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值仲夏,蝉鸣声嘶力竭地撕扯着午后的热浪,陈孝斌家堂屋里的旧吊扇有气无力地转着,扬起的风都带着股焦灼的味道。
小学刚毕业的小文却像只刚出笼的百灵鸟,叽叽喳喳地在院子里打转,胸前崭新的红领巾随着她的动作跳跃,映得脸颊红扑扑的。
“爷爷,奶奶,你们看我这背包够不够用?夏令营老师说要带洗漱用品,还有换洗衣物,我都装好了!”
小文把绿色的帆布背包往桌上一放,满眼都是抑制不住的兴奋。
陈孝斌坐在藤椅上,手里摇着蒲扇,脸上的皱纹笑成了一朵菊花:“够用够用,我家小文办事,爷爷放心。”
他放下蒲扇,仔细端详着孙女,小文这孩子,打上学起就没让大人操过心。
墙上贴满的奖状就是最好的证明:“优秀少先队员”、“三好学生”、“数学竞赛一等奖”、“毛笔字竞赛金奖”…… 鲜红的纸张在略显昏暗的堂屋里格外醒目。
五年级就入了团,这在县里可是独一份的荣耀。这次能代表学校参加县里组织的夏令营,更是让老两口脸上增光不少。
奶奶英子从里屋端出一碗切好的西瓜,递到小文手里,又不放心地叮嘱:“路上要听老师的话,别乱跑。”
“山里蚊子多,奶奶给你装的花露水记得每天喷。晚上睡觉盖好被子,别着凉了……”
“知道啦,奶奶!” 小文咬了一大口西瓜,甜丝丝的汁水顺着嘴角流下来,她连忙用手背擦了擦,“奶奶您都说八百遍了!”
“夏令营可好玩了,老师说有科学课,还有…… 还有去山里体验生活呢!”
“体验生活好,” 陈孝斌接过话头,语气变得郑重了些,“小文啊,你从小在县城长大,没吃过什么苦。这次去山里,看看那里的孩子是怎么学习的,对你也是个锻炼。”
“要懂得珍惜现在的生活,更要好好学习,将来有本事了,能帮一把就帮一把。”
小文似懂非懂地点点头,但爷爷话语里的殷切期望,她是明白的。
她用力点点头:“嗯!爷爷,我一定好好学习!回来给您和奶奶讲夏令营的趣事!”
出发那天,陈孝斌和英子一起把小文送到县一小的大门口。小文使劲挥着手:“爷爷!奶奶!再见!”
老两口也挥着手,直到小文走进校园,拐进教学楼,才恋恋不舍地往回走。
夏令营为期两周,第一周的活动地点在县一小,也就是当地人常说的师范附小。
这里的条件比小文所在的回民小学好上不少,宽敞明亮的教室,崭新的课桌椅,电子屏黑板,还有专门的科学实验室。
小文和其他来自全县各学校的尖子生们一起,每天都沉浸在知识的海洋里。
“同学们,今天我们来认识一位新朋友 —— 它就是‘仿真电子狗’!”
科学课老师李老师神秘地从讲台下抱出一个箱子。随着一阵轻微的机械运转声,一只栩栩如生的小狗从箱子里 “走” 了出来。
它通体雪白,眼睛是两颗亮晶晶的蓝色 LEd 灯,不仅会摇尾巴、会走动,甚至还会根据老师的指令做出 “坐下”、“握手” 的动作。
“哇!” 教室里响起一片惊叹声。小文更是瞪大了眼睛,紧紧盯着那只电子狗,心脏 “怦怦” 直跳。
她以前可从来没听说过,没想到今天能亲眼见到,还能这么近距离地观察。
“大家注意看它的腿部关节,” 李老师把电子狗放在讲台上,拿起一根教鞭轻轻指点,“这里面运用了舵机控制技术,可以实现多角度旋转,模拟小狗走路的姿态……”
小文听得入了迷,她的小脑袋里充满了好奇:这里面到底有多少个零件?它们是怎么协同工作的?”
“那些复杂的程序又是怎么编写出来的?一下课,她就迫不及待地跑到讲台边,小心翼翼地伸出手,想要摸一摸,又怕弄坏了。
“老师,这个电子狗是您自己做的吗?” 小文仰着小脸问,眼睛里闪烁着求知的光芒。
李老师笑着摇摇头:“这是学校新买的教学模型。不过,只要你们好好学习科学知识,将来别说电子狗,更复杂的机器人你们也能做出来!”
“嗯!” 小文重重地点头,心里暗暗埋下了一颗种子:将来我也要学习机器人技术,做一个更厉害的机器人!
除了令人着迷的科学课,还有锻炼思维的 “发散思维训练课”。老师会给出一个简单的题目,让大家展开想象,说出尽可能多的答案。
比如 “砖有多少种用途?” 同学们有的说盖房子,有的说铺路,有的说当武器……
小文则想到了用砖头做书架、做花盆,甚至在野外探险时可以用来标记路线。
偶尔,老师也会布置一些小作文,题目都很新颖,比如《如果我有一双翅膀》、《未来的家乡》。
小文文笔好,每次都能得到老师的表扬。晚上,他们还会在学校的多媒体教室观看科技前沿的电影,宇宙的浩瀚、深海的神秘、人工智能的飞速发展……
一幕幕画面都让小文感到震撼,也让她的视野变得前所未有的开阔。
同学们虽然来自不同的学校,但都是同龄人中的佼佼者,很快就熟悉起来。
大家一起讨论问题,一起分享零食,一起在课间做着游戏,相处得十分融洽。
小文认识了一个叫李强的男生,他数学特别好,解题思路总能让人眼前一亮;还有一个叫王芳的女生,画画栩栩如生,她的笔记本上画满了各种可爱的卡通形象。
小文把自己带的两本课外书借给他们看,他们也会把自己的趣事讲给小文听。
第一周的夏令营生活充实而快乐,每一天都充满了新鲜感。
然而,夏令营的第二周,画风突变。按照安排,他们要进行为期一周的 “徒步入山村” 活动。
出发那天,天气格外晴朗,太阳像一个巨大的火球,炙烤着大地。
三十多个学生,在几位老师的带领下,打着一面鲜红的 “县中小学夏令营” 旗帜,浩浩荡荡地出发了。
刚开始,大家还觉得挺新鲜,有说有笑的。走在乡间的小路上,两旁是绿油油的稻田和挺拔的玉米地,偶尔还能看到几只蜻蜓在低空飞舞。
可是没过多久,毒辣的太阳就开始发威了。没有一丝云彩遮挡,阳光直射在身上,仿佛要把人烤化了。
“哎呀,热死了!” 一个男生抱怨道,他用手搭在额头上,不住地擦着汗。
队伍里的欢声笑语渐渐少了,取而代之的是粗重的喘息声和拖沓的脚步声。
小文也觉得口干舌燥,头皮被晒得发烫,背上的书包越来越沉,每走一步都像是灌了铅。
她把帽子往下拉了拉,试图遮住一点阳光,但收效甚微。
“同学们,坚持一下!翻过前面那座山,我们就找个阴凉地方休息!”
带队的张老师走在队伍前面,声音也有些沙哑,但依然充满了鼓励。
大家咬紧牙关,继续前行。山路崎岖不平,有的地方甚至没有正经的路,只能踩着碎石和杂草往上爬。
小文的脸涨得通红,汗水像断了线的珠子一样往下淌,浸湿了额前的刘海,顺着脸颊流到脖子里,痒痒的。
她感觉自己的嗓子快要冒烟了,便停下来,拧开腰间挂着的军绿色鳖壶盖子,小心翼翼地喝了一小口水。
鳖壶是爷爷特意给她准备的,容量大,还保温。
清凉的水滑过喉咙,瞬间舒服了不少,但她不敢多喝,老师说过,水要省着点喝,后面的路还长着呢。
他们翻跃了一座又一座山。第一座山,大家还有说有笑;第二座山,大部分人都沉默了;到第三座山时,连最调皮的男生都蔫了。
队伍拉得很长,走在前面的同学已经快到山顶,后面的还在半山腰挣扎。
“同学,还行吗?要不要老师帮你背书包?” 一位女老师看到小文落在了后面,关切地问。
“不用,老师,我能行!” 小文倔强地摇摇头,她想起了爷爷的话,这点苦算什么!她深吸一口气,甩开胳膊,加快了脚步。
终于,在下午三点多钟,当太阳开始西斜,把每个人的影子拉得长长的时候,他们看到了山脚下的目的地 —— 一个小小的山村。
村口有一个歪歪斜斜的木牌子,上面写着三个字:“李家坳”。
迎接他们的是李家坳小学的王校长。
王校长大约五十多岁,皮肤黝黑,脸上布满了风霜的痕迹,穿着一件洗得发白的蓝色中山装,手里拿着一顶草帽。
他热情地和带队老师握手:“张老师,一路辛苦了!孩子们都累坏了吧?快,快进学校休息!”
小文跟着队伍走进所谓的 “学校”,心却一点点沉了下去。这里和她想象中的学校,和她自己的学校,和师范附小,简直有着天壤之别。
没有像样的校门,只有一个豁口的土墙。院子里坑坑洼洼,长满了杂草。
所谓的校舍,其实就是几排低矮的土坯房,墙皮已经剥落,露出里面的黄土。
最让小文感到震惊的是,教室的屋顶竟然是用茅草盖的!一些地方的茅草已经发黑、稀疏,能看到漏下来的天光。
她甚至能想象到下雨天,雨水是如何从这些缝隙里渗进来,滴在地上,汇成一个个小水洼。
王校长带着他们走进一间教室。一股混杂着泥土和霉味的气息扑面而来。
教室里光线昏暗,墙壁是用黄泥糊的,坑坑洼洼。所谓的 “黑板”,就是在一面墙上用锅灰反复涂黑,边缘处已经斑驳不堪,露出底下的黄土。
而学生们用的桌椅,更是简陋得让小文心疼 —— 那是用土坯垒成的矮墩子,上面铺了一块粗糙的木板当桌面,椅子也是同样的土坯。
“条件艰苦,让城里来的孩子们见笑了。” 王校长有些不好意思地搓着手,“山里穷,没钱盖好学校,这些土坯桌椅,还是乡亲们一起帮忙打的。”
小文的眼睛有些湿润了。她想到了自己宽敞明亮的教室,崭新的课桌椅,光滑的磁性黑板,还有……
她一直觉得这些都是理所当然的,从未想过,在离自己不算太远的地方,还有这样艰苦的学习环境。
这时,几个穿着破旧衣衫的孩子好奇地扒在教室门口往里张望。
他们的衣服洗得发白,有的地方还打着补丁,脸上带着些许怯生生的表情。看到小文他们,又有些不好意思地缩回了头。
“那是我们学校的学生,” 王校长解释道,“听说县里的夏令营队伍要来,都想来看一看。”
一个小女孩大概七八岁的样子,扎着两个歪歪扭扭的小辫子,穿着一件明显不合身的旧衣服,手里拿着一个豁了口的粗瓷碗。
她看到小文他们背着水壶,便转身跑到院子角落里,那里有一口压水井。
她费力地压下手柄,清澈的井水便 “汩汩” 地流出来,她用碗接住,然后 “咕咚咕咚” 地喝了起来,脸上露出满足的神情。
看到这一幕,小文的心像是被什么东西狠狠揪了一下,酸酸的,涩涩的。
她下意识地摸了摸自己腰间的鳖壶,里面还有小半壶水。她觉得自己之前因为热、因为累而抱怨的那些情绪,是那么的不应该。
晚上,夏令营的同学们被安排在村里的老乡家借宿。小文和王芳被分到了一家。
吃晚饭的时候,桌上只有两个菜:一盘炒土豆丝,一碗咸菜。主食是玉米糊糊和红薯。虽然简单,但小文却吃得格外香甜。
躺在床上,听着窗外此起彼伏的虫鸣声和远处偶尔传来的狗吠声,小文辗转反侧,久久不能入睡。
白天看到的一幕幕在她脑海里不断闪现:漏雨的茅草屋顶,斑驳的泥黑板,土坯桌椅,还有那个在压水井旁喝水的小女孩……
“王芳,你睡着了吗?” 小文轻轻推了推身边的王芳。
“没呢,” 王芳的声音带着一丝哽咽,“小文,你说他们天天都在这样的环境里学习吗?”
“嗯……” 小文低声应道,心里堵得难受。
“我们的条件比他们好多了,可有时候我还会抱怨作业多,不想学习……” 王芳的声音越来越低。
小文没有说话,她默默地攥紧了拳头。白天的疲惫早已被一种强烈的情绪所取代。
她想起了爷爷临走时说的话:“看看那里的孩子是怎么学习的,对你也是个锻炼。要懂得珍惜现在的生活,更要好好学习,将来有本事了,能帮一把就帮一把。”
那一刻,小文突然明白了夏令营组织这次徒步山村活动的意义。这不仅仅是一次吃苦的体验,更是一次心灵的震撼和洗礼。
第二天一早,夏令营的同学们自发地聚在了一起。
“我们给李家坳小学捐点款吧!” 不知是谁先提议的。
“好!我同意!” 立刻有人响应。
“我把我夏令营的零花钱都捐出来!”
“我也是!”
小文毫不犹豫地掏出了爷爷给她的五十块钱零花钱,这是她原本打算回来买一套心仪已久的科幻小说的。
她把钱郑重地放进了老师临时找来的捐款箱里。
“光有钱还不够,” 小文看着大家说,“我们回去以后,还可以发动我们学校的同学,给他们捐一些图书、文具和旧衣服!”
“对!这个主意好!” 李强也激动地说,“我们还可以和他们结成帮扶对子,互相写信,交流学习心得!”
“我们还要好好学习!” 王芳眼神坚定地说,“将来考上好大学,学到真本事,回来建设家乡,帮助更多像李家坳小学这样的山村学校!”
“对!好好学习!建设家乡!” 同学们异口同声地喊道,声音在小小的山村上空回荡,充满了青春的朝气和坚定的信念。
阳光透过稀疏的树叶洒下来,照在每个孩子稚嫩而又坚毅的脸上。
小文望着远方连绵的群山,心里充满了前所未有的力量。
这个夏天的夏令营,注定会成为她人生中一段难忘的记忆,激励着她不断前进。
她想着出发前爷爷陈孝斌的教诲,是的,她的未来,不仅仅属于她自己,也承载着对这些山里孩子的一份沉甸甸的责任和希望。
请大家记得我们的网站:品书中文(m.pinshuzw.com)绝世推拿手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