子俨然成了刘家坳最热闹的地方。订单排成了长队,村民们送来的各种“货币”——咯咯叫的老母鸡、圆滚滚的鸡蛋、黄澄澄的小米、甚至还有几匹颜色鲜亮的土布——堆满了铺子角落,活脱脱一个小型杂货市场。
刘根生忙得脚不沾地,带着两个学徒日夜赶工,眼眶都熬黑了。他媳妇看着堆积如山的“战利品”,又是欢喜又是发愁:“当家的,这……这啥时候是个头啊?咱家都快成杂货铺了!”
这确实成了甜蜜的烦恼。刘远洋看着那几匹土布,灵机一动,扯了几尺让刘小丫给刘根生媳妇做了件新褂子,乐得她合不拢嘴,干起活来更有劲了。
然而,新的问题接踵而至。
首先是一些心急的村民,见排队遥遥无期,开始动起了歪脑筋。
这天,王石头他爹,揣着个小布包,鬼鬼祟祟地找到刘根生,把他拉到一边,压低声音:“根生大兄弟,你看……咱两家关系咋样?能不能……先把俺家那犁给做了?”说着,就要把布包往刘根生怀里塞。
刘根生吓了一跳,像烫手似的赶紧推开:“石头他爹,这可不行!远洋说了,按顺序来,谁也不能插队!”他可是牢记刘远洋“公平公正”的嘱咐。
王石头他爹悻悻而去,嘴里还嘟囔着“死脑筋”。
没过两天,又有人提着一条肥腊肉来找刘远洋“说项”,被他同样婉拒了。
更让人哭笑不得的是,村里有名的懒汉刘二癞子,也晃悠着来了,腆着脸对刘根生说:“根生哥,俺家穷,没啥东西换。你看……俺给你家白干三天活,抵一架犁成不?”
刘根生还没说话,旁边等着取犁的刘老憨就啐了一口:“我呸!刘二癞子,就你那懒筋,还白干三天活?怕是干半天就躺地上装死!远洋和根生忙得饭都顾不上吃,你可别来添乱!”
众人哄笑起来,刘二癞子闹了个大红脸,灰溜溜地跑了。
这些插曲让刘远洋意识到,光靠自觉和人情难以维持秩序。他索性弄了块木板,用烧黑的木炭在上面写上订单编号和姓名,挂在铺子门口,公开透明,按号取货,这才平息了这股“走后面”的风气。
另一个问题是技术扩散的苗头。新犁结构并不复杂,一些手巧的村民或者别的木匠,看过几眼后,难免会起了仿制的心思。虽然目前还没人成功复制出同样好用的,但隐患已经存在。
刘远洋对此倒不太担心。他早就想过,农具改良的目的本就是惠及大众,不可能永远保密。他的优势在于持续改进的能力和对细节的把握。只要他跑得足够快,就不怕被别人模仿。
他甚至在琢磨,等这第一批订单完成后,是不是可以举办个小小的“技术交流会”,邀请村里其他木匠一起来学习制作,收取少量“指导费”或者让他们用帮工抵偿,既能更快地推广新犁,也能团结更多人,将潜在的竞争对手变成合作伙伴。
就在刘远洋忙于处理这些“甜蜜的烦恼”时,一个来自柳林镇的消息,让他暂时将目光从新犁上移开。
陈掌柜派人捎来口信:永安县令不日将巡视各镇,考察农桑,第一站很可能就是柳林镇。陈掌柜建议刘远洋,或许可以借此机会,将新犁呈上,若能得到官府认可,于名声和推广都大有裨益。
县令视察?推广新犁?
刘远洋心中一动。这确实是个机会,但……福兮祸所伏,与官府打交道,向来风险与机遇并存。
他需要好好权衡一番。
请大家记得我们的网站:品书中文(m.pinshuzw.com)大汉燕朝之开局一个啃老男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