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五章 格物飞跃,电报贯通连九州
乾朝的法典刚在各地落地,黑山坳的格物院就又热闹了起来。工坊里的打铁声、蒸汽机的轰鸣声、工匠们的讨论声交织在一起,连院墙上都贴满了图纸 —— 有电报机的改进方案,有蒸汽抽水机的结构草图,还有新型步枪的零件设计,每一张都透着一股子钻研的劲。阿牛这段日子几乎没离开过格物院,眼窝深陷,下巴上冒出了胡茬,手里却始终攥着一把游标卡尺,时不时就往电报机的零件上凑,测量着铜丝的直径、电磁铁的间距。
“外部压力稍减,咱们得抓紧把技术短板补上。” 阿牛在晨会上对工匠们说,他身后的黑板上写着三个重点:电报、蒸汽机、新步枪,“林帅说过,技术是乾朝的根基,根基扎得深,才能扛住乱世的风。”
最让工匠们上心的,是长距离有线电报的研发。之前格物院试过用铁丝传信号,可一遇到下雨,信号就乱了套;后来用麻布裹着铁丝,绝缘效果还是不行。直到上个月,外务司从西域带回了几箱天然橡胶 —— 那是高昌商队从南洋辗转买来的,黑乎乎的一团,摸起来又软又有弹性。阿牛抱着橡胶琢磨了三天,试着把融化的橡胶裹在铜丝外面,再套上竹管,没想到绝缘效果竟出奇地好。
“再把电磁铁的铁芯换成长条形的,检流计的指针调得更灵敏些。” 阿牛蹲在实验台前,指导工匠们调整设备,“信号要穿过几百里山河,差一点都不行。”
试验选在一个晴朗的清晨。第一条电报线路从黑山坳的格物院出发,沿着铁路线往星火港铺,铜丝裹着橡胶,架在木杆上,像一条银色的长龙,蜿蜒在田野和山林间。格物院这边,阿牛亲自操作发报机,手指按在按键上,紧张得手心冒汗;星火港那边,李铁锤带着几个工匠守在接收机旁,眼睛死死盯着检流计的指针 —— 那指针只要轻轻一动,就代表信号传过来了。
“发!” 阿牛深吸一口气,按下了按键。
嘀嗒,嘀嗒。
按键的声音在安静的工坊里格外清晰。格物院的工匠们都屏住了呼吸,连窗外的鸟儿都不叫了,仿佛在等着那个关键的信号。
没过多久,星火港那边传来了回信 —— 是通过驿传司的快马送来的,李铁锤在信上画了个大大的对勾,旁边写着:“信号清晰,译出‘乾朝永昌’四字,准确无误!”
“成了!真成了!” 阿牛手里的信纸飘落在地,他一把抱住身边的工匠,声音都嘶哑了,“从此军情政令,千里传讯,瞬息可达!”
整个格物院瞬间陷入了狂欢。工匠们扔起了安全帽,有人还唱起了北境的民谣,连平日里最沉稳的老工匠都抹起了眼泪 —— 他们知道,这不是普通的技术突破,是乾朝第一次把 “千里眼、顺风耳” 变成了现实。
消息传到承天殿时,林烨正在看军务司送来的边防报告。他接过阿牛递来的电报 —— 那是用毛笔写在纸上的,上面只有八个字:“电报试验成功,速阅。” 可林烨却看了很久,手指轻轻抚摸着纸面,仿佛能感受到电流传递的温度。
“立即成立‘驿传司电报局’。” 林烨当即下令,声音里难掩激动,“集中所有资源,全力生产电报设备,优先铺设四条干线:黑山坳到星火港,黑山坳到汴梁,黑山坳到漠北边防要塞,星火港到高昌边境。”
他转过身,对身边的驿传司司长说:“电报局归驿传司管,你们要尽快培训电报员,制定发报规范 —— 以后乾朝的政令,不用再等快马跑几天几夜;边防的军情,也能第一时间传回来,这对军事指挥、政令通达的价值,是颠覆性的。”
驿传司司长连连点头,转身就往格物院跑,生怕耽误了电报局的筹备。
就在电报研发取得突破的同时,蒸汽机的小型化与实用化也有了进展。阿牛带着工匠们把之前的锅驼机改小,去掉了多余的零件,增加了一个小型锅炉,造出了第一台蒸汽抽水机。试验选在黑山煤矿 —— 那里的矿井深,一到雨季就积水,矿工们得靠人力抽水,效率低还危险。
当蒸汽抽水机的烟囱冒出黑烟,叶轮开始转动,积水顺着管道往外排时,矿工们都围了过来,伸手摸着管道,感受着蒸汽带来的热度。“这铁疙瘩真能自己抽水?” 老矿工王大叔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他之前在矿井里抽了二十年水,肩膀都压变形了。
“不仅能抽水,还能日夜不停。” 阿牛笑着说,“以后你们不用再靠人力,专心挖矿就行。”
王大叔蹲在抽水机旁,看了半天,突然站起来,对着阿牛鞠了一躬:“俺代表矿工们,谢谢格物院的大人们!”
还有更让军务司兴奋的事 —— 采用后装击发原理的新型步枪 “乾武一式” 开始小批量试产。这种步枪不用像旧式火枪那样从枪口装弹,而是从枪尾装弹,射速比旧式火枪快了三倍;枪管里刻了膛线,子弹飞得更准;枪机用的是格物院新造的钢材,不容易炸膛。
赵铁柱拿着 “乾武一式” 在靶场试射,子弹穿过百米外的靶心,留下一个圆圆的弹孔。他兴奋得把枪举起来,对身边的士兵说:“有了这枪,咱们风骑营的战斗力能翻一倍!以后跟帝国的军队打,咱们再也不用怕他们的火枪了!”
士兵们都围过来看新步枪,有的摸着枪管,有的试着扣动扳机,眼里满是期待。按军务司的计划,第一批 “乾武一式” 会先装备边防部队,等量产跟上了,再逐步替换所有旧式火枪。
这段日子,格物院的好消息一个接一个。电报机的零件在批量生产,木杆沿着铁路线往各地运;蒸汽抽水机除了用在煤矿,还被改造成了灌溉用的水车,送到了农田里;“乾武一式” 的生产线在不断优化,每天能多造十几支枪。
傍晚时分,阿牛陪着林烨站在格物院的屋顶上,看着远处的电报线延伸向天边,看着工坊里的蒸汽机车冒着黑烟来回运送零件,看着士兵们在靶场试射新步枪。夕阳把他们的影子拉得很长,落在这片充满生机的土地上。
“技术的进步,比千军万马还管用。” 林烨轻声说,他想起了刚到北境时,这里连像样的工坊都没有,如今却能造出电报机、蒸汽机、新步枪,“有了这些技术,乾朝才能在乱世里站稳脚跟,才能给百姓一个安稳的未来。”
阿牛点了点头,目光坚定:“我们会继续钻研,造出更多有用的东西 —— 林帅放心,格物院不会让您失望,不会让乾朝的百姓失望。”
夜幕降临,格物院的灯火却没有熄灭。工匠们还在工坊里忙碌,有的在组装电报机,有的在调试蒸汽机,有的在打磨步枪零件。灯光透过窗户,洒在外面的小路上,像一串温暖的珍珠,照亮了乾朝技术发展的路。
乾朝的科技树,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点亮。从黑山坳到星火港,从漠北边防到西域边境,技术的种子正在生根发芽,长出一片属于乾朝的希望之林。而这,只是一个开始 —— 在格物院的灯火下,还有更多的技术突破在等着他们,还有更广阔的未来在等着乾朝。
请大家记得我们的网站:品书中文(m.pinshuzw.com)军工帝国:从流放边疆开始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