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国的版图上,一场无声却至关重要的“脉络疏通”工程,正以惊人的速度展开。内阁会议上,孙文指着大幅的东北地图,向溥仪及众臣汇报着交通建设的核心规划。
“皇上,诸位同僚,”孙文的指挥棒在地图上划过几条粗重的红线,“东北之开发,交通须先行。内阁与铁路总公司已拟定《东北铁路网紧急建设方案》,核心便是构建以‘哈—长—沈—大’为主轴,辐射整个东北,尤其是连接大庆油田的钢铁动脉!”
他的指挥棒首先点在南端:“大连港,皇上钦定为‘北方明珠’,帝国北海舰队未来母港及北方最大贸易枢纽。现有港口设施远不足以支撑宏图,扩建工程已启动,目标建成拥有深水泊位、现代化装卸设备、巨大仓储区域及完善疏港铁路的亚洲第一不冻港!”
指挥棒向北移动,划过辽南平原:“从大连北上,经鞍山(钢铁基地)、沈阳(工业与航空中心)、至长春(汽车与动力基地),此段铁路需进行电气化改造与复线建设,提升运力,确保原材料与成品畅通无阻。”
接着,指挥棒指向西北:“关键在此!从长春延伸一条新的铁路支线,直抵大庆油田!此线需优先建设,确保油田产出之原油能高效南运至大连炼油、储存或直接出口。同时,从哈尔滨向南,亦修筑连接长春之干线,使哈尔滨(飞机制造中心)融入主轴。”
最后,指挥棒在黑龙江地区画了一个圈:“以此主轴为核心,未来将逐步修筑连接各垦殖区、资源产地及边境要塞的支线铁路,形成覆盖整个东北的密集铁路网!”
“此规划耗资巨大,但势在必行!”孙文语气坚定,“铁路总公司已调集全国最强之工程力量,分段同时开工。所需钢轨,优先由鞍山钢铁厂供应,不足部分向外采购。劳工除招募民工外,可部分使用以工代赈之移民。”
溥仪仔细听着,不时发问:“鞍山的钢铁产量能否跟上?铁路电气化的技术储备如何?大庆至大连的输油管道,与铁路建设如何协调?”
相关官员一一作答。鞍山钢铁厂在高炉改造后,产量正在稳步提升;铁路电气化技术已通过德国资料获得,正组织消化吸收;输油管道建设更为复杂,目前暂以铁路油罐车运输为主,管道规划已同步启动,待技术成熟后实施。
“很好!”溥仪最终拍板,“此事关乎东北全局,乃至帝国国运!资金由内帑和特别国债优先保障,工程进度需每月呈报!朕要看到铁轨一寸寸向前延伸,看到大庆的石油通过铁路滚滚南下,看到大连的巨轮满载着帝国的货物和希望,驶向全球!”
---
大连湾,香炉礁工地。
随着皇帝的旨意和资源的倾斜,造船厂的建设进度进一步加快。第一批通过秘密渠道从美国订购的大型龙门吊组件已经运抵,正在工程师的指导下进行紧张的安装。深水船坞的挖掘已经初见轮廓,巨大的基坑如同一个张开的口,等待着未来吞噬钢铁,吐出巨舰。
来自江南造船所和福州船政的部分技术骨干,以及通过“远东贸易公司”招募的少数外国船舶工程师,已经进驻临时板房,开始对缴获的几艘日军旧舰进行测绘和修复方案设计。帝国的造船业,正试图通过这些“练习”,重新捡起失落已久的技艺。
---
大庆至长春的铁路勘探线上。
勘探队员们冒着严寒,在雪原上艰难跋涉,标定着最佳的路线。他们不仅要考虑地形地势,还要避开未来的城镇规划区和重要的农田。每一份勘测数据的背后,都凝结着汗水和对未来的负责。
而在大庆油田,第一批临时储油罐已经建成,简易的装车栈桥也搭建完毕。黑色的原油被泵入铁路油罐车,随着一声汽笛长鸣,第一列满载着大庆原油的列车,缓缓启动,沿着刚刚修复的原有铁路线,试探性地向着南方驶去。虽然距离直达大连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但这第一列油罐车的出发,标志着帝国的能源血脉,开始了它最初的流动。
---
奉天,航空研究院。
“初教-甲型”的首飞成功极大地鼓舞了士气。研究院立刻投入了对第二架原型机——“初教-乙型”的设计。重点改进方向是机翼结构强度、操纵系统的简化优化,以及…等待动力研究所提供更可靠的发动机。
陈明远团队的压力巨大。航空器的需求,对发动机的功率重量比提出了近乎苛刻的要求。他们几乎住在了实验室,对每一个零件进行优化减重,尝试不同的材料,调整进气和燃油系统…动力的瓶颈,依然是制约帝国航空业起飞的最大枷锁。
帝国的身躯,正在一条条钢铁动脉的连接下,逐渐变得强健而协调。从黑龙江的油田到辽东的港口,从吉林的汽车厂到奉天的飞机研究所,资源的流动、人才的汇聚、技术的碰撞,都在为这个古老国度的新生,注入着源源不断的活力。北方明珠大连的光芒,已在地平线上初现。
请大家记得我们的网站:品书中文(m.pinshuzw.com)我也太倒霉了,竟然穿越成了溥仪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