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略收缩与内部整合成为各方共识后,一种不同于以往纯粹军事对抗的新秩序开始在各势力内部及彼此之间萌芽。技术的发展、经济的需求与民生的压力,正悄然改变着这个时代的运行逻辑。
一、吴国的“海陆并进”
慕容复的战略转向务实而清晰。在姑苏,他亲自出席了“海事监”的成立仪式。周泰被授予全权,不仅统领水师,更负责管理沿海市舶司、督造海船、发展与海外诸国的贸易。
“王爷,这是弗朗机人的海图,还有我们新绘制的东海、南海航道图。”周泰呈上厚厚一叠图纸,“若能在吕宋、占城等地建立商站,不仅可获厚利,更能牵制西方夷人。”
慕容复仔细审视着海图,目光锐利:“准。但要记住,商队必须配有战船护卫。贸易要做,刀枪更要亮。”
与此同时,邓百川回朝后,被任命负责整训新军。他大力推行兵种协同训练,将火器部队、重甲步兵、骑兵与水师之间的配合操练作为重点。天工坊则接到新命令:优先保障水师战舰与火炮的制造。
在蜀中,新任的安抚使采取了与邓百川截然不同的怀柔政策。他减免赋税,任用蜀人治蜀,甚至邀请峨眉派弟子出任地方学官。静玄师太在确认吴军诚意后,终于下令开启山门。虽然隔阂仍在,但血腥的对抗暂时平息。
二、襄阳的“自力更生”
获得正式册封后,郭靖与黄蓉并未松懈,反而加快了自立自强的步伐。
“格物苑”的规模扩大了数倍。朱子柳不仅招募本地工匠,还以重金聘请南方的造船匠、北方的皮革匠、甚至两名懂弗朗机语的通译。他们的研究重点明确:如何利用有限的资源,提升守城能力与民生保障。
苑内设立了几个专科:
· 农科:专门研究抗旱作物与高效农具
· 医科:集中力量防治蜀中传来的瘟疫
· 工科:改进守城器械与日用工具
· 译科:翻译整理各方技术资料
更令人意外的是,黄蓉说服郭靖,在汉水南岸开辟了一个小型贸易市场,允许南北商人在此有限度地交易。市场由军队严格管控,但确实为襄阳带来了急需的盐铁、药材,也使得襄阳成为各方情报的交汇点。
三、北元的“汉化新政”
大都城内,脱欢大汗在阿合马的建议下,推行了一系列被后世称为“至元新政”的改革:
· 正式设立科举,允许汉人通过考试出任中低级官员
· 在全国推广《农政新编》农法,设立劝农官
· 建立官营手工作坊体系,统一兵器制式
· 修缮大运河,促进南北物资流通
这些政策遭到部分蒙古贵族的强烈反对,但脱欢力排众议:“我们要统治的是万里江山,不是蒙古草原。不借用汉人的力量,如何与南边抗衡?”
改革确实带来了成效。北方农业生产逐渐恢复,手工业开始复兴,汉人精英阶层的不满情绪有所缓和。伯颜在前线也感受到了变化——军需补给更加顺畅,新征募的汉军士兵训练有素。
四、技术的融合与创新
相对和平的环境,为技术交流提供了土壤。
慕容吴的天工坊与襄阳的格物苑之间,通过商人开始了非正式的交流。吴国精良的冶金技术,与襄阳在守城器械上的创新思路相互启发。
更引人注目的是东西方技术的碰撞。弗朗机传教士利玛窦被允许有限度地访问天工坊,他向吴国工匠系统介绍了欧洲的数学、几何学原理。而吴国工匠则向他展示了精妙的丝绸纺织技术和陶瓷工艺。
在泉州,蒲寿庚的船厂开始尝试融合中西造船技术,建造既能装载大量货物,又具备一定作战能力的新型海船。他甚至还雇佣了几名弗朗机炮手,训练自家水手操作火炮。
五、暗流的转向
在这表面缓和的局势下,暗流也开始转向:
· 慕容复的密使频繁出入流求,后宋朝廷的态度开始松动
· 北元与高丽、日本的海上联系更加密切
· 欧阳锋的白驼山势力悄然向河西走廊渗透
· 各地商帮利用局势,建立起跨越势力范围的贸易网络
新时代的轮廓正在这些看似琐碎的变化中逐渐清晰。军事征服不再是唯一的选择,经济的联系、技术的交流、制度的竞争,正在成为决定天下归属的更深层力量。
当战马的嘶鸣暂时平息,织机的声响、算盘的噼啪、船帆的鼓动,正在谱写着这个乱世新的乐章。
---
(第128章 完)
请大家记得我们的网站:品书中文(m.pinshuzw.com)我的短视频震撼了综武更新速度全网最快。