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部会议一锤定音,林烽提出的“连队修械兵”计划得到了师长的高度重视和全力支持。命令一下达,整个红三军团第五师都动了起来。各团、各连立刻开始选拔合适人选,要求是“心灵手巧、有点文化底子、对机械感兴趣”,一时间,各连队都在讨论这事,能被选上仿佛成了莫大的荣誉。
而承担培训任务的警卫营装备科,更是瞬间成为了全师关注的焦点。师部特意划出了一块相对平整的河滩地作为培训场地,后勤部门送来了桌椅板凳(虽然简陋),军械科王科长亲自协调,送来了十几支需要维修的旧步枪和一批基础工具、备用零件。
林烽、老周、小张、刘二、赵小花等人,连着熬了两个通宵,编写了一份极其简易但图文并茂的《修械兵速成手册》,里面用炭笔画了各种常见零件的图形、名称,以及最简单故障的处理流程图,比如“枪栓拉不动怎么办?”“打不响怎么办?”“准星歪了怎么办?”等等,力求让文化水平不高的战士也能看明白。
李云龙对此事给予了“毫无保留”的支持——主要是口头上的。 “老林!放心大胆地干!需要啥跟老子说!老子去师部撒泼打滚也给你要来!”他拍着胸脯保证,但转头就对孔捷嘀咕,“娘的,这下全师都知道咱警卫营有能人了!看以后哪个团还敢小瞧咱们!” 孔捷笑道:“你这是沾了林顾问的光,尾巴又翘上天了。”
很快,各部队选拔的三十名战士陆续报到。这些战士来自全师各个连队,有老兵油子,也有刚参军不久的新兵,但共同点是眼睛里都带着好奇和求知欲。
培训第一天,林烽站在临时用木箱搭起的讲台前,看着下面三十张年轻而质朴的面孔,开门见山: “同志们!欢迎来到第五师第一期修械兵速成班!我知道,大家来之前可能都在想,修枪造子弹,那是老师傅的活儿,咱们大老粗能学会吗?我告诉大家,能!而且必须能!” “咱们红军,武器来之不易,每一支枪,每一发子弹,都沾着同志们的鲜血!将来向湘江进军,路途遥远,战斗频繁,武器就是咱们的命根子!它要是出了毛病,难道我们就眼睁睁等死吗?不能!” “咱们这个班,不要求大家成为老周班长那样的技术大拿,只要求大家学会三件事:第一,认识你手里枪的几个关键零件,叫得出名字,知道它们是干啥的;第二,学会日常保养和最简单故障的处理,比如怎么擦枪才不会伤膛线,怎么判断哪个小零件该换了;第三,学会最简单的复装子弹步骤,至少能帮技术部门做一些预处理工作。” “学会了这些,你们回到连队,就是宝贝!就是战友们最可靠的保障!大家有没有信心?” “有!”三十个战士异口同声,声音洪亮,情绪被充分调动起来。
理论课简单粗暴,林烽拿着实物,讲解步枪的几个核心部分:枪管、枪机、击发机构、供弹具。老周和小张则在下面穿梭,拿着零件挨个给大家看,手把手教他们认。 “这叫撞针,瞧,尖尖的,就是它撞底火打响子弹的。” “这叫复进簧,管着枪机往回跑的,没劲儿了枪机就赖着不回来。” “弹匣托弹簧,这个要是软了,子弹就顶不上去,那就得换!”
战士们听得目不转睛,有的还拿出小本本吃力地记着笔记。
实践课更是重中之重。三十个人分成五组,每组发一支有各种“毛病”的步枪。老周、小张、刘二、赵小花(负责讲解弹壳和底火部分)和林烽亲自带队,指导大家动手操作。 “班长,这枪栓拉起来忒费劲!” “来,你看,这里头有点锈,还有泥,得用布条蘸油透透了……” “教员,这枪打起来老掉弹壳!” “我看看……哦,抛壳钩有点磨损了,看到没?得换个新的,我教你咋换……”
河滩上顿时叮叮当当响成一片,充满了活力和学习的热潮。有的战士手笨,拆开了装不回去,急得满头大汗,教员们就耐心地一遍遍教;有的战士悟性高,很快就掌握了要领,还能举一反三。
李云龙和孔捷也时不时溜达过来“视察”。李云龙看着这场面,咧着嘴笑:“嘿嘿,有点意思!像个正规模样了!老周,你小子现在也人五人六当上教员了?” 老周憨厚地笑着:“都是林科长教得好。” 孔捷则更细心,发现有些战士文化低,记不住零件名字,就建议:“林顾问,是不是可以编点顺口溜?比如‘撞针尖尖,专打中心;复进簧有劲,枪机回家快’?” 林烽一听,觉得主意很好,立刻采纳,果然效果显着。
培训进行了五天,最后一天是考核。每人发一支随机设置了故障的步枪,要求在规定时间内排除故障,并完成保养。还要现场识别一堆零件,并完成一发子弹的压装(不装药)。 最终,三十名学员中,有二十五人顺利通过了考核!虽然手法还显稚嫩,但基本要领已经掌握。
结业仪式上,师长和政委亲自到场,给每位合格的学员颁发了一个用红布缝制的、里面装着几件核心工具和备用零件的小工具包,以及那本《修械兵速成手册》。 “同志们,你们是我们第五师第一批‘种子’!”师长勉励大家,“回到连队后,要当好装备保养的宣传员和指导员,要发挥作用!遇到解决不了的问题,及时向上级军械部门求助!”
学员们激动地敬礼,视若珍宝地捧着那个小小的工具包。
这二十五名修械兵像种子一样撒回了各连队,效果立竿见影。行军途中,休息时,经常能看到这些“小教员”在帮战友检查武器,紧固螺丝,更换小零件。连队武器故障率明显下降,战士们对自己武器的了解程度和爱护意识也大大增强。军械所王科长高兴地报告,送修枪支的数量减少了三成不止!
李云龙得意地对政委说:“咋样?政委,俺这警卫营贡献大吧?一个培训班,解决了大问题!” 政委笑着点头:“确实功不可没!林烽同志是个难得的人才啊!”
林烽的军工理念,通过这次成功的速成培训,真正在第五师扎下了根,并开始显现出强大的生命力。
(本章字数:4018字)
请大家记得我们的网站:品书中文(m.pinshuzw.com)铁血长征,军工崛起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